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20 05:53:02
導語: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生態經濟的內涵
生態經濟并不是以經濟發展作為唯一的目標,也不是單純地追求當前人類社會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強調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切實地保證代際的公平,切實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容納性和可持續性,從而從根本上摒棄了以往單純地向自然索取而破壞生態的錯誤觀念和錯誤做法。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生態經濟是實現社會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馬克思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是馬克思哲學矛盾觀的具體體現。而從哲學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生態經濟為人類的生態實踐活動提供了思路,告知人類在適應自然的同時,應該更積極地建設和利用自然。人類不能任意違反自然界生態平衡的自然規律,但人類可以在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全新的人工生態系統(亦即生態經濟系統),調節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促使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二、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內涵
一般認為,馬克思所使用的“物質變換”的概念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質變換,這是在化學變化意義上使用的概念,指的是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所進行的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為基本內容的有機聯系。二是指社會的物質變換,即商品交換意義上的物質變換,亦即社會經濟系統中的以人的經濟行為為中心的經濟學意義的物質變換。三是指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以勞動為中介的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1]。在以上三種含義中,“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最重要、最能體現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的一種含義[2]。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中,勞動直接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具體體現如下:首先,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起點。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嵌入偉大的自然聯系之中。自然界本身并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板、走錠精紡機等,這些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因此,只有以人的勞動和人的物質生產為中介,才能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否則就沒有任何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勞動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勞動是人類社會的起點。馬克思在這個意義上所說的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的勞動,不僅是人類學和哲學意義上的勞動,更主要的是經濟學意義的勞動,勞動的過程不僅僅是自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人的經濟活動的過程。其次,勞動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根本內容。馬克思認為,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人類通過發揮主觀創造性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從自然中獲取必需的生存資料,從而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人類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界,使他身上的自然力包括體力和腦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界,使自然界的物質變換成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馬克思說:“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盵3]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們不必來敘述一個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關系。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這就夠了”[4]。由此可見,勞動過程就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根本內容。“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再僅僅是遵循自然本身物質變換規律的個體生命物質代謝,而是人類通過勞動實現的人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最后,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既是人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又是人的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而這兩個過程都是物質變換的過程。人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是生產消費過程,人的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是生活消費過程。無論是生產消費過程還是生活消費過程,都會把消費后的剩余廢物排放到外部自然界,并對外部自然界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對自然界和對人類最終是有益的抑或是有害的,是人類以生產活動來引起、調整以及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三、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本質上是生態經濟關系
人類的生產和勞動實踐活動,就是人類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經濟實踐活動,因而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通過人類的經濟活動來完成的。這樣,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生態關系就與人類經濟活動交織在一起:一方面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生態關系,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必然要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因此,在現實性上,人類的生產和勞動實踐活動不僅要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同時也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換,即實現個別勞動之間相互交換其勞動,兩者內在的統一性則表征著生態關系與經濟關系的有機統一性。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只有通過人與人的經濟關系才能實現,而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也只有通過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才能實現。