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5 09:00:00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一、小城鎮建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客觀地講,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是多層次的二元結構,現代經濟部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傳統經濟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二者的收斂與彌合出現斷層。因此,要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現代經濟份額和降低傳統經濟份額,就必須處理好小城鎮建設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發揮小城鎮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相互作用,不僅要實現小城鎮與鄉鎮企業的有機結合,還需要從戰略上把小城鎮的經濟發展與整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實施城市發展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互動融合。即發展農村要跳出“城市抓工業,農村抓農業”的思維定式,用現代工業、現代城市發展的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的發展,用工業化、城鎮化的方式組織農業、農村的生產經營,構建工農、城鄉機動機制,形成城鎮與農村相互發展,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發展。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小城鎮和農村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疤厣珜戆l展,特色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亞洲建筑師代表在雅加達開會,提出“建設有靈魂的城市與鄉村”的主題。可以說,個性與特色就是品牌,它對于小城鎮的經濟集聚與帶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和小城鎮的建設應避免出現“千鎮(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區的“翻版”。而是要根據農村和小城鎮內部自然要素稟賦的差異性、產業結構的不均衡性,來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和小城鎮經濟。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農村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資源,迅速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競爭優勢,促進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還將為小城鎮和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小城鎮和農村的再發展,將會為此特色經濟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匯聚,從而增強農村和小城鎮的特色競爭力。如此點面結合,農村和小城鎮將會在互動中形成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農村和小城鎮經濟的騰飛。

其次,小城鎮和農村應該集中發展,發揮集聚效應。小城鎮和農村主導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可以促進輔助性產業的建立和發展,最終建立起小城鎮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合理產業結構體系。在發展這個特色體系的時候,要注意發揮產業集聚的作用。通過集聚,農村和小城鎮企業都可以共享社會生產條件,節約基礎設施的費用,共享輔助行業提供的專門服務,以及專業化分工和規?;a帶來的好處,減少企業實際生產費用,擴大企業的資本積累,促進企業的發展。在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小城鎮的產業規劃要時刻注意為農業產業化服務。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關鍵是要建設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通過各種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中心,依托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輻射農村的功能,把供、產、銷串聯起來,有利于推動產品市場相對局限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帶動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

最后,小城鎮還應該建立專業市場,以此來解決產品和特色產品“賣難”的問題。農產品和特色產品“賣難”矛盾的根源是分散農戶和單個企業與市場的聯系層,掌握的市場信息非常有限。農戶和企業進入市場亦要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由此導致了交易費用的增加,即交易成本很高(包括信息成本、評估成本、交易約簽訂成本),使單個農戶和企業難以承擔這些交易成本,生產也就不是圍繞著市場而進行,這就出現了農產和特色產品“賣難”的問題。解決“賣難”問題的思路是通過政府和一些民間公會,建立起一些專業市場,立起產品與市場聯系的紐帶,從而解決農產品和特色產品“賣難”的問題。由此可見,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鎮的建設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許多便利條件,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小城鎮建設最現實的基礎和最直接的動力。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了為小城鎮建設解決了一些資金外,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一方面使農產品大幅增加,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為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費市場,為加速小城鎮建設創造了條件。

二、小城鎮建設與農村人口轉移

小城鎮的發展,吸收了集鎮周圍農村的大批剩余勞動力,是農村剩余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蓄水池與有效載體,既解決了農村人口壓力,又避免了眾多農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帶來的社會問題。對于農民來說,土地不僅是收入的來源之一,也是其生產生活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主要勞動力都已相當穩定地轉入城鎮非農業部門就業,并獲得可靠的收入來源以后,他們才可能退出農業部門。因此,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前提條件是為其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機會,在農村當地發展非農產業,其重點應是第一產業,尤其是農產品流通業和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務業。這既適應了目前農業商品化、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又可以轉移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徹底從農業中分離出去,一方面可以減少依賴土地的人口,使留農村中的勞動力有可能從事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提高勞動效率,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另一方面,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定居小城鎮,不僅能為小城鎮的建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又能使從農業中轉移出來的人口集中居住,這對發展小城鎮中的第三產業又是極為有利的。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轉移的農業人口很分散,難以形成對第三產業有消費需求的社會群體。因此,發展小城鎮和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通過這種互動關系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三、小城鎮建設與農村資源的綜合利用

農村資源的持續培育與利用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小城鎮自身發展的物質基礎。最高限度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產生廢物,應該成為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重要原則,尤其要注意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占用耕地是小城鎮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最密切的問題之一。農村由于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如果為數眾多的小城鎮在發展中過多占用耕地,我國的耕地將面臨嚴重的損失,給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反之,如果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合理規劃,節約用地,小城鎮可以在促使原來分散的企業和農村富余的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節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當然,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農民在進城過程中把他們原有的宅基地轉移出去,然后在城里集中居住,節省出更多的土地。而且剩余人口的轉移,使農村耕地減少人口壓力,從而為農業規模經營創造前提條件,農業現代化對規模的要求也能得到滿足,農民收入增長所面臨的市場問題也能得到緩解。有人認為,水資源將成為21世紀城市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農業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國缺水的兩大主要表現。小城鎮的發展應根據水資源的條件合理確定城鎮布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嚴格控制耗水量大的工業項目,發展節水、環保型工業,并對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和利用進行相應的規劃和建設,建立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為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的保障。

四、小城鎮建設與農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

小城鎮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化過程中農村與城市的結合體,其經濟社會發育程度存在著中間性、主體來源的多渠化和素質的多層性,因此,要加快小城鎮的建設,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關注其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全面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并進。因此,在農村的發展過程中既要重視經濟發展,也要重視社會發展,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小城鎮的建設與農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依然是密不可分的。農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提高農民素質、穩定農村環境、豐富農民生活的過程,只有建設好農村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小城鎮的建設才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小城鎮的發展才能持久不衰。同樣的,當小城鎮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就能帶動農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的建設,最終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小城鎮建設與農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當然,在民主法制與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應根據農村和小城鎮的特點,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違法亂紀行為,為農村和小城鎮的穩定、健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同時,加強農村和小城鎮的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要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宣傳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和引導農民移風易俗,破除迷信,破除陋習,達到適應科學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觀念,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從文化、教育、公共道德、社會秩序等各方面體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卓越。

【摘要】小城鎮的建設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農村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鎮建設最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小城鎮的建設又能夠有力地促進和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也必須看到,一些小城鎮的建設對農村資源、環境的破壞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對周邊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要積極發揮小城鎮與農村的相互作用,實現小城鎮建設與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

【關鍵詞】小城鎮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