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博白的生態經濟思索

時間:2022-03-19 03:41:00

導語:構建博白的生態經濟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博白的生態經濟思索

2008年2月21日,國家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博白縣作為環北部灣經濟圈的一員,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住機會,在面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又如何響應“科學發展觀”進行規劃建設發展,實現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的互動發展,是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生態經濟學為理論指導,結合博白縣實際,分析該縣在發展中存在的生態經濟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1博白縣概況

博白縣地處109。38~l10。17E,21。38~22。28N,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屬于玉林市。東接陸川縣,東南接廣東省湛江市,西南依北海市,西鄰欽州市,北靠玉林市玉州區。是東部和西部的過渡地帶和承東啟西的次沿海地區。且處于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江三角經濟圈,是兩南地區向東出海和粵港澳西進參與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便捷通道之一,博白將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全縣總面積3835km。2008年底,全縣總人口為167.2萬人,人1=I自然增長率12.28%,是廣西的人口大縣。

1.1生態環境狀況博白縣地質結構比較復雜,有紫色砂頁巖、花崗巖、古生代泥盆紀砂巖、奧陶紀粉巖、花崗變質巖、石英二長巖和第四紀紅土等J。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平原、谷地、盆地、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錯。地勢西北、東北部較高,中部偏南處隆起,形成從北向南呈“高一低一高一低”起伏之勢。、博白縣屬南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全縣土壤可劃分為水稻土、紅壤、磚紅壤性紅壤、沖積土、紫色土5個土類??h內地帶性植被類型為熱帶與亞熱帶常綠闊葉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植被已殘存較少,只在西北部山區、中南部大山溝谷中有少量幸存。大部分地區演生為次生馬尾松林、國外松、杉木林及大量的速生桉林。博白縣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地表水平均徑流深度為1002mm,比廣西多年平均徑流深度多206.3mm。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總量為38.956億m。境內最大的河流是南流江,其流域面積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7.90%。全縣已探明礦藏有金、銀、銅、鎢、鉛、鐵、汞、錳、鈦、獨居石、鋯英石、石灰石、花崗石、高嶺土等40余種,其中金銀礦儲量豐富,品位較高,為全國九大銀礦之一,高嶺土是全國十大高嶺土基地之一,黑色花崗巖儲量達5億In3。

1.2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博白縣初步形成了編織工藝、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林業化工、健康食品等四大產業集群,主要產品有煙花爆竹、日用陶瓷、芒竹編制品、建材等。2007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89251萬元,農業總產值623144萬元,人均農業總產值遠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986年以來,先后被國家和自治區定為“雙雜(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制種)”種子南繁、優質桂圓、速生豐產林、蔗糖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三黃雞、芒竹編出口基地和冬季農業開發示范區。據統計,全縣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383224萬元增長到2007的889251萬元,增長了596927萬元,年均增長1.4%,同比增長15.8%,是歷年來最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7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23.3%,其中工業增加值24.1億元,增長24.6%;第三產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20.7%。人均生產總值5575元,同比增加872元。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6同期的46:29:25調整為45:30:2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表1)。

2博白縣生態經濟建設制約因素

2.1環境污染嚴重博白縣城的環境污染主要是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其次是生活廢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噪音、農藥、化肥使用等也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城區的主要污染源為化工廠、糖廠、紙廠、水泥廠、陶瓷廠等,其中廢水污染主要是工業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化肥農藥使用污染,廢氣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污染,固體廢棄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噪音污染主要是交通車輛和建筑工地產生的噪音。除城鎮居民區的生活環境受到污染外,作為廣西桂南沿海諸河中獨流人海水系的最大河流——南流江也被嚴重污染。南流江的流經地北流、玉林、博白、合浦都是經濟快速發展、中小企業眾多的區域,而相關部門規劃及管理的不當使得大量企業直接排污到南流江。2005年南流江流域的人河排污口數已達123個,其中企業廢水排污口數86個。近年來,南流江流域城市建設不斷加快,工業持續發展,人口眾多,工業廢水和超標城鎮生活污水直接或問接排人南流江的量也隨之遞增。

2.2砂礦亂采現象嚴重加世紀9o年代初,不少專家都認為南流江泥沙過多,河床被淤高,以致增加防洪難度,尤其是沙河壩的攔截,更使得水流速度大減,泥沙大量淤積,因此沙河鎮人民也一直致力于排沙。抽出的河沙是各類建筑、鋪路的理想材料,這種小規模采砂能有較地解決水利樞紐泥沙淤積問題。2007年以來,南流江沙河段的優質泥沙訂單越來越多,采沙規模越來越大,秩序越來越混亂。特別是玉林至鐵山港鐵路已經于2010年10月下旬開工,玉林至鐵山港高速路面混凝土澆注也已建設。兩大工程在博白段的建設占2/3,用沙量極大,全部需沙河、菱角鎮段南流江供應河沙(亞山段的河沙基本采完,資源已近枯竭),刺激了河砂的無序開采。由于過量開采以及超江域開采,不僅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而且對當地百姓的生命安全構成危害。

