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質量技術監督論文
時間:2022-09-30 03:38:00
導語: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質量技術監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質量問題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既面臨著挑戰,也存在著機遇。因此,如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做好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是我們必須認真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市場經濟的特征與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新特點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及與其相適應的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主要特點有:
1、經濟關系市場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切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但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分。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質量技術監督工作,就要積極做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質量技術監督工作,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市場監督體系和服務體系。
2、企業行為自主化
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企業都具有進行商品生產經營所應擁有的全部權力,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從而能夠自覺地面向市場,自主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行為自主化的前提是轉變政府職能。在機構改革后,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職能交由企業依法自主管理的事項有兩項:一是工業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計量、質量管理;二是非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檢定周期和檢定方式。據此,永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指導永安市7家重點企業開展了查質量意識、查質量保證體系、查質量水平、查現場管理、查售后服務為重點的企業質量自查活動;引導企業采用GB/T19000—ISO9000標準,鼓勵列入扶優扶強的大中型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幫助質量不穩定的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監督檢查一些管理不善的企業加強計量、質量工作,保證不合格產品不出廠。
3、宏觀調控間接化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不直接干預企業生產和經營的具體事務,而通過指導性計劃和制定產業政策、財政貨幣政策,運用經濟杠桿,以市場為基礎進行間接宏觀調控,引導和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按照宏觀調控間接化要求,質量技術監督要培育和發展相關的服務市場。要加快發展質量驗貨市場、計量校準市場、認證市場和咨詢服務市場。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職責主要是相關中介組織的資格認定和相關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可,而不是直接管理和興辦中介組織。《產品質量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從事產品質量檢驗、認證的社會中介機構必須依法設立,不得與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存在隸屬關系或者其他利益關系。”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要走向市場,主動為企業服務,加強委托檢驗工作。對于不具備檢測能力的企業,在雙方自愿互利的原則下簽定委托檢驗合同,為企業解決出廠檢驗問題,并進行咨詢服務,提高企業產品質量。
4、經營管理法制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所有經營活動都按照科學而嚴謹的法規體系來進行,行政管理部門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管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健全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管理,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面對假冒偽劣商品數量大、品種多、范圍廣、來勢猛、危害烈,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了“鐵腕打假”,采取了堵源截流、跟蹤監控、扶優防偽、打防結合等對策。
二、市場經濟體制下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重點及對策
筆者認為,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縣級質量監督工作的側重點應當放在規范市場、打假治劣上,應當通過對產品的監督檢查,發現并懲處那些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努力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滿意放心的購物環境;同時,還要通過質量監督,對那些質量意識差、忽視質量管理、產品不具備符合性的企業提出警告批評,督促其提高產品質量。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質量管理工作的側重點則應放在扶優扶強、引導消費、服務企業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幫助、督促企業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上,通過幫助企業增強產品的適應性,即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份額。
(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落實和創新從源頭抓產品質量
為落實國務院領導做出關于“質監系統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于職能調整的決策上來,集中精力從源頭抓產品質量,把好產品質量市場準入關”的批示精神,國家質檢總局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從源頭抓產品質量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系統進一步提高從源頭抓好產品質量的認識和工作的有效性。筆者認為,當前要根據《通知》進一步完善從源頭抓產品質量、從源頭抓打假的工作機制,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實現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的新發展。
第一,要突出重點,取信于民。要集中力量嚴厲打擊本地生產、加工、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尤其要突出食品、農資、建材等性質惡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產品質量問題,組織專項整治;對區域性制假售假問題,要及時組織聯合行動,堅決解決一批假冒偽劣“沒完沒了”問題,以實際行動和扎扎實實的成績取信于民。
第二,要改變方式,創新機制。首先要落實行政轄區打假責任制。在地方政府落實“打假第一責任人”責任的同時,將行政轄區分成若干個責任區,把打假的任務和責任逐級分解,責任到人,層層負責,層層落實,采取明查、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對當地發生的生產、加工、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活動,做到早發現、早打擊、早控制,將假冒偽劣消滅在生產加工行為發生地,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在執法實踐中,進一步探索暗訪檢查取證和現場快速取證的新方法。其次要創新垂直管理體制下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層級監督和督辦,適當上收大案要案查處權限,加大查處力度。三是加強聯合執法、協調辦案。要充分發揮本地政府打假辦的協調職能,建立向本地政府報告的工作機制,完善與其他行政執法部門間案件移送、接收的程序規定。四是加強質檢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黑名單制度,發揮信用在遏制假冒偽劣違法行為中的懲戒作用。
