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均衡政策論文
時間:2022-04-01 02:08:00
導語:區域經濟均衡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區域經濟的失衡狀況,運轉特征及負面效應,介紹了聯邦政府積極利用財政手段進行調控的七條約街政策,論述了當代中國在加快開發落后地區時值得借鑒的四條重要啟示。
南北戰爭后,經過六七十年的艱苦創業,美國經濟逐步躍居世界首位。但其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曾使美國的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一度步入沉悶境地,影響了美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從30年代起,歷屆政府高度重視對落后地區的調控,積極利用財政杠桿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分析研究美國的區域均衡的經濟政策,對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財政手段啟動內陸經濟使之駛入快車道,均衡區域利益分配和資源流動格局,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美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位
1.30年代的區域經濟狀況。美國的經濟區域由北部、西部、南部三大區構成。本世紀30年代,北部經濟最發達,工業體系完備,商業規模巨大,資本市場活躍,人力資源豐富,交通、金融、保險、郵電等功能齊全,發展速度很快。西部自然條件較好,物質資源充裕,能源工業發達,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土地占全國的1/2,人口僅為全國的17%,地廣人稀,發展潛力巨大。建國初期,南部是比較發達的地區,但由于黑奴制度的束縛,其發展速度緩慢,只有一些分散的工業中心,形不成北部所擁有的那種零部件和半成品相互交錯的協作體系,主要提供農林礦原料、半成品及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南都自然條件較差,阿巴拉契亞山地是全國最貧瘠的地區。由于各種因素,南部黑人較多而受教育和躋身上層社會的機會要比白人少得多,其勞動力素質總體較低。由此可見,美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即是資源稟賦差異的結果,又與資本狀況和文化教育水平密切相關,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歷史現象。
2.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美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北部的經濟體系比西部和南部健全,從而造成了后兩個地區的經濟自我再生能力低于北部,最終不得不在資金技術方面依賴北部輸血,而這種輸血又會使經濟利益過度向北部轉移。二是北部工業體系具有超前性,創造若不斷膨脹的高附加值產品,而西部和南部由于技術、資金和高級人才匱乏,只能向北部提供農業生活資料和初級工業產品。這樣,使社會超額利潤和一股利潤向北部集中,造成資金寬松和資金缺乏的自然循環,導致落后地區長期被困在‘資金瓶頸’下。三是各經濟區域的收入差異長期存在,使得落后地區的增雷動員余地異常狹小,私人資本的積累規模增長得相對緩慢,這直接導致兩個后果:其一是區內消費市場相對狹小,本區產品無法在本區大量銷售而只得尋求醫外市場,但產品質量又難以與北部競爭,從而使落后地區的產業和商品處于低水平的循環狀態;其二是投資規模小速度慢,大規模的經濟開發過度依賴區外資金和政府投資。四是三大區域的財政收入相差較大,落后地區利用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調節區內經濟的能力較弱,其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投資、社會福利保障等往往更多地依賴聯邦政府的轉移支付。
3.不均衡的負面效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嚴重阻礙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第一,弱化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三十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增長率一度落后于日本、德國,表面原因像是投資不足,拓展國內市場容量的速度慢,實質在于落后地區的經濟制約了美國整體有效需求的擴張、使得投資收益率低,回收或拉長。當生產社會化進一步加大、社會分工更加細密時;南部的落后又加大了區域間技術交換和物質交換的難度,使美國經濟難以實現其內在的激勵機制。第二,加劇了美國社會的不穩定性。南北經濟的差異,分別弱化了和強化了南北財團的競爭勢力和利潤分配條件,因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斗。由于人財物的制約,南部企業往往是規模不經濟,經營粗放而浪費嚴重,在競爭中易被擠跨。結果減少了就業機會,很多人被迫降低就業條件。這些現象直接沖擊了社會的穩定,無形中加劇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矛盾,加大了南北之間的對立情緒。
二、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
1929-1993年的經濟大危機,把南部經濟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影響了全國經濟的復蘇和社會穩定。為了使美國從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極不均衡的國家變成一個經濟活動遍布全國,人們能較平等地享受幸福的國家,羅斯福新政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開始了對落后地區經濟的宏觀調控,把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看作是事關國家長遠利益和本國經濟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運轉的大事。聯邦政府廣泛運用財政貨幣政策,采取了經濟法律等多種措施,培養落后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其具體政策如下:
1.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實行不同的稅制。從30年代起,聯邦政府對北部發達地區多征稅,把增量部分轉移支付給落后地區;對落后地區多留資金,積極培養其良性循環能力。隨著落后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總體趨勢到90年代才有所調整,減小了南北稅負的差異。
2.利用轉移支付手段調節落后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二戰后,聯邦財政始終注意對落后地區的資金補貼。50年代,財政援助的重點在南部。80年代,區域之間的補助差異有所減輕,但落后地區的份額依然較大。
3.利用軍事援款支持落后地區工業的發展。地理條件的相互優越加上兩個地區的“議員運動”,美國很多尖端軍火工業和重要的軍事基地都建立在西部和南部。從40年代始,聯邦軍事撥款一直向該區傾斜。巨額撥款,既促進了該區的工業發展,又帶動了消費,擴大了該區的市場容量。
4.政府出面組建經濟開發區,加快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了有計劃地開發落后山區,聯邦政府于60年代頒發了“地區再開發法”和“阿巴拉契亞山區開發法?!币源蚱菩姓^劃,實現區域綜合治理。聯邦財政為此特設???。撥付貧困地區,用于受援區的交通設施建設、污染治理、興建科學公園等,其中一部分款項支援私營公司,鼓勵他們向落后地區投資。
5.政府出資興辦水利事業,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水利工程耗資大、工期長,收益不穩定,私人資本一般不愿涉及。各級地方政府出于本位利益的考慮,也不愿興建跨區的大型工程。因此,聯邦政府采取統一規劃,直接管理的方式,出面組織興建諸如田納西流域綜合治理的跨區工程,并配套建設發電廠、化肥廠、環保工程,吸收當地剩余勞力,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建設。
