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時間:2022-08-23 10:27:19
導語:人口流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經濟發展已跨越高速增長階段并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雖然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總體較為良好,但在長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累積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比如發展方式粗放、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經濟結構不完善、貧富差距過大、區域經濟差異化等。為此,本文基于我國統計年鑒和第三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以及1982—2017年流動人口的情況分析,應用相關經濟知識,總結數據,采用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國人口流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并通過分析結果,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促進科學的人口流動,加強城市社會管理,深入戶籍制度的變革,加快落實中小城市的落戶條件,因地制宜地促進落后地區長遠發展,進而縮小我國區域經濟的差異化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流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突飛猛漲,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焦點,但在我國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進程中,隨之而來的問題——流動人口的數量越來越多并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一問題成為了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流動人口(floatingpopulation)通常指的是長期在外居住或就業,但卻沒有居住地戶籍的一類人。劉易斯(1954)曾指出,經濟社會中兩大主體:工、農,因區域經濟差別或收入水平差別,農業部門的冗余勞動力會越來越多地補充至工業部門,期間并會不斷帶動經濟走向繁榮。但按照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東、中、西三大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國內貧富差距懸殊,人口流動不斷地影響著我國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
一、對我國1982—2017年流動人口基本情況的分析
1、流動人口的增長速度一路飆升。從圖1可以看出,1982年我國進行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后,流動人口的數量僅僅不到66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數量不到0.65%;而時隔28年,2010年也就是距現在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時,流動人口數量已然高達2.61億人,已占全國總人口的19.51%,是1982年的38.8倍;到2013年末,全國的流動人口數量已達到2.45億;到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的數量已經達到2.4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平均6人中就有一個人屬于流動人口。雖然到2017年,流動人口的數量降為2.4億,但流動人口的總流向趨勢并沒有改變,特別是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態勢還在加強,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進一步上升,隨遷子女的比例增加。2、區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的數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地區之間的相對差距也因各種因素越拉越大。目前,我國因區域差異化而形成的三大地區顯而易見,分別為東部沿海一帶,中部和西部地區,這三大地區形成了我國自東向西經濟發展逐漸遞減的梯度流。從圖2可以看出,1980年,東部流動人口所占比例為38.38%,中部和西部分別為37.94%、23.68%,三個數據都在20%~40%之間,但隨著各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各種條件的作用下,東部地區流動人口數量一路突飛猛漲,與此同時,中西部的流動人口數量增速卻相對緩慢,大不如東部地區。到2010年,東部地區流動人口的數量占到了全國流動人口的85.71%,占絕對優勢,而中部僅占4.43%,西部占9.86%。從圖2可以看出,自1980年起,東部地區的流動人口比例上升,并且還有繼續增大的趨勢;中部地區一直呈下降趨勢,流動人口比值下降了93.6%;西部地區基本上呈現下降趨勢,流動人口比值下降了58.4%。2013年東部地區跨省流動人口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比例為85.2%,2015年該比例有所降低,為84.71%。3、流動人口價值的側重點發生轉移。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日趨完善,人們受教育程度越來越深,受教育時長越來越長,人口的素質也越來越高,流動人口的價值慢慢的從只要求有較好的體力和嫻熟的勞動技能轉變成要求擁有高學歷、高創新的高層次人才。從表1可以看到,高學歷的流動人口數量占比越來越大,1982年受高中教育的流動人口僅為8.41%,到2010年高中教育的流動人口已經達到了22.06%,增加了1.62倍;在2000年以前大專及以上(包括本科、研究生)的流動人口幾乎沒有,但直到2010年,該受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已然達到了18.92%。低學歷人口的比重越來越低,流動人口的素質越來越高,根據第三次到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已然高于全國的人均受教育水平。
二、我國流動人口的流動動機分析
人口流動現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受到經濟、社會、制度、文化、歷史背景、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區域經濟的差異化是人口流動的主要驅動因素。由于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和基于對優越生活的向往,使得人們普遍對文明和經濟繁榮城市有所向往;在每一個地區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中,隨之所帶來的產業的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等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各種政策機制與社會福利產生的區域差異等都成為了影響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加上我國生產力的轉移和地形地勢、政策福利、資源分布等因素交叉影響,使得我國三大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種明顯的自東向西的階梯狀分布,其中東部地區最為發達,中部次之,西部地區的發展相對較為落后。由于人的趨利本性和經濟效應的影響,人口便自發的由中西部向著發展繁榮的、平均收入高的、社會福利好的東部地區流動。特別是對于一些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來說,到經濟發展繁榮的地區更容易得到廣闊的平臺和大展身手的機會,以達到自我價值的最高實現形式,同時發達的地區可以給予他們一種美好的期望。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也是造成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1982年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值約為1.83,1990年擴大到2.20,1995—2000年增長到2.7,到2010年,該數值已經達到了3.20,并有著繼續上升的趨勢。同時,在大城市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隱性收入也是不可忽視的,其中包括生活補貼、社會福利、住房補貼、醫療保險等,將這些變量加入到城鄉福利的比較中,鄉村的比較利益明顯偏低,該原因直接導致了鄉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進軍”。
三、流動人口對區域經濟產生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發展落后的區域會逐漸發達起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產品和勞動力也逐漸開始出現冗余,這不僅給大城市提供了發展中所需要的勞動力,也給城市中各個產業發展提供了資本積累和原材料供給。城市化的規模會越來越大,同時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使得城市的現有勞動力數量不足,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來補充。因此,可以說城市化的過程就是流動人口聚集的過程。而大量人口流動到發展發達的地區后,行業的崗位競爭大幅提高,也就相當于人們失去工作的機會有所提高,進而影響了這個地區犯罪率的上升,不利于社會的管理。流動人口長期身處外地,缺乏時間和精力去管教自己的下一代教育和成長。大量人口進入發達地區的同時,也引發了社會物資分配、基礎設施共享與人口數量劇增帶來的矛盾,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資源壓力增大。但是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發達地區會慢慢地聚集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會使這個地區的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等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勞動力資源更加豐富,生產成本降低,進而使經濟迅速發展。而經濟發展會帶來教育資源和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動力,形成相對的良性循環,進而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而對于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來說,很難培養和留住一些高素質人才,因此該地區創新跟不上、經濟結構不完整、難以留住人才、各產業發展更加艱難,進而使得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社會福利水平不高、人們的生活保障少等,對發展落后的地區來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四、結束語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現階段我國已進入人口流動的高潮期,未來還將繼續保持快速流動的趨勢,人口流動是一種受區域經濟差異驅動的社會經濟現象,并對流入地和流出地具有雙面的影響,同時,人口流動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區域差異。因此,應當促進科學的人口流動,加強城市社會管理,改善社會治安,提高城市基礎設施能力的建設,深入戶籍制度的變革,加快落實中小城市的落戶條件,完善落后地區的產業結構,通過國家主導以一定的政策福利來引導高素質人才向著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流動,因地制宜地促進落后地區長遠發展,進而縮小我國區域經濟的差異化。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2]熊艷喜、楊云彥:勞動力流向、區域增長拐點與中部發展新機遇[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3).
[3]韓曉杰、張晶晶、陳麗國、郭靜:貧困地區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34).
[4]紀愛華:1982—2010年中國流動人口時空變化及趨勢研究[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7,38(3).
[5]蔡昉:人口遷移和流動的成因、趨勢與政策[J].中國人口科學,1995(6).
[6]國家衛健委: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R].
作者:莊敬宇 單位:山東工商學院
- 上一篇:企業經濟管理創新路徑淺析
- 下一篇:簡述建筑設計對建筑經濟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