首先,從本質上來說,人類的勞動過程就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馬克思指出,不管有用勞動或生產活動怎么不同,它們都是人體的機能,而每一種這樣的機能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實質上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感官等的耗費,這是一個生理學上的真理。馬克思同時指出,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這樣,人類的勞動過程首先反映出的就是人類的生理學和生態學方面的特性。而根據生態學的理論可知,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其實就是人類的生命系統和人類外部的環境系統(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這恰好就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的生態實質。其次,在社會的整個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體現為自然界中的物質代謝、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換以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物質變換。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中的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進行物質變換的運動過程,同時也是人類不斷地改變自然物質的形態,而且不斷地將廢棄物和排泄物返回自然界的過程,這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最基本的關系,也是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最基本的聯系?!拔覀兯f的生產排泄物,是指工業和農業的廢料;消費排泄物則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費品消費以后殘留下來的東西。消費排泄物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5]。物質變換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聯系起來,形成生態經濟的有機整體。由此可見,人類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其實就是物質變換的生態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交織與相互融合的過程,是生態經濟的運動和發展的過程。這不僅是生態經濟運動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的客觀規律。最后,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目的是實現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以及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馬克思不僅全面揭示出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而且還科學地闡明人類與自然界之間雙向的物質變換的辯證關系。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就曾精要地作出“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的著名斷論。除此之外,馬克思通過其關于生產與再生產的理論,不僅深刻地分析了社會經濟再生產的實現條件,而且明確地提出關于在自然生態再生產的過程中的自然物質減少的補償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的勞動生產必須將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占有和索取與人類對自然界的補償、愛護和恢復良性循環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正確科學地處理與協調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只有將改變自然與全面建設自然和美化自然與創造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自然界的真正復活,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和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物質變換的斷裂
基于自然生態系統自身擁有一定的凈化能力和修復能力的作用和規律,社會產品一般都能隨自然的作用而回歸自然。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意味著自然界能夠完全吸納人類社會的一切排泄物。在分析資本主義的大工業生產時,馬克思旗幟鮮明地指出,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和生活消費向大自然排放過量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嚴重地污染環境,也遠遠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凈化能力和修復能力,從而造成物質變換的危機,導致新陳代謝的斷裂。馬克思有關物質變換斷裂的論述集中體現了他的“物質變換”概念的生態經濟的蘊意。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提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盵6]另外,“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7]。在《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一文中,馬克思又提出:“大土地所有制使農業人口減少到不斷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們的對面,則造成不斷增長的擁擠在大城市中的工業人口。由此產生了各種條件,這些條件在社會的以及生活的自然規律決定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中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費,并且這種浪費通過商業而遠及國外……大工業和按大工業方式經營的大農業一起發生作用。如果就它們原來的區別在于,前者更多地濫用和破壞勞動力,即人類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濫用和破壞土地的自然力,那么,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二者會攜手并進,因為農村的生產制度也使勞動者精力衰竭,而工業和商業則為農業提供各種手段,使土地日益貧瘠?!盵8]對于馬克思所述的“物質變換的斷裂”,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理解:首先,“物質變換的斷裂”實質是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轉化。在特定的社會形態里,社會中的某一部分人由于各種緣由占有一定的自然,使得人類一味地追求金錢財富,從而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福斯特認為:“物質變換概念為馬克思提供了一個表達自然異化(以及它與勞動異化的關系)概念的具體方式,自然異化概念在他早期著作的批判中居于核心地位”[9]。福斯特的觀點認為,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綜合體違背自然的生命律,掠奪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使之構成要素異化,致使自然和社會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產生裂縫,即資本主義生產破壞物質變換的純粹自發形成的狀況[10]。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出現的物質變換裂縫實質上是自然和社會關系的異化及自然和社會關系的異化導致的自然本身的異化,而自然本身的異化在人類社會中表現出來的就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不和諧以及當代的生態危機問題。從物質基礎上來看,這種斷裂就是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類與自然的異化,亦即自然界自身的異化以及作為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物質變換的中介即勞動的異化,從而從根本上揭露出資本主義社會所有異化的最本質的特征。其次,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造成了“物質變換的斷裂”。馬克思曾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11]。