6.利用財政融資手段,鼓勵私人企業向落后地區投資。聯邦政府通過經濟開發署,對在落后地區投資的私人企業提供長胡低息或無息貸款,對向落后地區投資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予以信貸保險和技術援助。同時政府出資在南部農村建醫院、辦學校,發展郵電和保險、改善基礎設施,健全社會保障系統,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7.提高勞動力素質,引導人力資源流向。在加快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進程,聯邦政府不僅注意物質投入,更注意優化人力資本。聯邦政府在加大向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規模的同時,采取物質鼓勵手段,引導勞動者南移。主要手段包括給南移勞動者發放遷移補貼費和住房補貼費、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培訓,給投資者予以稅收優惠等。
由于目標明確、措施合理,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首先,它改善了產業結構。各產業協調發展,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大,航空、能源、半導體、計算機等新興工業遍布南部各州,該區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其次,緩和了社會矛盾、減輕了就業壓力,弱化了種族隔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發展了該區的文化教育,推動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三、美國區域經濟均衡政策的啟示
比較30年代美國的南北差異與90年代中國的東西差距,可以發現許多相似的因素。其一形成原因相似,都是自然資源稟賦差異與人及資源稟賦差異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二,運轉機理相似。市場機制必然形成兩極分化的利益循環;其三,宏觀效應相似,都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其四,調控條件相似。美國經過內戰后70年的累積而具備了區域經濟均衡的綜合國力,中國經過解放后50年的建設而創造了縮小東西差距的現實條件;其五,歷史任務相似、美國曾面對經濟增長和種族隔閡消除的史命,中國面臨促進經濟發展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大課題。因此,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對加快中國西部的開發有深刻的啟示。
1.要顧全大局,統一認識,深刻認識加快西部開發的戰略性。中國經濟區域的差異性,經濟結構的差異性,經濟思想的差異性,決定了同步同等富裕的不現實性。擔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縮小全國各地區的發展差距,鄧小平在80年代曾深刻思考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其核心是“兩個大局”。一個大局是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這一唯物辯證的發展戰略,揭示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全國人民一定要統一認識、顧全大局,帶動和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對于推動全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其有重要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意義。
2.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是以系統論為指導的,中國要加快西部的開發,也必須實行大戰略、大思路。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利用自己較好的經濟基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家的支持政策,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實力?,F在,加快西部發展的時機基本成熟。西部地處內陸,生態環境嚴酷、經濟文化落后,如何加快開發,必須全面規劃,縝密調研,科學決策。其一,要解決好供求總量和經濟結構的協調問題。西部既要立足資源優勢,扶持支柱產業,加大技術創新,推出優質產品,促進生產結構的升級,又要拓展西部潛在的消費市場和巨大的域外市場,實現供求總量的均衡和消費結構的優化。其二,要解決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問題。開發自然資源要綜合利用,建設項目和環保工程必須同時規劃、同時施工、同時營運,堅持把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納入國民經濟的總體規劃,以保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主,要把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統一起來。改革行政體制,建設高效廉潔政府;推進司法改革,提高執法效率,懲治司法腐敗,維持法律的公正與公平,改善經濟發展的外圍環境。
3.謹慎處理民族關系,正確執行宗教政策,堅決維護祖國統一。我國西部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對西部開發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開發西部必須謹慎處理民族關系,堅持區域自治政策,確定維護民族的平等與團結,推動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由于歷史的因素,宗教在西部群眾中有較為廣泛的基礎,有時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糾紛在一起,使情況更加復雜難解。這就要求開發西部時必須正確執行宗教政策,依法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一但必須堅持政教分離、獨立辦教的原則。決不允許借宗教自由之名宣傳迷信、造謠煽動,擾亂社會秩序;決不允許宗教干預政務,受國外勢力的指使而危害國家安全。西部地處邊疆,與多國接壤;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異己分子伺機分裂,國際上的反華勢力遙相呼應,陰謀危害中國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因此,開發西部必須鞏固國防,鞏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局面。
4.積極利用財政杠桿,完善均衡政策體系。(1)對西部地區實行較低的稅制,培養該區的財政積累能力。(2)實行“因素法”分稅制,使中央財政聚擾較大的財力,以加大中央財政拘西部轉移支付的力度,緩解該區的資本短缺。(3)因地制宜地選擇符合本地條件的開發重點,尊重地方政府的意見并讓其提出總體設想以調動其積極性。(4)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利用私人融資手段,鼓勵私人資本流向中西部地區。建立政策性擔保機構,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5)加強西部的農業、水利等基礎產業,加快交通、電信的建設步伐,加強對該區水土的全面規劃與綜合整治。(6)控制人口增長,加大教育投資,提高人口素質,理順用人機制,防范人才流失,為西部發展存儲人力資源。
- 上一篇:企業安全監管改進方案
- 下一篇:企業集群促進發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