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時間:2022-07-29 11:43:55

導語: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

一、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現狀的剖析,可以發現,目前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已經走入一個發展怪圈,即“人口增長速度快,人口文化素質低,資源開發粗放式,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產業結構不平衡,經濟發展滯后”。面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殘酷現實,我們必須深刻反省,面對已經長鳴的警鐘,我們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否則,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問題會日益嚴峻。面對刻不容緩的問題,努力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即能夠促進四個要素和諧發展的戰略措施,是我們肩負的責任和重擔。

(一)制定科學的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戰略

在制定一個科學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發展戰略之前,應當充分結合各種影響因素。因為該戰略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控制的保證,是科學計劃生育政策出臺的基礎,所以,該戰略的策劃、擬定和實施都要經過多方面視角的分析,全面綜合的考慮,保證科學性。首先,轉變傳統思想,拓寬發展思路。擺脫計劃生育促進家庭發展的局限,從區域范疇內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和諧發展的廣域視角制定計劃生育政策。例如,通過構建和設立少數民族地區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規定和貧困地區“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的長效機制,這是抑制人口過快增長和規模過大的有效手段。關注人口與醫療衛生、婦幼保健之間的密切關系,做好產前檢查、孕中篩查等工作,這些是能夠保證嬰兒的優生率,以及降低孕產婦和嬰幼兒的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能夠切實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的健康水平。將優生優育知識普及到廣大群眾中,讓他們形成并構建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此外,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內容充分與人口發展及控制緊密聯系起來。在符合國家整體的人口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改變一刀切的傳統作風,保證計劃生育政策更靈活、更人性化,同時著重建設與人口控制相關的保障體系,切實保證人口增長得到合理的、科學的控制。

(二)提高少數民族人口文化素質,構建強勢人力資本

一方面,人口過快增長已經給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阻力,因此,除了要完善人口綜合管理體制、構建優生優育體系外,還要考慮人口問題;另一方面,數民族地區人口文化素質問題也已成為影響和制約整體社會勞動力提高的關鍵因素,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處偏遠,很多都是山區或農村及各方面發展薄弱的地區。因此,提高人口文化素質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縮小少數民族地區與非少數民族地區的差距。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教師工資待遇,進而完善教師培訓計劃,提升教師素質,從而帶動整體人口素質的進步。[3]此外,由于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屬于農村,他們的發展空間也扎根于農村,肩負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的兩大重擔,人力資本毫無疑問地成為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職業技術的培訓,強化繼續教育的培訓,壯大具有文化和勞動技能的隊伍,切實提高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質。

(三)合理開發資源,發揮資源優勢

豐富的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優勢,也是發展經濟的助推器。但是如上文分析,這些資源優勢卻夾雜著很多限制的成分和因素。一些資源不利于開發,很難轉換成經濟發展優勢。而有些資源被少數民族地區的居民盲目開發,又導致環境惡化,雖短期內經濟出現增長,但是長此以往,這種資源開發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合理開發資源,有效將豐富的資源轉化為經濟的優勢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首先,開發資源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市場的需求分析、開發的可能性分析以及技術條件??梢园凑帐袌觥夹g———資源———產品的開發序列,將資源有效轉化為產品。[4]其次,還要加強應用性研究。對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進行普查,制定綜合性的開發方針策略。開發資源必須緊緊圍繞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主線,注重社會、經濟、生態三者效益的密切聯系。緊緊圍繞環保的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理念,參照國內外最先進的資源開發理念,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工業生產模式。該模式既能滿足資源開發,又能保證資源開發、生產效率的最大化。這是一個新型的工業化道路,該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就是清潔生產,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化發展。例如,新疆就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在大力開發資源環境的同時,采用優勢資源轉換的戰略方針,這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縮小地區經濟差距,促進民族共同繁榮

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處于一個既定的社會制度和格局下,在現有的經濟現狀和技術發展水平下,多數地區呈現基于民族自我意識的開發理念,即便是實現民族崛起,也會造成民族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現象,甚至出現嚴重失衡的現象。因此,結合少數民族的自然環境、特定發展經濟階段,打破區域偏見,改變以往僅僅求生存和發展的狹隘自我民族意識,將各民族、各區域的發展計劃整合起來,制定能夠符合各族人民的發展策略,實現各民族平等繁榮。[5]例如,新疆區域發展出現嚴重失衡的狀況,區域間的差異也呈現擴大化的趨勢,這不但阻礙了新疆經濟的發展,而且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是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方式,實現了區域間經濟差最小化,并且通過調整區域經濟的空間結構,實現了要素市場的共享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全面促進了距區域間經濟的和諧發展,縮小了經濟差距,實現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五)扶持主導產業的發展,發揮城鎮經濟職能的輻射作用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能否持續穩定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消除區域偏見,構建共同繁榮是發展的基礎,但是,選擇合適的主導產業才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才是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關鍵和主導因素。只有主導產業先發展,才能引導相關產業,帶動基礎產業的共同發展,構建規模性的產業發展網絡,從而成為促進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主導產業的扶持,需要政策的支持、消除發展的不利因素,通過科學制定行政區域的政治職能,降低在經濟改革和區域經濟運行中的行政干預,保障民族區域內的經濟在受到宏觀調控、市場調節和法律約束三方面的作用下,才能夠實現區域間的資源優勢的體現,構成穩定發展的主導產業,推進經濟發展的步伐。城鎮化經濟職能的輻射作用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因為少數民族的發展受到自然條件、基礎設施、交通狀況等條件的制約。因此,條件相對優越的城鎮如果能夠發揮其經濟職能,[6]將會帶動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經濟增長。形成產業發展的極核,帶動其他城鎮經濟發展處于弱勢的地區,努力改善市鎮的公共服務水平,完善民族地區市鎮的綜合功能,進而促進民族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六)發揮政府行為職能的有效作用,推動扶貧計劃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在各種生產要素和行政管理格局中處于主導地位。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民族地區政府機構出現了膨脹等現象,加之處于弱勢的區域發展能力,這些都促使民族地區的財政赤字問題嚴峻,也形成了容易滋生腐敗的溫床。因此,只有規范各級政府的行為職能,才能保障各民族地區的管理機制得到完善。只有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體制的提前改革,進行對各級政府經濟職能進行弱化,對龐大的政府機構人員進行裁減,從根本上改變政府的工作價值觀念,保障工作、政策和措施都能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增強民族團結,將成為政府的行為準則,而且是評價一個政府行為的標準。政府要加強制定科學合理的扶貧設計和規劃,有效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將資金重點應用到最貧困的地區,結合少數民族各自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尋找合適的脫貧致富的方法。有效發揮政府行為職能,合理實施扶貧計劃,這是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和諧發展的基本要素。

二、結論

建國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這些實踐充分證明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黨和國家民族的發展政策是緊密聯系的。黨和國家將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加強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國家發展的首要任務,其實質就是構建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以人為本,這也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同時也是少數民族地區構建社會經濟和諧的核心理念。這個理念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還要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這四個重要的子系統之間的和諧,以及其系統內部的和諧。因此,解決新時期少數民族的人口問題,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堅持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和諧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保障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性開發,實現資源優化,推動經濟發展。堅持走生態資源開發模式,保證經濟進步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良好循環的基礎之上,努力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社全面進步、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本文作者:劉貴清工作單位:中原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