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互動機制

時間:2022-04-21 10:31:50

導語: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互動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互動機制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轉型發展,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續上升態勢。山西省作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點省份,探究其旅游產業集群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有利于厘清其經濟轉型發展脈絡,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文章通過選取旅游產業集群貢獻度指數和發展指數,定量分析二者的互動機理,以期為山西省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與建議。結果表明:2010—2019年山西旅游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推動模型均值為6.27;山西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指數除2010年外均大于1,說明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最后針對二者的良性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旅游產業;產業集群;區域經濟;山西省

一、引言

產業集群是多個企業為獲得某種外部優勢而聚集起來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經濟群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轉型發展,產業集群模式逐漸擴展到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產業歷經30余年的飛速發展,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也日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國內學者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研究多以實證分析為主,王輯慈教授認為產業集群可以提升區域競爭力,并且提倡對旅游產業集群進行研究②。聶獻忠等研究了我國主題旅游產業集群的影響機制與空間分布特征,認為旅游產業集群可以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③;陳紹友以重慶市為例,認為旅游產業集聚是旅游經濟空間發展的必然要求并提出了推動重慶旅游產業集聚的方略④,趙華等對山西省的旅游產業集群進行測度并研究了其經濟效應⑤,褚蓓、賀小榮等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旅游產業集群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⑥⑦⑧。研究方法主要以區位熵⑤、系數模型⑨、構建指標體系為主。山西省作為資源轉型發展的重點省份,厘清其二者互動機制對推進資源型經濟有序轉型,合理配置政府資源、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作用。鑒于此,本文基于山西省統計數據,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選取相關指標測度二者互動機理,以期能為山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及區域經濟建設提供決策建議。

二、研究區域

山西省位于中國華北,具有良好的旅游資源稟賦,擁有著全國72%的地上歷史建筑文物,以古建筑、古寺廟、古遺址為主,被稱為中國古建筑博物館。依托建筑文物,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融合產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9年是文旅融合產業發展的開局之年,截至2019年底,山西省實現旅游總收入8026.92億元,A級景區總量不斷增長,現有A級景區216家,酒店數量不斷上升,游客過夜率呈增長態勢,住宿滿意度為4.13/5,景區游客滿意度為4.47/5。目前山西旅游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以大同為核心的晉北邊塞文化旅游圈,以太原為核心的晉中民俗體驗旅游圈以及以長治、運城為核心的晉南自然風光旅游圈,旅游景點則包括晉北的云岡石窟、懸空寺、北岳恒山;晉中的平遙古城、五臺山、綿山;晉南的太行山大峽谷、蟒河、云丘山等景點,這三大旅游圈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旅游增長極,吸引旅游產業圍繞旅游景點集聚發展,形成產業集群,輻射帶動周邊經濟轉型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市場前景。

三、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為定量研究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推拉機制,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⑦的基礎上,建立指標模型定量分析山西省旅游產業的帶動率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各年份統計數據來自于當年《山西省統計年鑒》及《山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報告》。根據宏觀經濟理論,從兩個角度出發研究二者互動機制:一是從旅游產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率角度出發,選取以下三個指標來構筑模型:分別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yi、旅游業總收入增長率ri、旅游總收入依存度di,其中根據前人研究成果⑩,這一指標的構建可以反映旅游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從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角度出發,區域經濟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的推動作用屬于宏觀層面的定性分析,為對二者的推拉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借鑒前人的相關研究⑦構建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指數,選取區域生產總值變動率與旅游收入增長率兩個指標構筑發展指數模型,以此來對二者的互動關系進行量化,具體公式如下:上式中Ei表示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指數,Gi表示旅游收入增長變動率,Gr表示區域生產總值變動率。

四、結果分析

(一)山西旅游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

通過構建旅游產業對地區經濟的推動指數,可以直觀了解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及作用,由表1可得,山西省2010-2019年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9.08%,總量呈持續增加的趨勢,但隨著經濟向高質量增長階段轉變以及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增長率在不斷地下降,由25.04%下降至1.24%,進入平穩增長階段。近年來隨著山西加大對旅游產業的扶持,文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旅游總收入由2010年的1083.5億元增長至8026.9億元,增長了近7.5倍,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旅游收入依存度也在不斷地提高,由0.12增長至0.47,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Ti由2.52增長至9.10,主要原因在于全省貫徹落實《山西省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全力打造文化和旅游產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旅游收入貢獻率呈波動增長趨勢,由于2013-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較穩定,當年的旅游收入貢獻率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將數據剔除,但從總體來看,旅游收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山西省區域經濟的推動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完善。山西自從大規模發展旅游產業以來,對資源礦產、能源的依賴性逐步下降,單一的“一煤獨大”能源消耗型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改善,現代服務業崛起并加速發展。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交通便利,以大同為例,正在修建的大西高鐵將會大大縮短山西、陜西、河南等地的交通距離,為晉北、晉中等遠距離地區輸送大量客源,此外旅游專線“云岡號”的開通,不僅連接了山西境內的旅游路線,而且對旅游目的地起到了切實的宣傳作用。三是促成企業聯合,減少產業發展成本。旅游產業集群是旅游業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產業集聚可以增強企業聯系,交換市場合作信息,減少企業雷同,增強企業競爭力。以大同市為例,大同擁有5A級景區云岡石窟、懸空寺、華嚴寺等珍貴而獨特的旅游資源,加之一年一度的春節城墻燈展以及電影節、動漫展的舉辦,使大同目前已經成為山西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城市,在這種旅游大發展的背景下,大同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將全市及其周圍城市的旅行社、汽車租賃公司、星級酒店等組合起來,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調動旅游資源,在全省形成模范發展,從而在長時間里促使產業集群向更高質量、高水平方向發展。

