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政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5:43:00
導語:區域經濟政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無不體現這樣的理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區域經濟政策制定反映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所關注的民生問題的要素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既是國家大計,又是民生大計。本文從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不平衡發展及協調發展三方面來探討其與民生之間的關系,以期為民生問題的進一步討論提供借鑒。
關鍵詞:區域經濟民生問題協調發展
民生問題的古今詮釋和關注度
所謂民生,從人權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尚書•五子之歌》中所說的,它構成了儒家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業》指出“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保蹲髠?#8226;莊公三十三年》強調“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則提出“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盡天下》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議論,亦客觀反映了古代先賢對民生問題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后,民生問題才真正受到關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即是同志倡導并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宗旨的。鄧小平同志對此有很多講話,其中明確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是非得失的重要標準,強調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更是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享,利為民所謀”日益深入人心。我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無不體現了這樣的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區域經濟政策經歷了由平衡發展到不平衡發展再到協調發展的歷史變革。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制定的區域經濟政策不同,所關注的民生問題的要素也在不斷變化。
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與民生問題
上世紀50-70年代,我國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為加強國防,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安全;為恢復和發展經濟,盡快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生產力分布不合理的狀況,解決人民的吃穿用等諸多國計民生問題,逐步形成了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思想。
在這種平衡發展思想的影響下,我國的經濟建設在三年恢復時期(1949-1952年),發展的重點是老重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其次是華東地區與華北地區?!耙晃濉保?953-1957年)計劃時期,進行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80%布局在中西部地區。60年代中后期,在黨中央和的領導下,經過對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充實、提高”,到1964年我國基本渡過了“困難時期”,經濟形勢趨于好轉,在即將制定的“三五”(1966-1970年)計劃中,加快“三線”建設,盡快解決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吃穿用”問題,是“三五”計劃的核心。特別是在60、70年代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范”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僅解決了新中國農村醫療和醫藥匱乏的狀況,而且為不發達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板。1973-1978年,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的區域戰略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國家的建設必須考慮經濟效益,工業布局只有遵循經濟原則,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
這種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思想,由于國家在投資布局以及資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采取了撒胡椒面的地區平均主義做法,使我國逐步形成了一個個完整的工業系統,大大改善了我國工業布局,提高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生存能力、生產能力及戰略后勤保障能力和國防實力,地區經濟的發展也處在一種平衡狀態,從1953-1978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東部地區5.57,中部地區5.73,西部地區6.18,從而使人們的普遍愿望得到滿足,人們的生存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當然,平衡發展思想的形成對我國宏觀經濟效果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沿海老工業基地長期得不到國家資金的投入,地區經濟優勢得不到發揮。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地區自然環境和經濟基礎較差,資源配置不合理,致使宏觀經濟效益低下。由此可見,這種平衡發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整體經濟效率為代價的,最終的結果是國家的貧窮和落后。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民生問題
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再度復出后,面對十年浩劫后的中國,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呼聲。1978年年底,鄧小平在分析現實總結歷史的基礎上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在理論探討上,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是一種梯度推移論,這樣以梯度推移論為代表的不平衡發展思想逐步形成。
在這種不平衡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為了盡快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早日走上富裕之路。我國的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由過去主要強調備戰和縮小地區差別逐步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向沿海地區傾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布局在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建設投資比重超過了中西部,達到47.7%,中西部地區占46.5%;另一方面,國家在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始區域制度創新,先后設立深圳、珠海、汕頭與廈門4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港口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又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隨后又做出了開發上海浦東的決定。并在外資項目審批權限、財稅、外匯留成、信貸等方面給予這些地區特殊的優惠政策。事實上這種不平衡發展戰略的選擇是正確的,東部地區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為之后推行大規模的區域政策打下了基礎。
正是由于這種向沿海地帶傾斜的空間政策,充分發揮了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使其取得了先行發展,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使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實現了由短缺時代向過剩時代的轉變,人民群眾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問題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超過7%,位居世界前列。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57.5%下降到44%,農村居民由1978年67.7%下降到50%。尤其是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國民素質、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據統計,改革開放20年以來,培養大學畢業生1016.4萬人,平均每年50.82萬人;中專畢業生1279.3萬,增長1.46倍,每年畢業64萬人;培養研究生48萬人;成人學校還培訓了2800多萬人。每萬人口中的大學生人數,從8.9人增到27.3人,提高了2.06倍。中國的文盲率從1982年的23.5%降為1997的14.2%,對于這些變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沿海發展戰略的實施事實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即區域差距擴大與區域間利益矛盾與沖突加劇,同時,老工業基地的老化和部分發達城市地區的膨脹問題也開始充分顯現出來。而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出現,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嚴重侵害了人民的利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人民的住、行、收入、教育等生活問題仍然突出。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民生問題
(一)地區間經濟差距所導致的民生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多種因素,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尤其是東西差距一直在不斷擴大。1978-1995年,從人均GDP的相對差距看:東部與中部地區由33.2%上升到46.2%,差距擴大了13個百分點;東部與西部由45.4%上升到56.4%,差距擴大了11個百分點。
差距拉大的趨勢帶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區域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受教育機會不均等;邊遠貧困地區缺醫少藥的現象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本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之加快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力求改善中西部人民生存生活狀況,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呼聲也日漸增高。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日益受到黨和政府及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二)正確解決地區經濟差距問題的政策建議
為了正確解決地區差距問題,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早在1988年9月,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思想,同志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戰略方針。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也明確提出,從“九五”開始,要更加注重支持內地的發展,實施有利于緩解差距擴大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朝著縮小差距的方向努力。1997年,在十五大報告中,又一次提出要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應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2007年10月,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從而賦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具體的實質性內容。近幾年來,我國先后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以及正在進行的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充分顯示出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
結論
總之,盡管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國制定的區域經濟政策不同,所關注的民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但都是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始終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民生問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面臨著兩大主題。一是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個是如何加強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前者重點是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后者重點是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維護區域的可持續性。這兩大主題都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解決好這兩大主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解決好中西部地區住、行、就醫及子女教育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不僅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需求,國民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落實與體現。
參考文獻:
1..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
2.張可云.區域經濟政策.商務印書館,2005
3.魏后凱.走向可持續協調發展.廣東經濟出版社,
- 上一篇:區域經濟發展與行政區劃論文
- 下一篇:區域經濟運行機制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