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度變遷看區域經濟差距論文
時間:2022-10-09 11:06:00
導語:從制度變遷看區域經濟差距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在此堅實的基礎上,要繼續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進程,必須下大氣力重點解決好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課題難題。我國區域經濟差距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不爭事實與關鍵課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整體進程,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關注。文章從制度變遷理論的視角,對我國的區域經濟差距進行了理論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對策思考。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整體經濟實力得到極大增強,綜合國力不斷得到提升,甚至成了“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梢哉f,我國改革開放3O年所取得的輝煌業績、巨大成就,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仍然客觀地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區域經濟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因此,解決好區域經濟差距這一課題,在我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持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今天,不僅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現狀概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要素稟賦、經濟結構與發展水平??傮w而言,在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中,明顯形成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地帶或經濟區域的事實。通過對當前我國三大區域間經濟增長率與人均GDP、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和產業結構質量等方面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區域間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_區域間經濟增長率與人均GDP差距過大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經過3O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GDP規模逐年快速擴大,截止2008年底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主體。盡管如此,我國GDP的增長是極不平衡的。如長期以來,我國東部的經濟增長率一直都高于中西部地區,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區域問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差距過大
在現實的生活中,工業化意味著經濟發展,城市化則代表著社會進步。因此,工業化與城市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兩條主旋律,缺一不可。從當前我國工業化進程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已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中部地區的某些省區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而西部地區仍然處于工業化初期。從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低??傮w上而言,西部地區仍處在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水平僅為17.9,低于全國城市化水平1O個百分點。而西部地區城市化的落后主要表現在:一是城市數量少,所占比重低;二是城市的等級序列、規模等級不完整,比例不協調。當前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一方面既是中西部地區現代化進程緩慢的反映,另一方面同時也是中西部地區現代化進程緩慢的原因。因此,實現中部崛起、實施西部大開發,縮短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現實差距,實現東、中、西部區域的協調發展,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大力推進和全力加速中西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進程。
3.區域間產業結構質量相差較大
首先,對東、中、西部的三次產業構成進行比較。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構成比例在東部為1O.66、48.44和4O.9O,在中部為17.9O、46.51和35.59,在西部為1923、42.18和38.6O。從總體上看,東部第一產業比重遠比中西部小,說明東部工業化程度比西部高;中西部第一產業相差不大,都接近2O,說明中西部還是比較依賴第一產業;同時,中部主要是第三產業落后于東部,西部則主要是第二產業落后比較多。其次,對東、中、西部產業結構趨同程度進行比較。據測算,東、中、西部工業結構相似率為93.5,中西部結構相似率為97.9%。各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相似程度高,城市產業缺乏分工和優勢互補的機制。產業結構趨同是重復建設的結果,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趨同化阻礙了地區優勢的發揮,不利于資源在區域間的合理配置。
二、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制度變遷理論分析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具有界定產權、規范交易、約束成本、激勵效率等經濟功能。它可以分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其中正式制度一般是指由權力機構制定、公布并保證實施的法律、法規、規章、法令或者政策。非正式制度一般是指由社會自發形成的習俗、習慣、慣例、道德倫理、意識形態或者由行業、團體自己制定和實施的自治規章、行業規范或宗教教義等。
制度變遷的動因不會自動導致制度的成功變遷,而是需要主體予以落實。在新制度經濟學家看來,促進制度變遷的主體力量可以區分為“行動上的第一集團”和“行動上的第二集團”兩者,而根據充當第一行動集團經濟主體角色的不同,可以把制度變遷分為“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其中,所謂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新制度的創新是由社會個體為響應獲利機會而自發倡導、組織和施行的制度變遷,改革主體來自于基層,程序為自下而上,具有邊際革命和增量調整的性質。所謂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由政府行政命令或法律強行推動和實施的制度變遷,是國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產出最大化目標下依照自上而下的程序進行的激進性質的存量革命。在現實的經濟世界中,制度變遷的模式更多地表現為兩者的相互融合和補充。
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會產生路徑依賴的問題,這是因為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使得制度變遷一旦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既定方向上不斷強化。正如諾思所言,“我們今天的各種決定、各種選擇實際上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梢?,路徑依賴理論所揭示的問題是,當人們選擇的制度變遷路徑是正確的,那么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并迅速優化之;反之,則可能順著最初選擇的錯誤路徑走下去,并造成制度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狀態之中,而制度一旦被鎖定在無效率狀態,除非借助強而有力的外力推進,否則人們想要選擇新的制度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綜觀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成因,其影響因素是復雜多元的。其中既有歷史的積累因素,也有現代的博弈緣由。如有的學者指出,造成中國區域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實行的區域傾斜政策,中央政府對東部地區的優先投資是中西部地區落后于東部地區的根源所在;有的學者認為,區域性的市場保護會使本地企業的資源配置狀況偏離本地的比較優勢,因此區域性保護政策是區域差距拉大的關鍵因素;也有的學者更是認為,各省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強行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而這一趕超戰略與許多省區的比較優勢是相違背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分析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各區域間配置與流動狀況及其動因,考察了這些因素對區域差距變化的作用,說明了這些因素在過去若干年中主導了區域間的相對變化趨勢。