第三,要綜合管理,全面履職。按照國務院確定的職能,在法律法規授權范圍內,對生產領域的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抽查、計量檢定、認證認可、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等,認真組織實施綜合管理和執法監督;要按照專項監督打假、執法檢查、綜合治理等任務要求,全面履行工作職責,并積極協調、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相應的行政執法工作。
(二)以優化市場環境為重點,深入開展打假治劣
1、突出抓好六個專項整治。一是非食品原料生產企業實行全面監管;二是假冒偽劣農資專項整治,重點整治農民反映強烈的農藥、化肥產品質量問題,繼續嚴厲打擊生產、銷售非法毒鼠強等劇毒鼠藥的違法行為;三是“地條鋼”專項整治,加強“黑名單”的有效監管,嚴防反彈勢頭,探索從源頭控制“地條鋼”生產原料的措施;四是“黑心棉”專項整治,繼續對重點區域、重點場所開展執法檢查,控制反彈苗頭;五是加油站專項整治,提高加油機安檢合格率和計量檢定率;六是燃氣充裝站專項整治,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2、建立和完善打假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完善工作責任制以及重要案件、區域性質量問題報告制度和督查督辦制度。二是建立預警監控機制。通過對群眾舉報、質量申訴、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產業結構調整、市場價格變化等綜合信息的分析,對假冒偽劣產品的區域性、趨勢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打擊、早控制。三是建立快速反映機制。堅持值班報告制度,保證信息指揮暢通,合理配制執法力量,保障技術和后勤支持,建立與公安等部門的聯合行動、案件移送制度。四是落實打假舉報獎勵制度。按照打假舉報獎勵辦法,做好兌現對舉報有功人員的獎勵工作,取信于民。五是加快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步伐,對質量失信行為形成懲戒機制。
(三)以促進企業提高競爭力抓發展,加大扶優扶強力度
大力推進名牌戰略實施。質監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本地名牌發展計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幫助指導企業爭創名牌;在做好工業品、農產品的名牌評價工作的同時,組織開展對軟件產品的省名牌評價工作;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指導企業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做好免檢制度的宣傳工作,指導幫助企業積極申報產品免檢,扶持一批龍頭和骨干企業。
(四)以強化質監基礎性工作為突破口,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一是強化對標準化工作的宏觀管理,積極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促進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加快推進服務標準工作,制定一批服務標準規范,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開展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優秀旅游城市的標準化工作,不斷提高城市的服務質量水平。
二是進一步強化法制計量監督,突出重點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和管理工作;加強流通領域定量包裝商品量的監督,集中力量抽檢量大面廣的定量包裝商品,以逐步提高合格率;建立健全城市計量檢測體系,進一步加強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開展企業計量檢測體系與企業產品質量、經濟效益關系的調研工作,積極引導定量包裝商品生產開展“C”標志計量確認工作。
三是穩步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大力推進農產品、食品等產品認證和自愿性產品認證,進一步整頓和規范認證認可市場,按照“必檢項目”和“三統一”(統一檢測標準、檢測方法、判定依據)的要求規范實驗室管理,培育一批運作規范、社會信譽好、符合國際通行規則要求的名牌實驗室。
四是建立長效和動態的管理機制,確保特種設備安全運營。認真落實特種設備安全檢查目標管理責任制,重點抓好“設備登記率、定期檢驗率、持證上崗率、事故結案率”安全監察工作;做好在用氣瓶和壓力管道的普查整治工作,實現安全狀況等級管理;堅持不懈抓好土鍋爐、土壓力容器、土起重機械的專項整治,堵住源頭,消除隱患。公務員之家
(五)以質量為切入點,促進誠信建設為靈魂,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誠信保障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對社會誠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作為質量技術監督局,我們要認識到質量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質量既有技術的、品質的內涵,更有道德的、責任的意識,質量本身就代表著誠信。因此,提高質量水平,就是促進誠信建設的重要工作。
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在誠信建設方面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構建質量誠信體系。推進質量誠信建設,首先要在建立、完善企業質量檔案的基礎上,實現對企業質量狀況的動態監管。建立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下五類重點產品生產企業(包括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企業、強制性認證產品企業、特種設備許可證管理企業、計量器具生產許可證企業)的質量檔案,進一步核實、完善企業質量檔案內容。探索實施質量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按照分類監管的原則,將生產企業產品質量保證能力情況分為A、B、C三類,對A類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產品免于定期抽檢,幫助爭創名牌產品;對B類企業以幫促為主,輔以必要的處罰手段;對C類企業要嚴格市場準入,加大監督查處力度,發現造假、無證照經營、無標生產或生產不合格產品的依法予以查處。
二是引導企業自律。企業是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的主體。做為政府質量管理部門,要把推動和引導企業加強質量誠信建設作為提高企業質量信譽水平、樹立企業形象的有效措施,充分發揮質量、標準化、計量等方面的職能和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加大服務力度,引導企業完善質量、標準化、計量體系,實現規范經營,提高自律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名牌戰略的實施,推動誠信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消費和發展環境。企業要做強做大,就必須在誠實守信中建立自己的具有公共認可的品牌,一個地方要發展,就要大力扶持一批影響力大、社會知名度、認可度高的企業,構建具有較高誠信度的地方名牌群體。
四是加大違法失信懲戒力度。加大執法監督,做好質量投訴的調處,打擊、懲戒違法、失信行為。做好質量調處,幫助消費者解決消費中的質量投訴,充分借助新聞媒體,對質量問題嚴重的產品進行公開曝光,建立引導消費的機制。通過監督、查處、完善制度建設,在質量監督中推動整個社會誠信程度的提升,營造以人為本、充滿關愛、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消費環境和發展環境。
(六)以人為本,加強質量技術監督隊伍建設
質量技術監督的過程就是服務的過程,一個稱職的質量技術監督人員,不僅要善于依法調查取證,辦理質量技術監督行政案件,而且要在辦案過程中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擴大辦案效果。一個高明的質量技術監督人員,更要善于分析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隊伍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懂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和業務,具有服從于和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
主要參考資料:
1、《質量振興綱要》
2、《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 上一篇:新聞倫理的可能性特點論文
- 下一篇:中國市場經濟道德規范的可能性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