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09 09:52:00

導語: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創新資源型區域經濟區域創新體系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在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獨立性日益明顯,區域經濟主體地位日漸突出,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進行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區域經濟轉型。運用區域經濟創新的相關理論研究表明,資源型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是區域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區域經濟轉型的原動力,對此,應制定提高資源型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對策。

建國初期,為盡快實現工業化,我國推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進而形成了一批數量眾多的以依靠自然資源開發為動力的資源型工業城市。目前,此類資源型城市共II8座,城市總人口1.54億人,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3400萬人,職工人數1250萬人。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實踐證明,資源型區域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全球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區域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一因素已經引起政府部門以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做出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并提出以建立區域創新體系為核心的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而實現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增強其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區域經濟創新相關理論綜述

(一)區域創新體系

區域創新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區域創新是指整個區域文化、社會、經濟發展創新,狹義區域創新則僅指與區域新技術、新知識創造、產生、流動、應用有關的過程。區域創新研究就是在區域制度性結構的視角下,通過對區域創新過程中產生的區域社會性、區域學習性以及區域經濟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解釋一個區域的制度安排及文化環境是如何影響該區域公司創新活動的。英國學者庫克(PhilipNicholasCooke,l994)較早對區域創新問題展開研究,他認為區域創新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類要素:

1.主體要素。主體要素是指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包括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各類中介組織和地方政府,其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核心。由五大行為主體構成的網絡型組織,有著清晰的區域創新網絡。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要依賴各個參與者在創新活動中所結成的網絡關系,區域創新體系的參與者借助產業網絡和社會網絡或者遵循共同的技術范式形成了一個創新網絡。

2.功能要素。功能要素是指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與運行機制,包括制度、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機制和能力。是企業、科研機構與學校、政府及中介機構之間構建的信息高效流動、資源分配合理、發揮各自優勢的機制。

3.環境要素。環境要素是指創新環境,包括體制、基礎設施、社會文化心理等,市場環境是企業創新活動的基本背景,創新環境是維系和促進創新的保障因素。其中,功能要素和環境要素可以通過主體要素,特別是企業的行為、發展特征和經濟效果反映出來。

同時,庫克指出區域創新體系既是一個開放系統,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巾的子系統,其主要作用是培育技術研發、轉移、應用、擴散能力和相應的區域社會支撐體系。與國家創新體系相比,區域創新體系具有獨具特色的制度安排,并呈現出產業化和技術專業化程度更高、企業創新性更強的特征。

(二)孵化器理論

孵化器理論(也稱作苗床理論)是關于在新產業或新企業出現的最初階段所需要的地理條件的理論假說。該理論認為,某些區位尤其是大城市可以“孵化’出新企業,在大量工業集聚的中心地區有可能成為新產業和新企業的孵化器。相反,落后地區的孵化能力則相對微弱。城市或地區內孵化現象的動態特征是從原企業孵化出新企業,這一特征又被稱為衍生活動。在勞動力充分流動的體制下,大城市內企業的衍生活動十分頻繁。城市或區域內研究性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存在能夠為該區域提供技術型人才,這是實現區域經濟創新的重要因素。事實也證明,但凡經濟繁榮發達的地區往往都有若干優秀大學或科研院所。

但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存在僅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生創新的必要條件,唯有成功地實施了科研成果產業化,才能成為新產業和新企業的孵化器,進而優化企業、企業家的成長環境,加速企業的衍生活動。

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為孵化器的事實說明,加強科學研究工作是創新的基礎,大學和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結合、科技成果向產業的轉化則是創新的關鍵。

(三)綠色技術創新理論

綠色技術概念最早由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的。綠色技術提供了一個技術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理念,它涵蓋了所有與環境相關的技術。從經濟學角度講,綠色技術就是指有助于減少生產與消費的邊際外部成本的可持續利用的技術。通常把能節約能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都稱為綠色技術,因此,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技術。綠色技術創新是指將環境保護新知識與綠色技術用于生產經營巾,以創造和實現新的經濟效益與環境價值的活動。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概念,它突出強調綠色觀念、綠色產品以及綠色工藝與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強調以綠色市場為導向,促進綠色技術成果的轉化;強調機制創新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經營管理模式、營銷服務方式等多方面創新的結合。學術界普遍認為,綠色技術以及綠色技術創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JamesStaten就曾經說過,沒有綠色技術創新與進步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技術是節約資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物質流的過程,實現了原材料和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資源型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分析

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既是資源經濟理論與實踐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轉軌過程巾,各區域經濟利益的相對獨立性日益明顯、區域經濟主體地位日漸突出、資源型區域經濟必須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進行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有以下幾點:第一,提高產業的技術層次,實現資源型經濟向復合型經濟的轉變;第二,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第三,經濟增長方式南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轉變;第四,經濟結構南單一向多元化轉變。