其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突出的表現在于對資本的支配,并使資本成為社會存在的普遍的中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造成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斷裂是自然生態遭到破壞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對外部自然的破壞。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資本的本性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由此造成資本積累對作為生產資料來源的自然資源的永無止境的渴求,從而使得資本主義大生產在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棄物排回自然界,大大超出自然界的自凈能力和修復能力,使得人和自然之間正常的物質變換受到干擾和阻礙,變成斷裂,最終導致土地貧瘠、礦藏枯竭、氣候惡化等生態危機問題。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對人自身的破壞。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資本家為追求利潤,想方設法節省成本,甚至“同時變成了對工人在勞動時的生活條件系統的掠奪,也就是對空間、空氣、陽光以及對保護工廠在生產過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設備系統的掠奪,至于工人的福利設施就根本談不上了”[12],工人的異化甚至已經達到威脅其自身的生命健康的地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勞動產品和勞動本身分離開來,勞動意愿和勞動必要性分離開來,使作為勞動者的人甚至活得不如過去自給自足的時候。伴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人與自然被強行分離,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生生斷裂。馬克思“物質變換的斷裂”的理論分析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物質變換斷裂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要實現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解”,就要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即消滅資本本身,也就是只有推翻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才能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五、生態經濟是物質變換發展的新階段
結合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和生態經濟的內涵可以知道,生態經濟模式能夠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過程的正常實現,是物質變換發展的新階段。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所表達的內涵是:實現人的生產和再生產首先需要從自然界中攫取所需,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自然變成“為我之物”,這是一個自然人化的過程;同時,自然規律會限制人的主觀能動性,當人攫取自然又養護著自然時,自然以缺席者的身份鼓勵人的行為,當人只知向自然索取而不知回饋的時候,自然以報復的方式為人的行為糾偏。只有在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中實現索與予的平衡,人與自然才能真正和諧統一。在自然經濟社會里,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懾于自然的威力,不敢也沒有能力胡作非為,只能順應自然、靠自然的恩賜求得生存。在這個階段,人還沒能從自然界中解放出來,人的發展只能緩慢地進行,但是人消費自然之后的廢棄物能夠為自然環境所凈化和吸收,人與自然進行著低水平的物質變換,處于天然的對立統一中。在商品經濟社會里,生產力比較發達,出現社會化的大分工、世界性的交換體系和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等,為了獲得豐裕的物質資料,人類對自然攫取的程度和速度都大大加快,但向自然界排放的廢棄物卻遠遠超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和自然之間的正常物質變換關系遭到破壞。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既有益于人類自身幸福又有益于自然界穩定美麗的過程。割裂物質變換的這一雙向過程,片面強調某一方面,都不是真正的物質變換。當代生態危機的實質不在于人類向自然界提取所需之物,而在于不能使人類排放的廢棄物還原于自然界。在這個意義上看來,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所表達的內涵是非常深刻的,它既與農業勞動劃清界限,也與工業勞動劃清界限。根據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我們可以確認: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二是人和人之間的物質循環。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主要是指人類努力做到將排放給自然環境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能夠被自然環境吸收和利用,從而無害于自然環境。在工業勞動出現之前的自給自足的社會中,人類排放的廢棄物基本上都能夠被自然環境還原到自然的循環中去,不能被自然環境所還原的廢棄物多是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結果,它創造出自然界中許多原本沒有的東西和對自然界有害的東西,致使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發生斷裂。因此,當務之急是想方設法彌補資本主義生產造成的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出現的裂縫,從制度上和技術上確保人和自然之間物質循環的實現,而生態經濟化與經濟生態化則恰好能很好地完成這個使命。人和人之間的物質循環是指那些目前尚不能為自然環境所吸收和利用的廢棄物以及那些不可再生資源,努力做到使它們在人類社會內部各工業部門之間進行物質循環,使某一企業的廢棄物能夠成為另一企業的資源,建立起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當人類生產的有害物不再排放給自然環境,尤其是使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廢棄物能夠有益于自然環境時,即“合理地調節”、“共同地控制”、“最適合于人類本性地”進行物質變換,就達成生產的生態文明。而這正是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本義所在。另外,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不僅規范著人類的生產活動,還內在地蘊涵著在人和自然之間實現權利和義務公平交換的倫理要求,自然作為缺席的權利主體由人基于自身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代為主張。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和人類社會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其本質一方面決定著人類必然要向自然環境提取自己生存和生活所需的東西,消費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又規定著人類必須將排向自然環境的廢棄物處理得能夠被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所分解和還原,以利于其他生命的吸收和利用。因此,人類向自然環境提取和使用自然資源以養育自身的行為,就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享有的權利;而人類反饋自身能量以養育其他生命即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人類為自然世界必須承擔的義務。因此,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僅是人類必須履行的基本道義,更體現著人和自然之間權利義務交換的公平正義性,由此可見,生態經濟是物質變換發展的新階段,是生態與經濟走向完美的統一。
作者:余錦龍單位:廣東金融學院思政部
- 上一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論文
- 下一篇:民政局半年工作總結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