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創建環境藝術

時間:2022-04-13 03:32:00

導語:新農村創建環境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創建環境藝術

一、新農村建設中搞好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性

第一,好的環境是人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農村環境藝術?農村環境藝術就是由村鎮的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綠化、開放性空間等物質實體構成的空間整體視覺形象,多指農村環境景觀。農村環境藝術和城市環境藝術是不同地域、不同規模但是同一性質的問題。村鎮和城市這兩個詞雖然不是一個意思,但都是人類生活聚居的場所,都是人工條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條件的一種環境。人們這種改造自己生存環境的活動,改造得好可以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改造得不好就會產生“視覺垃圾”。農村環境藝術與村鎮規劃有重要的區別,并不是做好了村鎮規劃就可以代替好的農村環境藝術,從而產生優美的村鎮景觀。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看,農村環境是四維的研究和解決建筑形式、色彩、質地等的美學問題。在這方面很多無可爭議的實例,如:云南的麗江古城,之所以成為人們爭相一睹的旅游熱點,就是因為它完整保存著宋末元初納西族民居建筑風貌,古樸典雅的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參差錯落,五花石街巷曲折幽深,四通八達,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巧奪天工的人的智慧于一體,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三萬居民世居古城,創造和保留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形成獨具魅力的“東方威尼斯”。又如,蘇州水鄉的周莊、浙江烏鎮等都是因為景觀特色才成為舉世矚目的旅游勝地的。

第二,好的農村環境景觀是一個地區文明水平的直接體現。村鎮景觀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對城市產生著直接影響。因此,村鎮景觀在某種意義上是體現一個地區審美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優美的環境也是良好人居環境的必要條件。以往,農村是由普通民居和一些公共建筑生成的村鎮,就是為人的聚居和活動的場所,其建筑形式首先受經濟承載力的影響,其次考慮使用功能的需要,最后才考慮審美的需要。如今,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審美觀念逐漸加強,但是由于審美能力和品位問題而花錢營造了“不如意”。特別應當說明的是,并不一定美的建筑就一定比不美的建筑費錢,粉墻黛瓦可能比瓷磚和琉璃瓦更便宜,但在一定的環境中給人的感覺可能更舒服些。

二、新農村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環境藝術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分層次、分類型、分階段逐步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警惕一些問題的產生。第一,“形象工程”帶來的“短視意識下的美化運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果不加以正確認識,則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績”的干部簡單理解為“寬馬路,大洋房”,而給五千年的中國農村大地的生態和鄉土遺產景觀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這樣“改造”的后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還會使農村集體以及個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弱化“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等目標,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第二,“發展經濟”前提下的“國土安全格局的破壞”。人與土地的和諧關系是“和諧社會”的根基,這種和諧關系體現在健康安全的生態過程、秀美樸實的自然環境、人對土地的精神寄托和歸屬感。一方充滿詩意和精神靈秀的土地是民間信仰和民族認同的基礎。中國國土下述兩個特點使維護和諧社會基礎的任務艱巨異常:第一,本來脆弱的土地生態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巨量的人口,有限的資源,特別是土地和水、林地資源,幾千年不斷的開墾,使中國土地生態異常脆弱,自然災害頻繁。歷史上,因自然災害而流離失所的情形往往是社會不安定因素,而城鎮化對土地的侵占又將使這種人地關系矛盾更加突出。第二,五千年的土地充滿了精神含義,是草根信仰的載體。古老的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棲居、耕作,留存了豐富的鄉土遺產景觀,一條小溪、一座故園家山、一片圣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認同。這些鄉土的民間的遺產景觀,與他們的祖先和先賢的靈魂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礎。然而,在過去城鎮化和鄉村建設的過程中,由于認識問題的膚淺和缺乏科學發展觀的指導,鄉土生態和文化景觀遭到破壞,脆弱的中國大地生態景觀和不可或缺的鄉土遺產景觀歷經磨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洋文化”肆虐及對歷史遺留文化精華的否定,令人心痛。當今,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全球化已是人類進程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已無法把自己封閉起來,與世隔絕。那樣,不僅不能發展,甚至不能生存。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大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代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納入了世界范圍的多元、多向文化交流之中,拒絕交流是不可能的。但文化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接觸、文化沖突、文化移植、文化融合等問題,應引起在新農村景觀建設中足夠的重視。在這個全球化的大市場中,“文化國界”愈發顯得重要,因此,建立在東西方文化對比、交流大環境下的新農村的鄉村景觀建設,相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應更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更加強調由文化的差異為地區所帶來的價值和吸引力。這就需要在繼承自身鄉村文化遺產的前提下,能夠很好地整合同質文化和異質文化,并勇于文化創新。否則,在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文化的繁茂之地,或許就只能看到歷史文化的只毛片羽。第三,政府主導下的“大包大攬”??茖W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新農村環境建設同樣也要求“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要堅持村民自愿原則,各級政府只能引導和扶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決不能起包辦和替代的作用。在規劃設計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充分征求農民的意見,按照村民自主、自愿、自立、自我組織、自我覺悟、自我改造的過程進行,還應防止站在城市的角度去要求農村環境的藝術改造,避免出現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結果,要從新農民、新農村、新農業的角度去審視和制訂,以農民得到實惠為根本出發點,并且作為評判標準。第四,如何建設新農村,現在的理論探討有待完善。首先,表現在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上,現在的常見提法建議加上“生態良好”一項,成為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其次,是基礎設施,這牽涉到投資結構的問題,即投資的時空分布。區域內的農村聚居形態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投資如果和符合規律的農村形態結合,則會比較合理。否則,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資,則投資的回報率低,且可能有負作用。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村子位于生態脆弱的山區,如果要修路,投資很高,還可能會破壞生態,如果是非常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可能把當地小村落的農民遷出比較合理。

