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農業產業拓展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01 04:47:00
導語:民族地區農業產業拓展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分析:民族地區由于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原因,農業主要依靠自然再生產,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加之生產規模小,交通通訊設施落后,技術、資金、人才的緊缺,嚴重制約著該地區農業產業鏈的拓展,因此,必須依靠政府的引導,使產業鏈上各個節點協調發展,推動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
民族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西北、西南等邊遠山區。農業是其居民長期生存的一種手段,由于歷史文化及自然環境的原因,該地區農業經營方式幾千年來沒有太多改變,農業主要依靠自然再生產,除勞動、種子、農藥、化肥外幾乎沒有其它投入。產出物也大都以未加工的谷物、畜產品、水果、蔬菜等原始的形式直接消費。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代農業的發展引致產前和產后行業的興起。這些產前、產后行業與農業息息相關,而且在組織上和經營上結為一體。換言之,現代農業從單一動植物生產擴展到以動植物生產為中心,包括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全部內容的總和,這是農業發展的自然結果。
一、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比較
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就是農業外延在微觀層次上的拓展,其實質就是農業產業鏈條向產前、產后部門延伸。農業產業鏈實際是一個貫通資源市場和需求市場,由為農業產業化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務的企業或單元組成的網絡結構。它是具體的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農業產業鏈是在產業鏈概念基礎上產生的,實質就是產業關聯,而產業關聯的實質就是各產業相互之間的供給與需求、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農業產業鏈拓展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發生的深刻變革,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拓展以后的產業鏈不再將農業局限于第一產業這樣一個狹小的范圍內,而將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甚至生態觀光業,原屬于第二、三產業的產業,也納入農業產業鏈的結構之中來。因此,產業鏈不斷拓展和延伸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調整和優化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措施,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來源于/
二、農業產業鏈拓展的意義
農業產業鏈拓展是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基礎性部門,不僅為其他產業提供了原料,而且也為其他產業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由于其自身的強關聯性,農村經濟單靠生物的再生性生產已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快基于農業產業鏈條的綜合管理,拓寬農村經濟的空間才能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鏈的拓展具體意義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有利于農民利益的保護
從農業產業鏈的運行規律來看,可將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的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增值環節。一個企業(或農戶)可能在某一環節具有比較優勢,但卻不可能在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比較優勢。在農業產業鏈高度發達國家(如美國、荷蘭),很多企業生產與營銷分離,通過合同關系,把流通和銷售環節讓渡給專業廠商來辦理,農業產業鏈的運作,很多都是圍繞大型的銷售廠商來展開的。在同一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之間,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實現互補,整個產業鏈的綜合功能增強。農業產業鏈拓展最大的特點是通過鏈條上所有節點企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組織和廣大農戶的緊密合作,降低交易費用,將影響交易有效運行的因素推向鏈條之外,從而達到鏈條運作最優化和保護農民利益的目的。
(二)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隨著農業產業鏈的拓展和管理加強,必然加速推廣適用農業技術,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多渠道多層次的、突出地方特色的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支撐鏈條與體系;必然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鏈和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農村;必然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只有加強農業產業鏈的構建和拓展,才能做強做大農村二、三產業,有效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加速實現農業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全面發展的各種專門人才培養,以繁榮農村經濟,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有利于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農業產業鏈的拓展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鏈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對其人、財、物、信息、技術等要素流動進行系統化組織、協調與控制,以拉長和加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提高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效率。此外,從“田頭到餐桌”的農業產業鏈管理,不僅是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代社會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安全性的強烈要求,農業關聯企業通過與產業鏈的結合增加了其產品的安全可信度。因此,拓展農業產業鏈可以提升農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三、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鏈拓展的障礙分析
