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經濟增長相關性詮釋

時間:2022-05-09 11:13:00

導語:吉林省經濟增長相關性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吉林省經濟增長相關性詮釋

摘要: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里,盡管吉林省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但是,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推進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吉林省的就業壓力卻越來越嚴重。本文采用統計分析方法,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特征和兩者的相關性,分析經濟增長沒有創造就業增長的原因,并提出未來吉林省調整結構、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的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就業增長;特征;相關性

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宏觀經濟的兩大主要目標。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存在著正的相關關系,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都驗證了這種關系。但是,許多學者(李俊鋒等,2005;宋小川,2004)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關系的研究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存在著明顯的非一致性。

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著非一致性?本文以吉林省為例,研究吉林省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特征和兩者的相關性,分析經濟增長沒有創造就業增長的原因,并提出未來吉林省調整結構、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及其與勞動生產率增長

(一)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

根據各年《吉林省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至2003年吉林省GDP與三次產業增加值(不變價)的絕對量有了較大增長,特別是1991年以后,增長更加迅速。26年來,GDP增長了9.9倍,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了6.5倍,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了8.5倍,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9.1倍,即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是GDP增長的近兩倍。而就業的增長卻遠不及經濟增長,26年來,全社會從業人員數增長了1.86倍,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也增長1.86了倍,第二產業從人員數只增長了1.02倍,幾乎沒有增長。不僅如此,1993年以后,第二產業從人員數一直下降,2003年第二產業從人員數較1993年減少了40.6%。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增長了3.28倍,是增長最多的。但是與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相比,差了15.82倍。

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不一致性,我們還可以從各年的增長率比較圖來看:

由圖1可以看出,除了個別年份外,吉林省GDP增長率一直高于就業增長率,特別是1991年以后,GDP增長率遠遠高于就業增長率。同樣,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也高于產業就業增長率。經計算,26年來,全社會的平均就業彈性為0.25,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為0.26,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為0.002,幾乎是零,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為0.46。這說明吉林省的經濟增長無論是從總體上還是從各產業內部都沒有帶動就業的相應增長。

(二)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分析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經濟增長的源動力,改革開放26年來,吉林省的勞動生產率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在不同階段其特征不同,圖2是根據數據繪制的吉林省從1978年到2003年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趨勢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1978年到1991年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差別不是很大,只是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稍低,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稍高。但是在1991年以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和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有了迅速提高。而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除在1991年以后明顯提高外,在1996年國企改革以后,發生了巨大變化,提高幅度驚人,使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出現了巨大差距。2003年,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的2.6倍,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2.5倍,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6.6倍。這種巨大差距,一方面反映了第二產業技術進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國有企業改革,導致職工下崗,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下降,從而非正常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圖3是吉林省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趨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個別年份外,吉林省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趨勢基本吻合,相關系數為0.8。用表示GDP增長率,表示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作一元回歸得:

Yg=5.6+0.57SgR2=0.8

(6.3)(6.34)

即勞動生產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GDP將增長0.57個百分點,這說明勞動生產率增長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應該看到,由于在經濟增長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過大,排斥了就業的增加,同時勞動力產業結構調整不合理,高勞動生產率產業就業下降,使得吉林省經濟增長沒有帶來相應的就業增長。

二、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同步的成因分析

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表現,勞動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表明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大。但是技術進步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既可以創造就業也可以破壞(減少)就業。技術進步的取向分為技能替代型和技能偏好型,當技術進步以技能替代型為主時,技術進步通過促進勞動分工,簡化生產工藝,擴大生產規模,吸收低技能的勞動者進入就業領域,從而擴大就業水平;但是當技術進步以技能偏好型為主時,技術進步將減少對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增加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由于技術培訓和崗位匹配需要時間和成本,從而出現大量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在短期內對就業產生破壞作用,從而減少就業。另外,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當技術進步創造出生產率更高的崗位,使現有崗位的生產率及其存續價值降低,企業是否保留原有的崗位,取決于該崗位創造的凈價值是否大于零,如果該崗位創造的凈價值小于零,則企業將放棄這一崗位,從而出現失業。

吉林省在改革開放26年的過程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這一時期的技術進步,不是以技能替代型為主,而是以技能偏好型為主,技術進步需要的是各行業和各產業更高素質的勞動者,而這些高素質勞動者需要時間培訓和適應崗位的匹配,同時由于這些勞動者的生產率高,所以所需數量相對少,因此必然導致就業增長緩慢。另外,吉林省是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的比重過大,歷史包袱沉重,企業的無效勞動者很多,企業經濟效益差。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面臨著市場的考驗,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企業必須提高效益。加之技術進步的促進,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必須放棄那些無效勞動者,從而國企職工下崗增加。

