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識別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3:16:00
導語:產業集群識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產業集群理論,以西安各行業的數據為基礎,運用區位商法和聚類分析法對西安產業集群進行識別和分類,將西安LQ>1的16個行業分為3類兩個層次的產業集群,研究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同時證明了這兩種方法是對產業集群識別和分類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產業集群區位商法識別聚類分析法分類
產業集群理論概述
目前,理論界對產業集群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有的強調空間聚集性;有的從產業鏈方面考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波特的定義,他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機構,它們同處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在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發揮信息知識共享、創新擴散、分散風險等優勢,實現集群內企業協作競爭,降低生產、組織和交易成本,這是非產業集群以及集群外沒有的。產業集群已經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
產業集群的產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技術因素。正是由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特點才促使集群內提高技術水平、研制新產品、開發新項目。其次是投入品價格。由于產業集群可以統一訂購數量較大的相同投入品,因此往往可以獲得相對低廉的價格,這正是產業集群產生與存在的重要因素。再次是區域內、外市場。區域內足夠大的市場容量和消費份額就能吸引大量企業和行業;區域外,在產品的營銷和銷售方面,集群整體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實現集群整體效益。最后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產業集群空間聚集的首要條件,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限制性條件。
識別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的基礎,分類是對產業集群識別的深化。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西部欠發達地區較少。本文以西安為研究對象,是對產業集群研究的有益補充,而且運用實證方法將產業集群識別和分類相結合是對產業集群研究的新嘗試。
西安產業集群識別方法及結果分析
(一)區位商法說明
區位商(LocationQuotient,LQ)是產業集群識別的方法之一,可以判別產業集群存在的可能性。它運用的是某地區某產業就業數和全國該行業就業數的比值。該方法假定區域內某行業的就業人數如果高于同一產業全國的平均水平,就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并且大于當地的消費需求,因此該產業可以把多余的產品出口。
其中LQi表示i產業的區位商值,ei表示某地區i產業的就業數,Ei表示全國i產業的就業數。LQi>1表明該地區i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專業化水平較高,產品輸出數量較多;LQi=1表明該地區i產業專業化水平等于全國水平,產品基本實現自給自足;LQi<1表明該地區i產業專業化水平低于全國水平,i產業缺乏競爭優勢。
區位商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用于新型或小型產業集群識別;假設在全國和區域兩個層面上i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該方法數據獲取方便、簡單易操作,因此在西方和國內產業集群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二)數據處理及結果
本文根據2003-2006年西安31個行業就業人數的平均值和2003-2006年全國相同行業就業人數的平均值,運用區位商法求得LQ值(見表1)。
通過區位商法對樣本區間內西安產業集群識別,從表1可以看出西安農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16個行業的LQ>1,表明這16個行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產業集群,與實際情況相符。特別是LQ排名前11位的產業集群,它們的LQ均大于1.5,專業化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說明西安集群現象明顯,集群效應顯現,集群內部已發揮知識共享、創新擴散、降低成本等優勢。同時也說明區位商法適用于產業集群識別,結果是合理有效的。西安產業集群分類研究
(一)方法介紹和數據來源
產業集群分類運用的是多元統計分析中的聚類分析法。聚類分析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根據一批樣品的多個觀測指標,具體找出一些能夠度量樣品或指標之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然后利用統計量將樣品或指標進行歸類。其中K均值聚類分析法是麥奎因(1967)提出的,基本思想是將每一個樣品分配給最近中心(均值)的類中,具體的算法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步驟:將所有的樣品分成K個初始類;通過歐幾里得距離將某個樣品劃入離中心最近的類中,并對獲得樣品與失去樣品的類重新計算中心坐標;重復步驟2,直到所有的樣品都不能再分配時為止。
根據K均值聚類分析法對變量進行分類。將表1中LQ>1的16個產業集群進行分類,數據選取的是2006年西安市16個行業的從業人數和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數據根據2006年《西安統計年鑒》計算得到。首先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yij為標準化后的數據
其中,
根據16個LQ>1的產業集群從業人數和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標準化后的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K均值聚類分析。y1表示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的標準值,y2表示從業人數標準值。以y1、y2兩個變量進行Q型聚類分析(觀測值聚類分析),即對產業集群進行聚類。
(二)數據處理過程與結果分析
本次聚類分為三類,共經歷兩次迭代,第二次迭代后,類中心變化為0,從而停止迭代。按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和從業人數將16個行業分成三類。第一類包括兩個產業集群: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建筑業,它們與類中心的距離分別為0.099、0.099。第二類也包括兩個產業集群: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它們與類中心的距離分別為0.163、0.163。其他12個產業集群均屬第三類,包括農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科學研究事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它們與類中心的距離分別為0.245、0.239、0.075、0.235、0.080、0.197、0.190、0.165、0.260、0.070、0.127、0.108。
這三類產業集群呈現出不同的類中心各變量值。第一類y1=0.90071,y2=0.01317;第二類y1=0.51327,y2=0.90181;第三類y1=0.18975,y2=0.04851。最終類中心不同表明三類產業集群具有不同特征:這一類產業集群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大,從業人員少;第二類產業集群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相對較大,從業人員多;第三類產業集群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一般,從業人員較少。
西安產業集群主要集中于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上述的第三類,以科技、信息等軟資源為優勢的第三產業集群,具有密集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高素質的金融投資隊伍和企業家等優勢;第二個層次為上述的第一、二類,是傳統制造業產業集群,具有勞動力充足、專業化分工合作、當地特有的創新和拼搏精神、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等優勢。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對西安產業集群的分類和實際情況相吻合。
綜上所述,本文運用實證的方法分析了西安產業集群發展現狀,研究結果將為西安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持。產業集群研究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識別和分類只是產業集群研究的第一步。針對西安產業集群的分類結果,分析各類產業集群對西安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及它們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怎樣的經濟效應,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深化。
參考文獻:
1.吳德進.產業集群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王雷.國際上四種典型產業集群的成功因素分析[J].理論參考,2006(9)
- 上一篇:縣安全穩定工作會的講話
- 下一篇: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工作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