為此,資源型區域經濟必須首先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知識儲備、技術水平及有效轉化決定著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強弱。在以往粗放式經營方式下,通過大規模資金和勞動力投人來提高產量和擴張資源生產規模,忽視了勞動力技能提高和科學技術升級這兩大動因。因此,協調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建立高效集約型經濟體系,建立健全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資源型區域的核心任務。同時,還要提高資源型區域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進程巾,區域作為相對獨立經濟主體的地位日益突出,資源型區域經濟必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最后,應構建區域創新環境。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有助于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新技術的產生與應用、以及各類經濟要素的高效配置,從而獲得新的經濟增量,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構建區域創新環境乃是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提高資源型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培育創新能力的總體思路

資源型區域經濟現狀與國家計劃經濟時期所實行的政策密切相關,資源型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而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既需要資源型城市自身的不懈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資源開采的外部性和無序的市場結構使資源型城市蒙受巨大損失。因此,政府應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并結合國外經驗解析提高資源型區域經濟創新能力戰略。政府主管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尖銳性、復雜性、長期性,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為創新活動提供環境保障,促進資源型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提升。公務員之家

政府要以制度創新統領全局。從某種意義上講,制度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前者為后者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后者的基礎。技術創新取決于社會激勵機制,而激勵機制正是一種制度安排。對資源型區域而言,目前的創新能力還十分有限,短時問內難以在技術創新方面獲得重大突破,但利用現有的技術實現一定程度的創新則切實可行。因此,制度創新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市場經濟基本組織形式的企業,如果有制結構模糊,產權不明晰,權、責、利關系失調,分制度不合理或組織治理結構混亂,都難以在激烈的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具體講,政府應在制度創新理念下,從如下方面手展開工作:投資建立良好的區域交通運輸系統和息通訊網絡,支持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政策、法規、財稅等方面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構建企與科研院所合作的長效機制,如建立技術市場及與術轉移相配套的服務體系;獎勵重大科研成果和創行為,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科普教育,建立富有創新力、尊重人才的區域文化。

(二)培育創新能力的具體對策

1.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隊伍。熊彼特提,企業家精神代表著一種適應市場挑戰不斷進行創活動的品質,企業家成為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鑒于企業家在區域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資源型區域必須重視培育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隊伍。通過流動、競爭、鼓勵、保等手段,培養以創新和奉獻為特征的企業家精神,成有利于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有利于企業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有利于發揮企業家才能的經運行環境。

2.加強產學研相結合,加快高新技術的商品化、業化。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各方面科技力量參與術創新,從而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對重技術攻關項目,資源型企業在內部建立試驗點,組科研機構、高校、工廠等聯合攻關,各自發揮優勢有協作;對迫切的難點技術問題、行業技術開發性項,面向科研機構、高校進行招標,并運用市場競爭機,使課題自立項伊始就符合實際應用和市場要求。

3.采取綠色技術創新。首先,資源型城市的

企業展需要樹立‘綠色觀’,不要盲目的追求經濟的增長,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應確立“污染預防”的環境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觀念,來支持可持續發展。將生產、消費始終和節約能源、重視環保緊密聯系在一起,并加強環保宣傳、普及環境教育,在宣傳和教育中全面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礦業城市應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采取堅決有力的環保措施,創建綠色礦城。

其次,構建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循環利用、綠色技術創新應對資源枯竭問題。通過基于綠色R&D基礎上的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構成資源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依據市場經濟原則,改變環境保護單靠政府的做法,培育礦區企業、政府、居民、社會多元化的投資主體,采取直接、間接的融資等多種籌資方式,加大環保投入,提高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

再次,建設資源型區域生態工業園區。綠色技術創新要以生態工業園區為平臺,以‘I生態結構重組”為目標,通過多種相關技術的集約和再循環,形成一個盡可能封閉的物質循環系統,使系統內不同行為者之間的物質流遠遠大于系統與環境之間的輸入輸出物質流。在綠色技術創新實踐平臺——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問題上,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目標;園區網絡化、復雜化、生態化;合理選址,系統規劃。

最后,建立健全綠色技術創新的配套服務體系。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經濟效益一般較差,若單純依靠技術推動與市場拉動的自發作用,勢必進展緩慢。建議設立綠色技術服務和示范中心,履行咨詢、技術服務、中介機構乃至風險投資等職能。環保部門、企業界與科研院所相合作,進行環境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系統集成和工程化研究、污染嚴重工藝的改造、國外先進適用環保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以及咨詢服務、技術培訓等,使之成為綠色技術的培育示范基地和擴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