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防災救災發展目標論文
時間:2022-05-31 11:15:00
導語:協調防災救災發展目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汶川地震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的路徑選擇;正確處理地震災害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汶川地震災害對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對區域資源和環境可持續利用的影響、對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的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減輕地震災害的客觀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抗震設防水平、開展自然災害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定量關系研究、建立區域的信息系統和預警機制、建立和完善巨災風險保障機制,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等,具體請詳見。
一、汶川地震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汶川地震災害對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對區域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區域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區域間的經濟聯系的影響。
(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增長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生產人民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的潛在生產能力或這種潛在生產能力的增長率,其二指一定時期內商品和勞務的實際增加量或它們的實際增長率。這些措施使得財政對災害的相關支出成為影響財政支出計劃的一個不確定因素,影響財政收支的平衡和其它經濟社會建設的發展。
(二)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
汶川地震對一些早先構建起來的較為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很大的沖擊,也會使產業結構大幅度降級。例如,地震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進一步增加。勞動力隱性失業于第一產業,使得第一產業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錯位幅度較大,地震對工業的破壞,又使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進一步減弱。此外,地震對環境的破壞,也嚴重地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與創收。
(三)對區域資源和環境可持續利用的影響
地區經濟增長所需的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兩大類,它們共同構成了區域經濟增長的資源基礎。區域內自然資源的察賦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效益。汶川地震引起地形地貌的變化,產生水土流失,對土壤環境影響也大。地震破壞了植被,使植被覆蓋度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對周圍動物物種多樣性有所影響。
(四)對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的影響
區域合作已成為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現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區域間的知識擴散、專業化生產和規模經濟產生的動態優勢是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外生力量,區域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區域間人才、資金、技術、產品等方面的交流,既可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同時也推動了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汶川地震一方面破壞了區域間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使區域間經濟聯系困難,另一方面破壞了受災區域的生產、生活設施,加劇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嚴重損害了經濟的規模效益、分工效益和產業結構效益,造成經濟效率損失,使生產要素匱乏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特別是人才、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匱乏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的路徑選擇
可持續發展包括社會、經濟、資源、人口、環境等方面,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汶川災區的重建要把目光放遠,堅持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減輕地震災害的客觀基礎
防震減災主要包括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應急、地震救災與重建四個環節。這些以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條件的。如果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強,對解決地震災害問題的經濟投入力度大,其防范和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亦會大大增強,并將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說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減輕地震災害的客觀基礎。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抗震設防水平
由于破壞性地震的發生和大小是不確定的,所以對建筑結構進行合理的抗震設計乃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最有效措施,而建筑結構的合理抗震設計涉及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確定工程結構的設防標準問題。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建筑功能和安全性要求愈來愈高,要求采用更高的抗震設防標準。因此,經濟發展有利于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設防水平,使我們居住的空間更加安全。
三、正確處理地震災害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研究地震災害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互關系,將防災救災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協調起來,提高區域的綜合防災救災能力,大大減少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要努力處理好地震災害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開展自然災害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定量關系研究
要加強災害綜合研究,研究地震災害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由于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或漸進累積性,以及人類行為對災情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防災減災要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理解和認識,可通過剖析區域經濟各因素如資本、勞動力、科技進步等因素如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來分析地震災害的發生對這些增長因素作用,以此來確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將地震災害對經濟增長影響模型的理論經驗結論和政策描述應用于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同時,也要研究地震災害對產業要素資源的配置作用及結構效應,分析地震災害對區域產業間關系結構及比例關系的影響,為災后區域重新配置產業結構提供政策導向,分析地震災害的區域間聯動效應和對區域與環境的破壞,為制定區域整體防災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二)建立區域的信息系統和預警機制
災害預警系統,就是要在管制機構中,構建一種能對同質性災害事故具有免疫功能,并對各種災害現象具有預防和矯正功能的自組織機制。建立預警機制,首先要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建立社會預警系統的指標體系,再經過研究和調查確定警戒限,用信息系統中收集到的信息對某個區域的現狀進行評價,對每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理、易發區域及嚴重程度、可能采取的預防措施,制成有關圖件,將災害監測、預測預報、預防、應急、救援、恢復、災害管理等納入到災害系統的綜合研究中,為決策部門提供科學信息和決策依據,以實現全社會共同減災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巨災風險保障機制,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保險在巨災救助方面具有優勢保險以其分散風險、保障民生的優勢。目前我國巨災救助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公共財政負責,主要工作由民政、地震、防汛抗旱等政府部門承擔,災后安置和災區重建基本靠政府補貼和社會捐贈,具有很大的不經濟性。如此,決定了必須建立和完善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建立由政府、保險公司、投保人共同參與和分擔風險的保險機制,即政府在巨災保險的供求平衡上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強制保險、政策優惠和超額損失再保險,解決巨災保險可負擔性和可供性的矛盾,保險公司則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和再保險風險轉移手段,借助資本市場分散巨災風險,協助推動風險管理,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楊仕升。地震災害與經濟發展[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2]葛治洲。市場經濟與防災減災[J]戰略與管理,2004,(4)
[3]張梁。減輕地質災害與可持續發展[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8(4)
- 上一篇:黨員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實施方案
- 下一篇:企業創先爭優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