除此之外,吉林省在改革中正經歷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從一般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來看,一個經濟早期是以農業為中心,而后逐漸向以工業為中心演進,在向以工業為中心演進的過程中,由于體制、機制、技術體系的創新、改進、成熟、停滯、再創新、再改進等的循環作用,工業化程度或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會出現波浪式前進的趨勢,而且每一次波浪式前進,都使工業更成熟、更壯大,從而推動以工業為依托的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而且這種結構升級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的。從我國建國50多年產業結構演變的過程看,基本上遵循了這一規律,但是從吉林省產業結構演變的過程看,卻違背了這一規律。違背這一規律的原因是,建國初期,由于國家建設的需要,政府指令性地將東北三省的產業結構確定為農業與工業并重,并且重點扶持工業的結構狀態。這種結構狀態不是經濟發展水平所致,更不是市場需求所定。這種結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政府的支持,使得吉林省的工業蓬勃發展,經濟增長也帶動了就業增長。但是,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以及政府支持的減少,吉林省工業出現了困境,過去的優勢不復存在,資源產業資源枯竭,后續替代產業缺乏,技術落后,設備陳舊老化,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份額逐步萎縮,能源、原材料、裝備工業主導產品地位下降,吉林省工業和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使計劃經濟時期人為設計和維持的較高級別的產業結構狀況被打破,陷入了結構框架破損的境地。由于產業結構的迅速破壞,就業結構也隨之變壞,致使大量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國有企業職工下崗,除了技術進步淘汰低技能勞動者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工業和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的下降。由于工業和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的下降,不僅工業本身擠出了勞動力,而且更加阻礙了農業勞動力的向外轉移,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以工業為依托的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三、促進吉林省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對策建議

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要實現吉林省經濟和就業同步增長,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要加大力度,全方位發展經濟。吉林省是農業大省又是老工業基地,所以要充分發揮農業的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在此基礎上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業和農機具制造業,形成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擴大和延長,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吉林省有良好的設備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基礎,應在重點發展汽車、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生物制藥、光電子信息五大支柱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鋼鐵、新型建材、能源、紡織和旅游等有一定基礎和產業關聯效應的新支柱產業。通過產業關聯,推動產業全面發展,進而實現就業的不斷擴大。

第二,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重振吉林的工業。吉林省在建國和改革初期曾保持較高的第二產業比重,1978年為52.4%,而到1998年變為38.3%,下降了14.1個百分點,同期全國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了1.2個百分點,正是第二產業比重的大幅度下降,導致了經濟增長中的新增就業人員小于國企職工下崗人員,經濟增長沒有帶動就業。所以,要擴大就業,必須調整產業結構,重振吉林的工業。對于沒有經歷過高工業比重這一產業結構的地區來說,提升工業在GDP中的比重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吉林省則不然,吉林省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有著明顯的基礎設備、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而且還有過高工業比重的經歷和經驗。所以,只要吉林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支持,就一定能夠重振吉林經濟。目前應抓住世界制造中心轉移這樣一個機遇,打開國際市場,占領國內市場,承接世界裝備制造業轉移的任務,與世界大型裝備企業簽訂合同,建立合資企業,充分利用我們的設備、技術和人才,發揮我們的優勢,通過產品出口,提升工業及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使產業結構向優化升級方向轉變,在優化升級中,促進經濟增長,從而促進就業增長。

第三,要全面協調改革目標,在促進科技進步,提高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把擴大就業放在第一位。在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企業,前期改革明顯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和效率。但是效益和效率的提高,迫使一部分工人下崗,居民收入減少,收入的減少直接影響對企業產品的需求,從而影響企業的產出和利潤。所以現在的國有企業改革決不單單是提高經濟效益,而應把提高效益和效率與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促進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結合起來。要盡量減少下崗,擴大就業崗位。另外,勞動者要轉變就業觀念,順應時代潮流,適應就業結構的調整。

第四,要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擴大就業容量。城市化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級別、科技創新水平、信息化程度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又直接影響著就業。從吉林省的就業彈性看,第三產業最高為0.46,所以,吉林省一定要通過發展中小城市,推進城市化進程,從而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的同時,重點發展生活服務業,加強社區服務、醫療服務、保健服務、體育服務、娛樂服務和大學生服務,開拓就業領域、創造就業機會、擴大就業崗位。

第五,要積極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全民創業。發展民營經濟是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沿海省、市經濟發展的歷程已證明了這一點。為此,吉林省在發展民營經濟時,除了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和其他類型經濟一樣的支持外,要向南方學習,不怕規模小、市場小,要由小到大,逐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鋒,王代敬,宋小軍.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

[2]宋小川.無就業增長與非均衡勞工市場動態學[J].經濟研究,2004,(7).

[3]畢先萍,李正友.技術進步對就業的綜合作用機制及社會福利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15).

[4]丁元,杜富榮,周樹高.論廣東就業形勢與解決就業問題的對策[J].經濟學動態,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