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區域經濟下的教育改革

時間:2022-12-03 03:57:31

導語:研究區域經濟下的教育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區域經濟下的教育改革

一、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廊坊位于京津之間,有著典型的城郊型和衛星城經濟發展特點,服務京津,受惠京津。京津冀都市圈規劃的實施,環渤海地區的崛起,使廊坊處于經濟加快轉軌、社會加快轉型的關鍵發展階段。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廊坊基礎教育發展面臨著巨大的·30·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就目前基礎教育發展現狀來看,廊坊與京津冀等發達地區差異較大,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

(一)教育觀念滯后,學校變革動力不足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變革的不斷推進,社會發展對學校變革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唯有促進學校不斷變革,才能使其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是,目前基礎教育很多學校的變革與發展不僅缺少足夠的經濟支撐,更缺乏一種自主變革與發展的內在動力?!皯嚒比匀皇侵笇д麄€基礎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素質教育的理念沒有在實踐中得到落實。據調查,廊坊市中小學招生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學校從招生政策到內部的教育教學活動基本上是以考試分數作為主要標準。雖然,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入學,但是,部分學校還在搞重點班、實驗班,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等級。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安排也是以考試為中心,重視考試科目,忽視非考試科目。教師的教學也是圍繞知識的傳遞和考試技能的訓練。根據學生分數進行排名,突出強調中考、高考升學率以及優秀率在學校教育質量評價、校際評比以及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中的地位等現象均體現了教育活動應試的價值取向。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亟待加強,學生的學業負擔加重,身心健康受到影響。應試教育的競爭壓力也給教師的專業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的,強調學生機械記憶和重復訓練;校本教研沒有得到廣泛、深入的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受到壓制。各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單一,缺乏自身特色。這樣的發展模式與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很難發揮基礎教育在區域經濟文化發展中應有的作用,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教育需求。

(二)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教育資源配套滯后

校際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是造成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雖然國家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入學原則,但是廊坊市的小學、初中仍普遍存在擇?,F象。高中擇?,F象更為突出,甚至很多學生、家長把擇校的目標選擇在京津等教育發達地區。這不僅造成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外流,影響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而且也影響到人才的去留和家庭的定居、安居。擇校熱反映了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相對不足。反過來,這種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又會進一步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另外,城市化發展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矛盾。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城市化成為廊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更好地推動一體化進程的必然要求。根據廊坊市社會發展規劃,從2005年開始,未來五年,廊坊把城市化作為全局發展的關鍵,2010年城市化率要達到50%。城市化的發展,大企業的進入,流動人口的增加,使得農村小學在校學生數大幅下降,城鎮小學在校學生數大幅上升。在城市化過程中,教育的滯后和應對不足,教育配套跟不上城市建設步伐已是全國性的問題?!比A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鄭金洲教授認為,目前的城市發展模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忽視城市的文化,忽視城市不同戰略選擇產生的教育問題。城市發展模式中,既有道路、通訊、能源、環境工程等基礎設施標準和規范,同時也應該有城市文脈和城市教育對市民素養的提升的規劃。否則,城市發展就會缺乏動力,成為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

(三)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不夠協調,教育結構體系亟待優化

教育結構是指教育構成及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狀況,良好的教育結構應該是多種、多層次的教育,并且各級各類教育應該協調發展。目前廊坊教育結構的基本問題是:一是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單一,缺乏自身特色,職業教育不發達。二是教育系統封閉,社會開放程度不高,主動向社會提供學習服務意識不強,覆蓋城鄉的文化知識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服務網絡尚未建成,無法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時代全體社會成員多樣化、多層次的學習培訓需求。三是基礎教育與地方高校聯動性不強。高校與地方基礎教育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雙向建構關系,這種關系既表現為地方基礎教育的變革與發展需要高校及教育學科提供大量的人力、智力資源支持,又表現在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以滿足地方基礎教育市場的需求為重要前提。但目前,地方高校對中小學校變革的支持十分不夠,不僅在態度上缺乏主動,而且存在方式單一的問題,不能有效實現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其二,基礎教育參與聯動的主動性也不足。主要表現在基礎教育作為實踐、實習和實驗基地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廊坊基礎教育發展對策

(一)借勢京津優勢,在更高層次和更廣泛領域開展合作與交流,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創新

京津等發達地區在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資源方面都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廊坊可以憑借其區位優勢,廣泛吸納國內外先進經驗,開發和引進教育資源,推進改革,提升教育的整體水平,優化廊坊教育發展環境。在教育模式上,學習借鑒新的教育理念,切實推進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創新。在師資方面,利用京津的人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采用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地區政府努力打造自己,創造有利條件,營造舞臺,吸引京津優秀人才到廊坊施展才能;利用京津著名高校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定期派教師進修,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二)堅持內涵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基礎教育的發展

教育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瓶頸,教育資源嚴重緊張,不僅直接和間接地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直接和間接地制約著人口素質的提升。因此,豐富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成為當前廊坊基礎教育發展中的基本矛盾。首先,優先制訂和安排教育發展計劃。教育發展規劃應該成為城市發展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在教育發展規劃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動作用,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更多關注是否提供了城市公共服務和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其次,加大教育特別是薄弱校的投入力度。在目前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相對緊缺情況下,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城鎮基礎教育的質量,在資源配置上給普通學校以優先考慮,最起碼應做到公平合理,實現城鎮基礎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第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效應。城鄉中小學中的名校擁有優越的辦學條件、過硬的師資隊伍,還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內涵??沙浞职l揮名校的輻射作用,在短期內形成新的優質教育資源。第四、發揮市場功能。市場調節是資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徑,允許多種投資主體參與辦學,鼓勵非公立學校的創立與發展。改革中小學人事管理制度,在師資配置上發揮市場功能。

(三)優化教育結構,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健康發展,切實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水平

在大力發展教育規模的同時,也應注意結構的優化。不同層次教育的發展要與地區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只有真正做到各層次教育協調穩定發展才能使教育投入產出比達到最優,并使區域經濟整體實力的提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改變單一的普通教育模式,實現基礎教育的多元化發展。目前的基礎教育可以考慮創設各種基礎職業教育模式,創建一個能夠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平臺,不拘一格地培養人才。這種教育模式對整個基礎教育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多元的辦學模式和多渠道的培養途徑,也可以促進學校之間相互補充,相互競爭,加快原有考試制度改革的步伐。其次,致力于創建大教育的格局。走出就教育論教育的狹隘圈子,使區域內各類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得到擴大,教育資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化發展得到推進,教育發展的大環境得到優化。三是各類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建立起類型豐富、層次多樣、結構合理、服務對象寬泛的開放式學習培訓平臺,逐步把社會每個成員都納入到終身教育體系;教育資源的服務功能逐步擴大,高校、職校的實驗室資源、技術測試平臺、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與社會、企業共建共享的步伐得到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圖書館等相關資源逐步向社區居民開放。

作者:董烈霞曹永志單位:廊坊師范學院廊坊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