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構建民間投資的制約因素

時間:2022-03-30 03:35:05

導語:生態經濟構建民間投資的制約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經濟構建民間投資的制約因素

摘要:由于受到來自政策、民間、生態環境的制約,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民間投資主體積極性不高,拉動民間投資存在一定的挑戰,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加大對民間投資信貸的激勵和支持,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啟動民間投資增長,消除所有制歧視,規范民間投資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的民間投資面臨的問題,從而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西部生態;經濟建設;民間投資

一、引言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土地總面積高達68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71.6%。西部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條件,是國家在實施宏觀經濟調控下的產物,充分認識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對促進西部生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完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西部地區由于受內部發展不平衡以及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在總體上仍落后于其他地區。通過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的GDP總值不到全國的30%,雖然呈逐年增長趨勢,但由于政策以及各方面的投資機制不完善,增長速度緩慢,西部地區總體經濟水平落后的局面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如何處理西部地區生態經濟水平發展滯后,消除民間投資因素制約,成為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要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利用凱恩斯的危機處理理論,通過政府投資來刺激經濟,挽救當前遇到的經濟危機,經濟復蘇后,通過民間投資的提升和消費擴大需求。因此,推動民間投資是維持生態經濟建設復蘇,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著力點。因此,要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到生態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中,打破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和“彈簧”,促進西部生態經濟的健康長期發展。

二、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現狀

(一)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優勢

(1)生態資源豐富。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西部地區的是全國能源戰略的重點,更是諸多國家戰略資源調配的重要基地,如“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項目。西部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占全國總量的71%以上,有色金屬資源占全國的90%以上,質量優良,人均占有量大。同時,水資源能源集中、分布廣,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中,西部地區占全國的比重達61.4%,可謂地大物博。(2)旅游資源豐富。我國西部地區地貌復雜,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如西北大漠、青藏高原、雪域高原等風光震撼人心。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西部地區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也非常豐富,包括“絲綢之路”歷史遺跡、西安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等。此外,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有極其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與東部地區迥然不同的民俗風格具有獨特魅力。如果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投資與利用,將極大推動西部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3)土地面積廣闊。西部地區多樣化的地理環境賦予了土地一個綜合的生態環境,為西部吸取生產各類經濟作物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各種生態植物和動物的生長提供了合適的環境,保護了物種的發展。同時,西部地區地理環境的多樣化和對土地的利用方式,有利于包括農、林、牧、漁業的大農業的經營發展。

(二)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劣勢

(1)民間投資行為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西部地區的民間投資存在較為嚴重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官僚作風嚴重,行政系統服務意識不強,其他部門之間欠缺整體協作精神。且行政辦事手續繁瑣,稅負管理不夠規范,對企業亂收費的現象嚴重,少數地區還會做出不切實際的承諾,空有熱情,欠缺執行精神。(2)過度鼓勵外資投資,忽略潛在的民間投資。經筆者調查,西部地區制定了不少鼓勵外商投資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優惠,而鼓勵本土民間投資的規范性法規相對較少,缺乏對本地投資的激勵機制和政策性優惠。(3)民間投資行為限制多。各地區雖然對國內本土投資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其實施仍受到來自各種因素的諸多限制,投資者的投資條件、資本形式、企業形式、投資領域和投資企業的設立等各方面都存在嚴格的行政管理且辦理手續繁瑣。如在投資領域方面,國內的民間資本投資公益事業、基礎產業、服務行業的門檻設立較高,民間資本難以真正融入國家壟斷的領域中。(4)地方保護主義不利民間投資發展。西部各地區政府處于對本省經濟發展和地方利益的保護,對本地支柱性企業和支柱性品牌,實施地方保護政策,限制外來投資的企業與外來產品與之競爭。這違背了市場機構及法則的公平競爭原則,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西部各省市、自治區中,目前看來,該狀況還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三、西部生態經濟建設民間投資的制約因素

(一)所有制歧視限制民間投資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在經濟轉型上邁出了很大步伐,但由于行政堡壘的存在,民營經濟的發展受到了種種歧視,民間投資面臨較大的挑戰。所有制歧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財政稅收政策上的所有制歧視。在財政稅收上,由于所有制形勢不同,民間資本處于不公平的競爭中,國家和政府都把搞好國有經濟放在首位,從而給予較大的財稅政策支持;為了招商引資,外資企業也有不同的政策優惠,而民間投資則無法享受到這些特殊照顧。二是金融信貸政策上的所有制歧視。國家信貸機構對當地民間投資者的資金支持力度有限。雖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的國有銀行逐步轉化為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運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要求其信貸對象必須是盈利能力較強的大企業,中小型企業難以獲得來自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支持,民間投資即依靠自身資本積累,難以擴大發展企業規模,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長遠發展。如果我們按照除外資企業以外,非國有企業均為民間投資企業的理解,民間投資與國有經濟在信貸規模和產值貢獻上是不匹配的(見表2)。由表2可知,民間投資信貸均值在15%左右,其產值卻占總產值的40%以上,甚至超過國有企業,因此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政策支持可以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