民族聚居區多處為老少邊窮地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之歷史上民族地區多為地方統治,受各個朝代中央政府管理的較少,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因此文化相對落后,與外界的交流和貿易非常缺乏,商品意識差,經濟發展緩慢。正是歷史文化與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基本上沒有擺脫單一從事動植物生產的傳統狀態,嚴重阻礙著農業產業鏈的拓展。
(一)耕地面積狹窄,生產規模小
“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是很多民族聚居區的真實寫照。這里耕地面積普遍偏小,不利于大規模生產,農村的生產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生產的計劃性由各個家庭自己決定,更不利于規?;洜I。因此,農業產品生產形成了“小批量”的格局,無法適應農產品加工企業規?;a的需要數量。就是民族地區的某種農產品能滿足某加工企業的原料供給,但由于供給的農戶太分散,必然要增加交易成本,這不利于農戶家庭與加工企業的合作。另外,由于生產的分散,提供給加工企業的農產品的品質優劣不同,必然影響加工企業產品的質量,從而影響加工企業與農戶的互惠關系。民族地區耕地制約及生產制度等是影響農業產業鏈拓展的最主要障礙之一。
(二)商品意識淡薄,專業化生產缺乏
民族地區的居民長期居住邊遠山區,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現代商品意識淡薄,所以各家庭的生產都是“小而全”的局面。而農業產業鏈拓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有數量充足,質量標準一致的穩定農產品供給,專業化生產是農產品數量與質量的保證,這不僅有利于農產品的加工,而且也有利于市場的開拓。加工企業與農戶能否保持穩定合作關系的關鍵是其間的經濟利益能否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分配。對于在這種合作關系中居主導地位的加工企業來說,必然會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去選擇對自己收益最大的合作伙伴。根據國內外的理論研究及合作的實踐,加工企業一般愿意選擇大農戶進行合作,因此,民族地區缺乏專業化生產是影響農業產業鏈拓展又一障礙。
(三)交通閉塞信息不暢,抗風險能力差
民族交通條件差,教育文化落后,市場信息無法及時到達農戶。加之單個農戶自身能力有限,資金、技術等的缺乏,不可能有足夠的實力理性地進行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調整中,也往往產生個人理性預期基礎上的合成謬誤,引起農產品供求的大起大落,導致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從而影響到加工企業與農戶間的合作關系。只有信息的保證,才能使農產品生產更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緩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避免因結構性過剩而導致銷售不暢引起的價格波動,穩定農產品的市場供求,降低農產品價格風險。交通信息的瓶頸也是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鏈拓展的重要障礙之一。(四)人才、技術、資金緊缺,產業服務水平低
民族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農產品產后環節開發滯后,沒有相應的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相配套和鏈接,農產品加工、運輸、儲藏、銷售中的腐爛、浪費損失嚴重,農業產業服務程度低,特別是產業后和產中服務水平低,尚未形成系統的、復雜的產業鏈,大量的農產品沒有經過精加工和深加工就進入市場,沒有實現相應的附加價值。隨著農業產業鏈的拓展,必然要加速推廣適用農業技術,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多渠道多層次的、突出地方特色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基礎是一定數量的科技人員。由于科技人員緊缺,加上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建設和專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建設還不適應市場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需要。特別是農產品產后環節的精度和深度開發,擴張其價值和效益,發展各具特色的、增值空間大的,而且能夠創造較多就業機會的產后經濟方面,由于技術和資金的約束,無法發揮比較優勢,做強做大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由于教育文化的相對落后,科技人員的緊缺以及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成了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鏈拓展的又一瓶頸。
四、民族地區拓展農業產業鏈的對策
民族地區由于歷史文化及自然環境的原因,商品意識淡薄,資金、技術、人才緊缺,交通不便,自信閉塞,農業生產主要是單一動植物生產,不適應市場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需要。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用現代農業改造這種原始落后的農業。
(一)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
民族地區由于經濟落后,自然、文化特殊性,拓展農業產業鏈的任務不可能由農戶單獨完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由于其公共物品性,只能通過政府來建立。另外,人才、技術、資金潰乏的局面也只有通過政府的投入才能得到改善?,F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生產以市場為導向,而要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農戶去搜索市場信息,不僅成本太高,而且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從繁多的信息中捕捉真正有用的信息。只有通過政府的引導,讓農民進入產業鏈的各環節,才能使農民從農產品深加工和貿易中分得利益。而企業和農戶經營的聯系,既發揮了農業家庭經營成本低、生產管理精心等優越性,又彌補了小規模分戶經營難以調整結構、難以銜接市場、難以獲得產后利潤等缺陷,為家庭經營注入新的活力。只有政府的作用才能制定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維護市場秩序,對市場交易活動進行嚴格管理,為農業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政府應加大發展農業教育、科研服務體系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引導專業化生產的發展,為專業化生產提供優惠政策和技術服務。來源于/