2.3洪澇災害較頻發博白縣季風氣候顯著,大暴雨多,地勢有東西兩側向中部傾斜,中部形成南流江河谷平原,每當暴雨聚集,山洪便由高到低猛沖下來,部分山塘水壩被沖毀,從而造成洪澇。根據《博白縣志》記載,南流江的洪澇災害主要出現在2個時期,一是6月份,出現幾率為34%;另一個是7月至8月中旬,出現幾率為58%。據《博白縣志》和博白縣水文站不完全統計,從公元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至1944年,有記載特大洪水10次,其中19t3年洪水最大,城區博白新村水位52.78m,洪峰流量3650m/s。1949年后,發生較大洪水年份有1967、1970、1971、1981、1985、1995年,其中1971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3000112/s。1998年后,博白縣先后完成了南流江縣城區防洪大堤3km和茶根灌區縣城區防洪排澇工程。

2.3,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縣城區沿江兩岸1.5萬人和400hTn2耕地的安全。但由于縣城防洪排澇工程二期尚未實施,相關排澇泵站以及防洪閘也未實施,現狀防洪堤僅建成3.34km,保護面積僅為1.2km,遠未達到規劃要求。而且,渠道繞登高嶺、王力中學、老居民點的山嶺經過的茶根水庫,由于山體水土流失、生活垃圾淤積、清理難度大等原因造成渠道堵塞,嚴重影響排水。此外,內澇也不斷影響博白縣的生態經濟發展。隨著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展,博白縣的城鎮用地規模也不斷擴大。但由于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數量不足、污水處理設施嚴重落后,經常出現污水管道破裂、污水橫流的現象,易形成內澇,給居民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2.4生物多樣性減少隨著南流江污染的加重,水體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威脅,魚類在種類和數量上都在減少。在利益驅使下,博白縣村民們把整片的林地租賃給外來種植承包者,原生自然林被大面積砍伐,然后種上了被稱為“抽水機”、“抽肥機”、“霸王樹”的速生桉。桉樹對當地鄉土的、原產、原生的物種具有極大的抑制性,使得森林結構單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服務功能下降,森林生物物種的生存直接受到危害。據統計,2010年博白縣有林地面積21.33萬hm,其中速生桉樹6.67hmL4]。大面積速生桉的種植,造成博白縣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

2.5農業整體水平滯后,特色品牌不顯著博白縣農業發展的總體情況較滯后,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①農業增長方式仍以個人粗放式經營為主,產業化、規?;洜I水平低。近年全縣農村經濟得到較快增長,但這些增長幾乎都是靠簡單的個人粗放式經營為主,未達到產業化、規?;⒓谢慕洜I,不僅經濟效益低,而且也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續發展;②特色品牌農業過少,且不夠顯著,難以形成優勢產業。雖然博白有“蕹萊”、“桂圓”、“蔗糖”等特色農業品牌,但種類過少且品質參差不齊,難以形成大品牌,且近些年傳統特色產業在質量、數量上未見明顯上漲,此背景下難以形成特色優勢產業;③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④農民接受新技術能力不強等。

2.6投入不足,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博白縣“十一五”期間不斷致力于工業發展,雖有較大進步,但眾多工業企業中,家庭小作坊的傳統企業為大多數,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落后,競爭力不強,規?;?、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整體結構不合理。截至2010年底,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僅為128家,工業園區內大規模、上檔次、高水平的企業很少,相當部分工業建設資金不足,難以引入高人才、新技術,仍是資源加工型和粗放型企業,低技術含量造成產品檔次不高。

2.7服務業水平低,生態旅游業發展緩慢博白縣在第三產業發展中,只有交通運輸、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居于主導地位,而一些新興的產業如金融保險業、信息咨詢業、倉儲業、教育科研業等雖然發展較快,但總的比重不足。而且博白縣的服務業機構絕大多數為個體戶,因此,第三產業社會化、產業化水平低。博自縣的旅游業有一定發展,但仍停留在低級粗放開發階段。

3博白縣生態經濟發展對策

3.1加強管理,緩解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南流江水體生物大量減少的原因在于直接排放到南流江的污水超過了其自凈能力,尤其是工業污水的大量排放,因此,制止工業廢水的直接排放,確保工業廢水的達標排放是治理重點。速生豐水林的種植,每年上級都有指標要求,應使種植規范化、合理化、科學化,盡量不要威脅到原生林,每個區域都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原生林,必要時可封山育林,以確保原生生物有充足的棲息地,防止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減少。而這些歸根到底都是要加強相關部門的管理。

