節水灌溉技術經濟研究
時間:2022-12-18 08:46:09
導語:節水灌溉技術經濟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主要問題
1.水利建設投入不足長期以來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取消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以后,農民群眾的投工投勞大幅減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2.灌區水利設施老化及損壞嚴重目前工程老化失修,壩體滲漏、放水設施失效、抗洪能力不足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水庫無法正常蓄水運行,蓄水能力嚴重下降,可供水量不能滿足灌區糧食生產灌溉用水需要,嚴重影響了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3.提灌工程運行成本高一些提灌工程由于抽水揚程高于300m,運行成本高,群眾無法負擔水費,只能將水田改種旱作物。
4.灌區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節水改造滯后現有灌區特別是中、小型灌區的渠道防滲率低。灌區渠系配套普遍存在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覆蓋率低,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坍塌、老化、淤積等現象,導致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灌溉保證率達不到設計要求,灌溉面積逐年下降。
5.輸水設施不完善由于輸水設施不完善,春耕季節用水高峰時,灌區內上游有水下游旱現象年年存在,水事糾紛經常發生,供需矛盾突出。
二、建設方案設計
1.建設目標2013-2017年,計劃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333hm2,其中改造原有灌溉面積25331hm2,新發展灌溉面積800hm2,項目區有效灌溉面積由現狀4120hm2增加到4920hm2,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由現狀1220hm2增加到45533hm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60提高到0.80以上。工程建成后年可節水366萬m3,年可增產糧食298.1萬kg,農民人均年增收120元,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得到改善。
2.建設任務規劃在原有灌溉面積基礎上提檔升級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333hm2,其中發展高標準管道灌溉面積1866.67hm2,發展半固定噴灌面積5333hm2,發展微灌面積9333hm2。工程建設提水泵站5處,裝機功率0.058萬kW。工程埋設引水管道19.9km,建設水池12個,埋設配水管道31.9萬m。建立農村用水者協會36個,建設專業化用水服務組積5個。
3.工程布局及建設內容陜縣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涉及陜縣5個鄉鎮36個行政村,規劃總體布局以現有的中小型水庫為水源,采用提灌和自流引水方式進行灌溉。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333hm2,其中管道灌溉面積1866.67hm2,微灌面積9333hm2,噴灌面積5333hm2。工程建設提水泵站5處,裝機功率0.058萬kW,埋設引水管道19.9km,建設500m3水池12個,埋設配水管道31.92萬m。
4.建設方案比選方案一選用地下水作為水源,根據陜縣近幾年的打井經驗,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50~300m之間,單井出水量在20~50m3/h,單井控制面積在133~20hm2之間,本次工程需打井180眼左右,單井投資25萬元,工程水源投資4500萬元。方案二利用已有地表水進行灌溉,需維修渠道28km,渠道斷面尺寸為0.8m×0.8m,每公里渠道需維修資金21.8萬元,工程共需投資611.14萬元。由以上對比可知方案二水源投資低于方案一,從工程管理來看,利用地表水工程管理方便,管理和維修費用低,灌溉畝均投資較低。從陜縣水資源量來看,陜縣地下水資源較少,屬三門峽市限制開發利用范圍,方案二優于方案一,因此工程選擇利用地表水作為水源進行灌溉工程設計。
5.分年度實施計劃工程分4年進行實施,根據工程所在片區面積進行劃分,工程第一年建設面積866.67hm2(片區一、片區五、),其中管道灌溉面積5333hm2,微灌工程面積3333hm2;第二年建設面積800hm2(片區二),其中管道灌溉面積3333hm2,噴溉面積200hm2,微灌工程面積266.67hm2;第三年建設面積1000hm2(片區三、片區四),其中管道灌溉面積666.67hm2,微噴工程面積3333hm2;第四年建設面積666.67hm2(片區六和片區七),其中管道灌溉面積3333hm2,噴灌工程面積3333hm2。
三、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1.工程投資陜縣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總投資估算為5267.36萬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資699.93萬元,機電設備安裝投資4057.22萬元,獨立費用投資356.79萬元,基本預備費1542萬元。采用管道灌溉田間部分每公頃平均投資4860元;噴灌工程田間部分每公頃平均投資9840元;微灌工程田間部分每公頃平均投資16875元。
2.資金籌措陜縣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工程總投資估算為5267.36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634萬元,省級配套1528萬元,市級自籌526萬元,縣級自籌526萬元,群眾投勞折資536萬元,群眾投勞折資達到總投資的1%。
四、結語
1.經濟效益
1.1增產效益工程建成使用后,灌溉效益將大為增加,新增有效灌溉面積達到800hm2。項目區內經濟作物面積占26%,小麥種植面積49.12%,玉米種植面積38.89%,復種指數為1.1。按綜合生產能力計算,低壓管道灌溉糧食作物增產750kg/hm2,經濟作物增產1200kg/hm2,噴灌糧食作物增產1500kg/hm2,經濟作物增產2250kg/hm2,微灌溉糧食作物增產2250kg/hm2,經濟作物增產3450kg/hm2,經計算,項目區年均增產糧食作物298.1kg,年均增產經濟作物246kg。經濟作物每年綜合價格為2元,糧食作物每年綜合單價0元,依照《水利經濟計算規范》,灌溉效益分攤系數平均取0.4,年灌溉效益為551.568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20元。
1.2省工效益根據相關建設經驗和調查資料,低壓管道灌溉畝均/年可省工2個,噴灌和微灌畝均年可省工3個,年可省工12萬個,每個工日按20元,則省工效益為244萬元。
1.3節水效益工程實施后改善灌溉面積25333hm2,新增灌溉面積800hm2,由水量平衡分析可知,原項目區渠道灌溉定額為180m3,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后,管道灌溉和噴灌灌溉定額為114m3,低壓管道和噴灌畝均節水36%。微灌工程灌溉定額為90m3,微灌工程畝均節水50%。經過計算,年可節水366萬m3,每立方米水價按0.4元進行計算,工程建設成后節水效益達到1444萬元。
1.4節地效益節水灌溉與普通灌溉相比低壓管道可節地2%,噴灌和微灌可節地4%,工程建成后節地面積達到20hm2,按每公頃可產生效益為38700元計算,則可產生效益77.4萬元。
1.5節能效益工程建設盡可能利用自流引水至田間,采用了高效節水灌溉,節省了水資源和電力資源,減少了能源的利用,節能效益明顯。
2.社會效益項目實施后農民年均可增收120元,可使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將較大地改善項目區的農業基礎條件,實時調整農業種結構,提高項目區農業灌溉保證率。通過采取節水措施,可減少畝均灌溉用水量,擴大灌溉面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可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使全縣農業逐步向優質、高效、節水、增產型農業發展。同時引導全縣廣大農民更新觀念,改變陳舊的灌溉和生產模式,進一步增強節水意識,改善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環境,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優化配置,用有限的水資源最大限度地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社會發展服務。
3.生態環境效益項目實施后,可促進項目區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并回補地下水,遏制水資源緊缺地區地下水下降的趨勢,減少水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改善灌區內小氣候,降低大風中的風沙攜帶量,減少空氣中浮塵含量,從而改善該地區的水環境、區域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
作者:陳曉蘭張國山單位:河南省水利宣傳中心河南省抗旱服務中心
- 上一篇:兒童醫院醫務工作研究
- 下一篇:國稅局依法納稅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