(二)山西省區域經濟發展對旅游產業集群的推動作用

通過構建旅游產業集群指數(圖1),由圖可得,GDP增長率呈現波動性增長,但總體增長趨勢緩慢下降,在波動中前進。旅游收入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呈穩步增長趨勢。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指數除2010年之外均大于1,這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旅游產業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區域經濟推動產業現代化水平。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科技的支持,只有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地提高,才能更好地為現代旅游產業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與發展空間;二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推動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山西正在修建的大西高鐵將大大加強晉北與南部省市的交流與溝通,也將吸引甘肅、新疆的潛在游客,同時機場也在不斷的擴大規模,加大年客機吞吐量。一大批星級酒店的成立也增加了旅游體驗感。區域發展對于旅游產業的投入,越來越集中在智慧景區的建設,由于古文化旅游資源需要配備使用講解器以及模擬體驗,因此景區在政府的支持下發展數字旅游、移動式體驗感旅游,在景區也可以隨時聽到講解和路況播報、導覽提示以及智能客流檢測控制,疏導景區秩序,從而避免交通癱瘓,大大提高體驗度。五、山西省區域經濟與旅游產業共識,致力于推進產業轉型發展,全力推進旅游強省的建設。政府要全方位統籌把控,政府主導,企業聯動,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完善旅游景區的建設,集中力量重點解決旅游基礎設施提質擴量問題,同時加大旅游產品的宣傳,打造傳統文化強省,加大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體驗感。

(二)積極推進文旅融合,加強產品創新

山西省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如何在弘揚傳統文化與增加旅游趣味性、創意性之間尋求平衡是旅游產業面臨的一大困境。因此加強旅游產品的創新尤為重要,目前山西省三大文化主題旅游線路紅色經典文化旅游、晉商精神文化旅游、尋根覓祖文化旅游發展勢頭較好,可以在線路游當中增加現代科技元素,如智慧景區的修建,3D虛擬情景體驗、穿越元素等,增加游客的科技文化體驗感與互動感,同時加大民俗紀念品及創新性的文創產品如現代彩妝、街邊小食的開發與市場投入,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名片。

(三)加強區域合作,構建旅游經濟圈

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多方位、多要素、多主體的合作,以此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建。將山西省內11個市級的旅游要素整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做大做強“天下大同,美美與共”“平遙晉商”和“尋根覓祖”3個區域性的特色旅游產業集群,提高山西旅游產業在全國的競爭力。加強旅游景區、旅游企業合作,調整和重組旅游路線。連接晉北晉南的旅游交通要道,形成環形路線,促進區域資源整合,加強與周邊省份各旅游城市的合作,搭建區域合作平臺,擴大客源市場。

六、結論

本文利用山西省統計數據,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定量分析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互動機理,并為山西省未來轉型發展提供一定的戰略參考。主要結論為: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正向促進關系,近十年旅游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推動模型均值為6.27,具體體現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企業集聚;同時山西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指數除2010年外均大于1,區域經濟的發展推動旅游產業邁向新的高度。山西省旅游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潛力,未來應繼續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創新旅游產品,推動智慧旅游的建設,提升旅游服務。

參考文獻:

[1]毛劍梅.旅游業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比較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06):125-128.

[2]王緝慈,童昕.簡論我國地方企業集群的研究意義[J].經濟地理,2001(05):550-553.

[3]聶獻忠,張捷,劉澤華,章錦河.我國主題旅游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04):65-68.

[4]陳紹友.重慶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6(05):861-866+870.

[5]趙華,于靜.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的集聚度測算和經濟效應分析[J].經濟問題,2016(03):102-106.

[6]褚蓓,李翔.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競爭力:基于陜西省旅游業的因子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7(03):103-107.

[7]賀小榮,胡強盛.湖南省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互動機制[J].經濟地理,2018,38(07):209-216.

[8]趙仁璧,姚鳳云.廣東省旅游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互動機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35(10):1328-1331.

[9]王兆峰,霍菲菲.湖南武陵山區旅游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測度[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8,37(02):94-98.

[10]曹雅潔.赤峰市旅游產業集群的集聚度和經濟效應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01):60-64.

作者: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