3.2增加投入,防治水土流失博白縣的水土流失絕大部分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尤其是近期沙礦的肆意開采。為了更好地預防并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博白縣的生態環境,實現當地生態經濟的互動發展,就必須增加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等投人。過硬的技術指導是治理水土流失的質量保證,有效的管理是治理的進度保障,合理資金的投入更能確保各項工作的切實到位。

3.3實施流域防洪排澇工程,減少洪澇災害從流域全局出發,整合南流江流域的所有力量,實施流域防洪排澇工程,達到防澇目的。南流江上中游地區應適當并適量修建水庫,有利于蓄水調節徑流,起到防洪作用;處在中下游地區的博白縣應致力于修筑河提,整治河道,使洪水順利向下游輸送,在重點保護的平原地區附近修建分洪區(或蓄滯洪區),使超過水庫、河提防御能力的洪水有計劃地向分滯洪區內分減,以達到減免洪災的目的。解決城區內澇主要靠排水工程。首先要疏通原有排水管,以保持排水通暢;然后,城區低洼處要設置雨水口,確保暴雨時節雨水能迅速排出城區;最后,城區的排水管網要逐漸合理化。

3.4發展技術型生態農業,再創特色農業品牌以粗放式經營為主的農業增長方式,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要賣點。缺乏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而且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水平低,所以發展技術型生態農業發展空間較大。在發展技術型生態農業時,應同步打造特色農業品牌,以高技術高品質的產品為品牌的創立奠定堅實基礎,再以品牌的口碑提高產品的銷售,如此良性互動發展,必然有利于全縣經濟的增長。

3.5發展生態化工業,實現資源利用商效化博白現階段已經較合理布局規劃了“五大工業園區”的建設,且清晰定位了各園區的發展方向,避免園區間的惡性競爭,但招商引資的困難,致使園區急于求成降低了入園門檻。因此,應在當前建設五大工業園區初期狠抓企業質量,努力打造生態工業,建立生態工業體系。多渠道融資,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建設,加強高人才、新技術的引入,以高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工業產業生態化,實現資源利用高效化。尤其是新建設的以臨海工業為主的龍潭工業園和以食品加工、電子制造為主的旺茂農場工業園,應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利用現有生態環境資源,經過生態化、高效化工業生產,開發現代化生態環境產品,形成綠色產業群體,以此帶動以林產化工為主的亞山工業園、以編織工藝為主的東城工業園及其他小規模作坊式企業生態工業的發展。

3.6鞏固傳統服務行業,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博白縣人口眾多及其較好的區位優勢使得其交通、餐飲等傳統服務行業發展潛力巨大。因此,應鞏固傳統服務行業,確保第三產業的穩定發展。其他新興的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房地產等也可以適度合理地發展。而作為一種新型高尚的并體現了生態經濟互動發展觀的生態旅游也應合理規劃并加快發展。重點打造原有的幾個經典景區,帶動全縣生態旅游的發展。打造縣級城市特有旅游。

3.7尊重科學,遵循自然,科學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推進博白生態經濟化建設,必須從長遠和全局著眼,立足實際,明確各區域的發展定位,對縣城發展方向、功能分區、重點建設項目及公用設施進行科學定位??茖W制定和嚴格執行縣城區建設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完善各鄉鎮的總體規劃,制定包括城鎮居民安置小區及農民新村規劃在內的分區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以規劃為龍頭和依據合理引導城鎮化發展的規模、速度、節奏,優化結構和布局。要以當前在全區開展的城鄉風貌改造為契機,加強城鄉風貌規劃設計,把縣鄉規劃同工業強縣、產業富民、客家人文等要素緊密結合,突出專項規劃和城鎮風貌設計,提高城鎮建設的文化內涵。要加強城鎮化和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有機融合,注重將產業布局、新區建設等納入城鎮規劃,切實把城鎮建設的相關要素、可能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統籌考慮進去,確保城鎮化發展的水平、速度和效益三者的協調統一。

3.8更新觀念,提高公眾生態經濟意識留守當地的民眾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鄉級領導及群眾的思想觀念都較守舊。生態保護意識不強,對新信息、新觀念、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不高。在此背景下實現生態與經濟的瓦動發展,首先,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在加強環境保護宣傳的基礎上,重點強調生態經濟的思想。政府出臺一些鼓勵性政策,并給予技術性的支持,引導人們在生活、生產方面逐漸趨向于生態經濟互動發展的方向。

4小結

在科學發展觀的倡導下,我國經濟發展逐漸走向生態化。發展條件優越的博白縣更應認識到發展生態經濟的必然性,將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有效結合,走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