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加速與農村老齡矛盾
時間:2022-06-08 08:33:00
導語:城市化進程加速與農村老齡矛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據可靠資料,我國目前總人口為13.3億人,城鎮人口為666億人。城鎮化速度為,每年有巧%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到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ro億人。伴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農村絕對人口逐步減少。但農村的老年人由于生活習慣、生產收人、生存技能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相當部分人還在農村生活,這就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和矛盾。我國要構建和諧社會,決策者就要洞察城市化進程加快與農村老齡工作之間的矛盾。同時也要積極應對和破解這些矛盾。
一、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老齡工作凸顯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農村中青年人到城里打工、就業、定居,農村家庭中老年人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并成了家庭的主角。除了日常勞作外,他們還要承受到常年不見兒女、得不到情感慰藉、因身體原因致使收人減少生活水平下降等壓力。這也是城市化進城加快過程中農村老齡工作顯露的問題。
(一)養兒防老觀念受到沖擊
我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又是一個幾千年來都是以耕作為主的農業國家。受傳統勢力、習俗的影響和熏陶,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固有觀念深人人心。尤其是農村,養兒防老可謂根深蒂固。但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個孩子;農村家庭可以生兩個孩子,也有一部分家庭是一個孩子。但絕大多數家庭還是兩個孩子,特別是頭一胎是女孩的,堅決要生個男孩。就我們了解的北方農村老年人的情況,在他們的觀念中農活是力氣活,沒有男孩不行。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女孩是給別人養的,早晚要嫁到人家,嫁出去的女人就是潑出去的水。只有兒子是自己的,能傳宗接代,能為自己養老送終。農村老人不像城里人有養老金。農村人年齡大了,不能干活,就沒有收人了,只能靠兒子養活了,養兒就是為了防老。現在兒子進城了,指不上了,老年人普遍感到困惑、迷茫和無助。
(二)空巢家庭數量急劇增加
空巢家庭是現代化、工業化、后現代化發展的必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產物,開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出現并蔓延。現在,我國城市化空巢家庭呈跨越形勢增加,而且農村空巢家庭也急劇增多。據權威機構統計,我國目前城市化空巢家庭為49%以上,農村為38%以上。這對一個農業大國、一個過去農村人口占7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一個過去家庭人口達五六口甚至十幾口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反差是巨大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整日面對空巢家庭的兩個老人或是領著一個孫輩,與過去的人丁興旺形成強烈對比。老人們感到凄涼、寂寞、空虛。
(三)物質生活很難得到保證
我國的農業家庭大多數以種地為生,也有一部分家庭靠養殖、打漁為主,但這些都要靠出力。隨著年齡增大,身體變差,勞動力部分或全部喪失,這些老人便沒有了收人來源。雖然國家也給部分省市農村老年人每月50元的生活費,國家也逐步實施農村養老保險,但畢竟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農村人不像企業職工退休后有養老金。農村人靠農副牧業收人,除了日常開銷,贍養老人、養育兒女外,幾乎很少有積蓄。喪失勞動能力后,固定收人減少或沒有,家里日常生活的各項支出必然受到影響。而外出打工或是進城就業的兒女生存壓力也較大,如果不能按時提供足夠的錢物,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就會失去保證,或是物質生活質量極低,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
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老齡工作潛在的隱患
隨著城市化進城的逐步加快,農村老齡工作暴露出了一些顯性問題,并且有一些隱性問題有如海面上的冰山更多隱藏在水下。比如如何搞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如何充實農村文化生活問題,如何解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護理問題,等等,都要我們面對。
(一)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
由于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城市和農村教育也就有了很大差距。目前城里人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城里孩子往往從小就補習、有人陪讀、花錢出國,在一些城市都到了幼兒園就學特長、小學就擇校的程度。而農村的教育與之反差明顯。原本農村就對基礎教育重視不夠,而農村老年人對教育的重視還不如農村的年輕人。他們一方面沒有前瞻性,沒有意識到教育對人一生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精力去做。在他們的觀念中,只要孫輩不餓著、不生病、不學壞就行,自己哪有時間、體力、金錢和耐心去關心、關注、關照孫輩的教育。所以說,農村老齡工作潛在的隱患,使農村留守兒童在隔代教育上存在著令人堪憂的問題。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占全國城鄉兒童比例數相當大,這是一批人、一代人,緊緊關系著民族發展的未來、國家的希望,難道真的讓這些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嗎?
