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濕地保護生態環境論文

時間:2022-07-22 05:11:00

導語:白洋淀濕地保護生態環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白洋淀濕地保護生態環境論文

關鍵詞:白洋淀;濕地保護;生態環境

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白洋淀位于華北平原中部的河北省境內,白洋淀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大沽高程度10.5米時),是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東西長39.5公里,南北寬28.5公里,淀區由143個淀泊、3700多條溝壕、12萬畝蘆葦主成,地貌景觀以水、蘆葦、蒲草、荷花為主,水體約占80%左右。荷塘漁村星羅棋布,荷花蘆葦交相輝映,素有“華北明珠”、“北國江南”的美稱。

一、白洋淀濕地基本情況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白洋淀僅是古白洋淀的一部分,古白洋淀是上承九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潴龍河、孝義河、楊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因此也稱“雍奴澤”。正德十二年間(公元1517年)楊村河決口,形成九河入淀之勢,淀水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淀。

白洋淀地處京津石腹地,位置獨特,有“九河下梢”之稱,豐水季節,白洋淀可大量容量納上游下泄洪水,按水位8.5米計算,白洋淀可蓄水3.5億立方米,這對于緩洪滯瀝、涵養水源,保衛京滬鐵路和華北油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白洋淀水面遼闊,每年蒸發和下滲約2億立方米,巨大的吞吐能力對于保持空氣濕度,調節周邊小氣候,減輕北京地區的春季風沙意義重大。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內陸濕地,也是我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濕地之一,有著非常典型的濕地特征,物種資源十分豐富,有“物種基因庫”的美譽,淀內野生魚類54種、鳥類193種、浮游植物406種、浮游動物26種、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白洋淀濕地管理現狀

為了加強白洋淀濕地的保護,2001年11月,經河北省政府批準,白洋淀成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包括四個核心區,,分別是燒車淀、大麥淀、藻榨淀和小白洋淀核心區,核心區總面積97.4平方公里。2004年安新縣成立白洋淀濕地保護區管理處,負責白洋淀濕地的生態保護。開展了濕地科學考察工作,聯合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對白洋淀進行了濕地資源摸底調查40多次,取得了原始數據200多個,建立了濕地鳥類檔案。加強了對生態區破壞行為的檢查,嚴厲打擊非法捕獵、毀葦造田、濫采濫摘的行為。加強生態濕地的宣傳教育,使淀區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顯著提高。

近年來,國家、省、市對白洋淀的生態保護與恢復也非常重視,加快了上游市縣的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強化白洋淀生態補水等工程。

1991至2007年,國家水利部門先后18次對白洋淀生態補水,總計9.76億立方米,尤其是2004年實施的“引岳濟淀”生態補水工程和2007年實施的“引黃補淀”工程,使白洋淀蓄水量增加,淀區水位提升到6.5——7.5米左右,水面開闊,水質變好,許多鳥類、魚類重現白洋淀(針尾鴨、羅紋鴨、環頸雉、文須雀、黃腹鶺鸰、中華鳑皮、鱔魚等),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長勢優良,白洋淀生態環境開始改善。

然而,要使白洋淀生態環境完全恢復,生態功能發揮到最好的水平,淀區水位應保持在7.5——8.5米,少量的補水對長期缺水的白洋淀來說幾乎是杯水車薪,缺水的問題仍然不能得到根本保證解決。水位的降底使淀底逐年抬高,許多地方淀底已經裸露,濕地變成荒地,村民們把這些干涸的荒地改造為農田,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造成了

濕地面積的減少,據粗略統計,十年來,有將近5萬畝的濕地被改為農田,占白洋淀總面積的10%。濕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三、白洋淀濕地規劃與建議

(1)依法補水,保障水源。白洋淀水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然降雨,二是上游補水。1995——2005年,白洋淀流域平均自然降雨量僅為524.9mm,尤其是近幾年來,降雨量更是低于平均水平,遠不能滿足白洋淀生態功能的需要。白洋淀上游的9條入淀河流中多數已斷流,也僅有府河和孝義河有少量水流入白洋淀。應急補水可以緩解白洋淀缺水的問題,但由于白洋淀水分耗損巨大,每年僅蒸發和滲漏就達2億立方米,(照此計算,一年不補水,白洋淀就會干淀),短期的補水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要使白洋淀水位應保持在7.5至8.5米,發揮出最佳的生態功能,應該建立長效的補水機制,實行依法補水,定期補水。每年補水量要達到3億立方米以上。

(2)加強上游河流污染治理。白洋淀水體污染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游污水。目前,白洋淀上游主要有府河(保定市生活廢水),漕河(滿城縣造紙廠工業廢水),孝義河(蠡縣、高陽工業廢水),3條河流注入白洋淀。入淀水水質不達標,導致白洋淀水體惡化。

(3)健全機構,強化管理設施。白洋淀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與2市5縣接壤:保定市的安新縣、容城縣、雄縣、高陽縣,滄州市的任丘市,其中85.6%的水面在安新縣境內。各市縣政府在白洋淀管理方面,政策不同,措施不一,沒有做到統籌規劃管理。

(4)加強宣傳,提高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生態環境保護宣教工作重點抓好兩個方面:一是深入保護區周邊個鄉鎮、村進行宣傳,發放宣傳材料,入戶宣講濕地保護區法律法規,宣傳白洋淀濕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大力度宣傳濕地生態科普知識,提高生態保護意識。以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為載體,向國內外廣泛宣傳白洋淀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提高白洋淀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5)實施淀底清淤工程。白洋淀處于華北平原低洼地區,多年來上游大量泥沙流入白洋淀,沉積物逐年增多,淀底、河床抬高,一些河道行船都十分困難,加之水草腐爛后沉淀水底,淀水含磷含氮化合物超標,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6)實施人口搬遷,緩解淀區自身污染。白洋淀有水區村39個,人口約10萬人,其中純水區村15個,人口約5萬人,這些村莊平均每天生產生活拉圾約12噸,生活廢水7噸,大部分直接排入白洋淀,超出了白洋淀的自凈能力,是水體污染的一個因素。解決白洋淀自身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行人口搬遷,首批應該重點對15個純水區村的5萬人口進行搬遷。同時,改變水區群眾織席扒簍、打魚摸蝦的傳統生活方式,通過轉移或輸出老動力的方式解決搬遷人口生計問題。

(7)過度開發旅游,破壞生態環境?,F在開發了農家樂、鴛鴦島、白洋淀博物館、荷花淀大觀園、漁人樂園、元妃荷園、休閑島、民俗村觀光景區、白洋淀文化苑、白洋淀碼頭、明珠游樂園等人工建筑是必對濕地環境保護造成破壞。對白洋淀鳥類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想象的結果。解決白洋淀濕地保護區私搭亂建,嚴格控制保護區項目的審批,對不符合保護區建設的項目一律不批。

參考文獻

[1]白洋淀濕地保護區管理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