(二)轉變農民的生產理念
民族地區居民由于世世代代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十分嚴重,商品知識缺乏,這種生產觀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現代農業包括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全部內容的總和,并通過產業鏈縱向和橫向拓展,向第二、三產業不斷滲透的一個綜合性產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分工不斷細化,農戶和企業只是一系列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產業鏈條的節點,一個農戶(或企業)可能在某一環節具有比較優勢,但卻不可能在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比較優勢。在同一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每一個生產農戶(或企業)通過相互協作生產,使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單元實現互補,增強整個產業鏈的綜合功能,從而提升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因此,民族地區必須首先轉變生產理念,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社會化生產,促進農業產業鏈的拓展。
(三)重視農村干部的培訓
民族地區由于經濟落后,農民的生產都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生產計劃的制定,如果某家在某一環節或某種動植生產上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那么鄰近的村民就會進行這方面的投入,從而形成產量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產業鏈的拓展。農村干部作為帶領廣大農民進軍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骨干力量,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水平、管理方式、科學方法和領導能力,對于制定當地農業發展規劃和科學決策、開辟產業化門路,調整產業結構,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現代農業管理,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培訓,提高農村干部推進農業產業鏈拓展和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素質和才能,能夠根據市場前景和需求,結合本地的具體條件與實際,科學的、民主的作出切實可行的農業產業鏈、產品鏈決策,保證產業化和產業鏈管理決策與計劃的有效實施。同時要深入農業產業鏈的所有節點和過程進行調研,重視群眾在農業產業鏈拓展中的呼聲和要求,把握好產業鏈中農戶、企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組織的利益結合點。通過學習與管理活動的循環往復,提高農村干部和后備干部隊伍的素質,增加農業產業鏈拓展中的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更多地培養適應農業產業鏈拓展與管理,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能力。
(四)注重產品市場的開拓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產品銷售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產品適銷對路是企業成長的基本保證。通過尋找農產品流通銷售的異地市場,甚至境外市場,開發研制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系列梯級農產品,促進農業產業鏈的拓展。通過市場開拓延伸的產業鏈,其產品的產銷銜接比較緊密,能及時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多樣化、差異化的要求;同時在市場尋求的過程中,農民及農產品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可靈敏地感受市場變化波動,從而促進訂單農業、合同農業的發展,并可加速農產品的儲運、保鮮產業鏈條等節點的發展。這種通過市場拓展產業鏈的方式,特別在我國加入WTO后顯得尤為重要。
(五)產業鏈條協調機制的構建
產業鏈條上各個節點的分工與協作是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前提。農產品由于其自身易腐性、生產的周期性、產品數量和質量的不穩定性、原料質量對加工產品質量的特殊性等,在供應商、生產商和加工商之間的關系協調上比單純地進行市場開拓更能提高整體的效率。就目前民族地區分散生產的格局,生產中更多是競爭的關系,如何協調各生產環節的合作,強化各生產環節的利益共享,顯得尤其重要。通過產業鏈條協調機制的構建,在農業產業鏈拓展的中,提高各經濟主體的合作能力,使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重組,提高產業的帶動效應,真正使農業的種養加、農工貿成為一體,使農業的綜合效益充分發揮出來,從而達到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目的。
(六)加快龍頭企業的建設
農業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是聯系農戶與消費的紐帶,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略地位,加工業上不去,糧食經濟就搞不活,畜牧業也難以有大的發展,農民增收和財力增強的目標就很難實現。特別是在相對閉塞的民族地區,只有通過加工龍頭帶動作用,一些具有特色和優勢產業的鏈條才得以形成。通過加工業的發展,促進市場建設,讓繁榮的市場來刺激和引導加工業的發展,帶動產、供、加、銷一體化經營,而加工業的發展又能極大地帶動農業、商業及服務業的發展,使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互為條件,協調發展,有序地傳遞效益,實現產業鏈條的層層增值。
- 上一篇:林業局長在林改工作動員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民族地區農業產業拓展策略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