(二)文化生活的單調枯燥
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城市落后的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雖然近年來國家開展“三下鄉”活動,但農村精神生活特別是文化生活方式、內容、載體相對單調枯燥仍是不爭的事實。由于受道路、交通、資金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林區、牧區情況更為嚴重。我國東北地區農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個世紀80年代前主要是聽收音機、看二人轉、串門聊天,近年來則主要是看電視,文化生活非常單調,而農村老年人又是文化生活中的弱者,目前連過去愛看的二人轉也漸漸滿足不了。因為,隨著農村的中青年人進城打工、就業、定居,主要消費群體轉移了。所以,二人轉劇團也搬到縣城和城市。比如沈陽的劉老根大劇院,大慶的大雁戲院等等。這就使得農村原本就脆弱的文化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加之目前文化等事業單位轉制,由公益性單位變為商業實體,利益與效益掛鉤,農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更難豐富多彩,而且這種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
(三)失能老人的日常護理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殘疾人大國,已步人了老年社會。老年人達1.78億人,占總人口的13.8%。隨著老年人增加,進人高齡和患病以及有殘疾的老年人逐步加人失能群體,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接近不能自理。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福利又不配套,沒有更多的敬老院、福利院接納他們。況且就是有,農村老年人面對高額的費用也是望而生嘆。比如大慶市有兩個福利院,我們了解了行情。便宜的每人每月交800元以上,條件好的每人每月交1000一1500元,有的甚至更高達到每人每月交2000元以上。這些還是能自理的費用,而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最低1800元起。這不要說基本沒有收入的農村老年人,就是在黑龍江省收人占前列的大慶市企業退休職工也有很多人承受不起。大慶日報2011年4月23日3版曾報道了《高端養老院境遇尷尬》的文章,文中提到高端養老院人住率不足40%。
三、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老齡工作難題破解的辦法
城市化進程加快是世界各國發展方向,也是我國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可在這個過程中,給農村老齡工作帶來了一系列諸如生活來源、看病就醫難、情感慰藉等諸多問題和矛盾,而且是不可回避的。我們要面對現實,尋找對策,逐個破解。
(一)日常支出要有來源
人都生活在現實中,誰離開衣食住行都生活不了。盡管農村老年人對物質生活要求的標準不像城里老年人那樣高,但基本的生活要有保障。目前比較好的辦法是“三合一”。第一是國家保一塊。就是目前國家在全社會鋪開的社會統籌養老保險。一些省市在農村已經實施年滿6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領取養老金50元,有的省市還對8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發放高齡補貼roo元。隨著社會統籌基金的做大做強,農村老年人養老金會水漲船高。第二是自己存一塊。就是農村老年人在多年生產生活過程中積累了一定資金,用作養老之用。因為中國人不像外國人掙錢就花了,喜歡超前消費,而是喜歡積累財富,大多數人都是未雨綢繆。雖然農村老年人收人低些、積累少些,但這些錢或儲蓄、或投資、或人股,幾十年后有一定增值。等到年老時,可作為養老的一部分資金。第三是兒女給一塊。中華民族有著尊老、敬老、愛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兒女贍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農村老年人的兒女要有意識、要主動為父母養老做好準備,每月或定期給父母一些資金,供父母頤養天年之用,這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農村老年人養老時的必要補充。
(二)就醫難題要能破解
人吃五谷雜糧,誰都不可能不得病。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誰也不可能不看病住院。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退休的干部職工都有醫療保險,他們生病住院時國家拿大頭,自己掏小頭。但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以前我國農村老年人很少享受這種待遇,就是近年來國家在農村推行醫療保險,但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壓在人們頭上的大山。就我國國情和農村現狀,采取“三位一體”的辦法比較適合。第一是加強農村醫院建設,擴大農村醫療保險范圍。不僅使保障范圍達到全覆蓋,而且使農村醫院的就醫環境、醫療水平逐步提升,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第二是降低個人自費比例。隨著國家逐步加大對農村、對衛生事業投入的力度,逐步降低個人看病的支付比例,使農村老年人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共享國家改革發展進步成果。第三是鼓勵參加商業保險。隨著農村老年人健康意識的增強,隨著農村老年人對生活質量期望值的增加,隨著農村老年人的腰包逐漸鼓起來,鼓勵那些經濟條件好的人參加商業保險。
(三)情感缺失要有補償
人都有七情六欲,尤其是步人晚年的老年人,由于沒有事業打拼、養育兒女等事情的牽掛,又有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使他們對情感的需求更加強烈。農村老年人大多沒有養花養草、書法美術等個人愛好和特長,精神沒有寄托。所以,情感的需求尤為明顯。對此,要對癥下藥。第一是要有法律規定。就是通過立法,國家強制規定,兒女要定期探望老人,使尊老、敬老、愛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強制性執行。目前,國外和國內民眾對這方面的立法呼聲很高。第二是網上見面,經常交流。就是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使遠隔萬里的親人通過互聯網溝通,見其面、聽其聲、慰其情以解思念之苦。第三是親朋關照,情感慰藉。就是對那些還住在農村的老年人,社會有關方面應宣傳呼吁敦促其附近的親戚、朋友時常來家里走走看看。一是幫助干些零活,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些親朋好友,以慰藉、滿足、充實農村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 上一篇:市政辦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 下一篇:城市交通外部效益內部化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