凡此種種觀點,盡管具體說法有所不同,但大都一致認同這樣—個觀點,即:有地區或部門偏向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導致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而實際上,我國各區域間產生政策和制度安排差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目前處于制度轉軌時期這一現實狀況。結合制度變遷理論進行分析,具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國家針對東、中、西部地區施行不同的區域政策措施。是區域間制度安排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
國家政策作為正式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影響。改革開放后,國家實行梯度推進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使東部地區享受了更為優越的區域政策。具體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在政府政策允許的所有制結構調整中始終走在中西部地區的前面;我國制度轉型中—些重要市場制度的確立在地區選擇上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使東部地區整個經濟按市場機制運行,資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建立了經濟特區、對外開發區和設立了開放城市,誘導著其經濟制度沿著市場經濟的軌道變遷。與東部地區相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的制度變遷進程卻顯得尤為緩慢。
2除了存在明顯地區傾斜的全國性制度安排因素外。各地區由于初始條件的差:異也會做出不同的誘致性制度變遷行為
我國體制變革的過程就是利益結構調整的過程。各地區傳統體制對經濟影響的程度不同,制度變遷的阻力也有所不同。中西部地區各利益集團對傳統體制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必然極力維護原有的制度安排。因此中西部地區在改革30多年來,制度倉斷的阻力和成本非常大。改革的進程中,中西部地區新制度替代舊制度必然會涉及到利益的補償和再分配的問題,對舊制度存在很強的路徑依賴也必然會使現有制度的所得利益者力圖阻礙舊制度的變遷,從而導致制度變遷時間的相對延長,甚至有時在尖銳的利益矛盾下,不得不放棄最優的制度安排方案。也正因此,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制度變遷匕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區域性的時問滯后。公務員之家
3各地區的非正式制度是形成區域間制度安排差異的不可忽略因素
根據制度變遷理論的有關分析,我國的市場化改革中,某些省份、地區嘗試成功的—些正式制度在移植到其它省份、地區時卻很難達到應有的經濟績效,這也就存在—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相容性的問題。東部沿海地區—童黽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科學技術、教育文化水平較為先進,商品經濟意識較為濃厚,對新觀念、新思想的接收能力較強;而中西部地區大都為閉塞落后的地區,科學技術、教育文化水平較為落后,商品經濟意識較為薄弱,對新觀念、新思想的接收自甚力較差。由于非正式制度具有內在的傳統根性和歷史積淀,它的變遷往往是個長期演化的過程。
也正因此,許多全國一致的正式制度,卻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績效上產生了很大的差異。
三、制度變遷理論視角下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對策思考
當前我國三大區域問的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情。如前所述,制度性差異是造成我國東、中、西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重要原因。為縮小我國區域經濟差距,推動區域問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從制度建設人手,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制度創新與制度轉型,加速中西部地區的制度變遷進程。具體對策思考如下:
1.在區域政策制度方面。國家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方面,國家應為中西部地區建立完備的市場機制、利用本身資源優勢、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提供政策支持。要在國家投資、利用外資、開放程度、計劃、金融、財政和稅收等方面給予中西部地區適當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應發揮出更大的自主作用,要敢于打破原有的落后機制體制,善于扭轉“路徑依賴”的被動局面。把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和強制性制度變遷模式有機地融合起來,并科學地運用到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實踐中,以此牽動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內源性和外生性的可持續增長。.
2.繼續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以創新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區域差異,最根本的就是體制上的落后。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市場經濟中不同主體的積極作用,在經濟體制上主動引入創新機制,尋求改革的新途徑。在所有制、國企和政府機構等方面的改革中,東部地區都走在中西部地區的前面。因此中西部地區要發展,必須牢牢抓住市場這根主線,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不斷擴大開放,積極努力引進科技創新人才。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應建立一種能把中西部潛在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和經濟優勢的制度環境,一整套提高區域生產率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制度框架,以及一種公平競爭、真正體現個人能力的制度空間和激勵性的制度安排,使科技創新人才有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施展平臺,確保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有一種持續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實現中西部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充分利用非正式制度安排。樹立科學的意識形態,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制度轉型及其實施的成本都很大。事實上,經濟史的許多事實已經表明了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如意識形態中的道德、倫理和信用等要素都可以促進社會穩定,進而推動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在這一意義上,意識形態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意識形態可以促使個體成員具有較為一致的利益目標,并在一定程度約束人們的自利性,以促使其一同為集體行動作出貢獻,而不僅僅是“坐享其成”;意識形態可以敦促個體成員遵守經濟組織和政治組織所制定的各種規則,以保證各個組織都能朝著自己設定的經濟目標前進。因此,中西部地區在制度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非正式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勇于拋棄那些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符的陳舊落后觀念,一方面要自覺樹立適應新時期改革開放發展要求的科學意識形態,不斷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科學發展,從而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洪深.區域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周林彬,董淳鍔.法律經濟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林毅夫,劉培林.經濟發展戰略對勞均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JR].北京: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No.C2003001,27.
[4]徐曉虹.中國區域經濟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
[5]丁忠毅.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三個統一[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 上一篇:職校開學典禮校長講話
- 下一篇:縣五五普法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