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特色開展環境建設

新農村建設現在已拉開大幕,但新農村環境要建設成什么樣,怎樣建設,如何做好,這些問題都需要探索。吳仁寶領導的“華西村”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典型,固然,“華西村”成績斐然,但是否將“華西村”的環境建設大規?!翱寺 本湍芙ㄔO成新農村?值得實事求是思考。要確定新農村的合理形態,首先要用環境藝術設計方法研究農村的環境建設。根據環境異質性原理,依次確定需要保護的耕地的范圍,生態用地的范圍及農村建設用地的范圍,由此確定基礎設施的走向。工業應適當集中于城鎮體系結點上,建設生態工業園。如果全國大部分村莊學“華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種分散發展工業的模式。這種模式會增加環境保護的難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梢韵胂?污染向農村的擴散會惡化農村生態環境?!叭A西村”模式較適用于工廠分散治理具有良性經濟價值的情況。理想的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特色開展環境建設。如:

(一)風景名勝區范圍內的農村環境這是最重要的環境形態,不僅關系到村鎮自身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風景名勝區的景觀,進而影響到農村總體形象。在這些地區內的村鎮其環境應該是作為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本身處在風景之中,所以環境設計要遵從風景名勝景觀的需要,要融入風景,互相襯托,成為景觀構成要素之一,而不要成為景觀的冗余。在一個風景名勝區內不同地點的農村,其環境感覺是“平和質樸”還是“精彩入勝”,要根據環境總體需要來規劃??偟目?風景名勝區內的村鎮環境藝術設計應該基本作“平和質樸”設計方向來處理,以免喧賓奪主。但需要營造景觀高潮的地方,則應該“精彩入勝”、“畫龍點睛”。

(二)廣大平原地區的農村環境這部分地區地貌平坦,沒有起伏變化,給村鎮環境藝術設計留出了廣闊天地,相對于風景名勝區內的村鎮環境藝術設計來說,可以相對獨立地考慮村鎮景觀。因此,每一個村鎮都可以在體現區域總體風格統一,體現地區民居建筑語匯特點的前提下,體現個性變化。但都應該有符合人們視覺美感要求的聚散、疏密、錯落、對比、曲直、主次等構圖意識,有形式、密度、肌理的審美韻味。一個村落、一個小鎮要有富于變化的天際線,有主景建筑或標志物,使村鎮成為地景的高潮,主景建筑成為村鎮環境的高潮。

(三)城市邊緣地區的農村環境緊鄰城市周邊的村鎮應該作為城市設計的內容來考慮,因其所處位置直接影響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因借的關系,所以與風景名勝區內的村鎮環境有相同的性質。但不同之處在于其景觀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樣化,建設標準應該更高一些。形成園林化的村鎮,把每個村鎮都變成城市周邊的大花園。同時,無論何種農村環境形態,都離不開園林綠化。實際上,植物提供的不規則的輪廓線、“軟性”的質感恰恰是建筑表現出來的“規則”、“硬質”的對比、襯托和補充。在農村環境設計上,園林綠化提供了“任意”空間,宜疏則疏,宜密則密,宜掩則掩,宜露則露,只要需要,任意擺布,至美為上。所以,村鎮環境建設要用足這個手段。

四、新農村建設中搞好環境藝術會收到相得益彰的效益

搞好了新農村的環境藝術建設,會給農村及農民帶來其本身以外更多的好處。環境建設搞好后,可以利用優質環境資源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多種形式,使農民得到很多方面的好處。

(一)農民得以休閑放松到外地甚至外國旅游,固然不錯,但那往往要花費較多的金錢和時間,而且人也常常跑得很累。選擇到鄰近的鄉村休閑旅游,其實更能體現休閑的本質意義,更能讓身心得以放松。

(二)農民增收明顯城市居民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驅車到離城市不遠的鄉村去體驗農村恬靜的生活,欣賞村莊的田園之美已成為一種越來越時尚的休閑方式,這為農村經濟帶來新的活力。通過加強農村環境的藝術建設,可以大大改善農村環境,農民可以依靠優美的,并具有特色的農村環境來發展如農家樂形式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有些村原來農民人均收入一年只有二、三千元,開展了“農家樂”項目后,人均收入增至五、六千元甚至萬余元。當地農民在為游人提供優美環境、舒適服務的同時,也改善了自身的生活、居住條件。

(三)促進了農村面貌改觀有些原來“臟、亂、差”的村莊,通過新的藝術設計建設,通過整治變得干凈、整潔、漂亮。而在一些“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育比較好的鄉村,更是已經開始涌現出一批特色蔬菜種植戶、特色畜禽養殖戶等,帶動了不少農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

(四)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如果能很好的統籌規劃農村環境建設布局,則不僅可推進一大批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可以使休閑旅游業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新農村建設的新的支撐點。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五)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改變農村“臟、亂、差”著手,從改水改廁、實現人畜分離等身邊的小事做起,對農村環境衛生進行綜合整治。加強環境藝術建設,發展生態旅游可以為當地農民提供發展商品經濟的新經驗新觀念,使他們掌握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開闊眼界,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良好的環境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