(二)國企壟斷領域限制民間投資的發展

為了拉動經濟增長,國家取消了民間投資禁區,除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外,其他領域都鼓勵民間投資。但實際上,大規模的政府財政投資形勢都撥向了國有企業,把民營企業從本來就狹小的投資空間中擠兌出來。同時,行政審批手續繁瑣、審批條件苛刻、盈利空間小,使得民間融資難度加大。國家壟斷不僅給民間投資帶來了融資上的困難,投資方向的限制也是民間投資面臨的嚴峻問題,例如交通、能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都以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為主,這些領域通常不向民間投資開放,制約民間投資的發展。

(三)人才與技術的約束

民間投資自身具有一定的人才約束,人才技術市場不夠完善,導致民間資本形成了人才技術轉入的堡壘。國有企業有較大的資本,擁有購買先進技術的雄厚財力和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高薪,而這正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投資所難以比擬的。個體經濟轉型時,在資本擴張和管理效率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

(四)民間投資的自身原因限制其發展

民間投資從其產生到發展都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阻礙,部分民營企業為了盈利,假冒偽劣產品泛濫,不講信用;或通過非法手段進行競爭,擾亂了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使得公眾對民間投資失去信心,阻礙了民間投資的發展。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心理素質不高的民間投資者容易心態不穩,存在“小富即安”的想法,不利于民間投資的發展。另外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的制約,投資者缺乏風險意識,存在僥幸心理,做出超出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決策,加大了民間投資的整體風險。

四、西部生態經濟建設發展新思路

(一)完善民間投資法律制度

完善招商引資方面的法律法規,并形成鼓勵投資的政策環境。美國自獨立以來一直以憲法為基礎不斷對法律體系進行完善。經濟政策的完善,在彌補市場缺陷功能的同時避免了政府權力濫用。私人投資的經濟活動的經營權、財產權得到了有力的保護。結合西部和我國的經濟社會背景,實行區域平衡發展的目標戰略。充分利用合理范圍內的各種投資傾斜措施,建立一個穩定的西部民間投資法律制度,規范民間投資者的稅費征收,吸引投資者將資金投入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建設中。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法律政策取向:一是從根本上消除所有制障礙,除了關系國家安全的敏感領域,開放一切可以開放的領域,充分保護民間投資的權利,完善各種激勵機制,促進西部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發展;二是由對外資企業的扶持轉移到民間投資上來,制定促進西部地區企業發展的相關保護性法律政策。

(二)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增強民間投資信心

運用金融政策的靈活性,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為民間投資增加信心。在經濟景氣時期,采取穩健的支出政策,平衡財政政策,避免由于財政赤字擠兌民間投資,阻礙民間投資的發展。從本地區的生態經濟利益出發,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利于民間投資的擴展,可以防范來自其他地區的經濟風險沖擊,維持和刺激了民間投資的生態經濟,維護民間投資信心。不僅為本地的民間投資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經濟投資環境,而且為本地區民間資本的成長擴寬了生存空間。

(三)擴大投資領域,拓寬民間投資的范圍

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更為廣泛的投資領域,有利于帶動本地生態經濟民間投資的發展。在保證政府對經濟有效管理的前提下,擴大民間資本投資領域,推進國有企業所有制轉型,將經營權轉給民間資本,民間投資涉及的領域越廣泛,投資機會就越多。民間資本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進入國家壟斷行業和部分基礎公共事業,如交通、資源、通訊和金融等行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部分行業已經逐漸對民間資本開放,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進一步探究,為拓寬民間投資范圍提供借鑒。

(四)開辟多種投資渠道,為民間投資創造機會

消除民間投資限制因素,還可以開辟更多樣的融資渠道,增強民間投資的資金保證。一個強大的金融市場可以為本地民間投資提供更廣泛的投資渠道,讓投資者在融資時有更多的選擇,進而刺激民間投資的發展。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首先,政府設立專門的貸款部門根據民間資本的貸款計劃相應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按照貸款性質和期限等,提供一定比例的擔保,簽訂擔保合同,增加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的還款信心,改善民間資本的貸款環境。其次,設立長期的底息貸款專項基金或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一定的要求對中小企業發放,通過政府的優惠貸款解決民間資本長期貸款難的問題。再次,通過貼息貸款對民間中小型企業貸款的利息補貼,對民間中小型企業貸款給予相應補貼。用較少的財政資金鼓勵民間投資的發展。最后,政府提供直接融資渠道保護民間資本的壯大發展。由于民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難以在經濟市場上與眾多國有企業和大企業競爭,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尤其是生態型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渠道,可以有效促進民間資本的發展壯大。

(五)加大對民間資本投資的引導與扶持

結合西部生態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為民間投資指引方向,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前沿產業和新興產業,提供主導技術和和產業技術的支持,避免由于民間資本的盲目投資和過度競爭帶來更大的產業危機,用貼息、補助、減稅、政策性貸款等財政金融手段引導民間投資的資金流向,促進地區生態經濟平衡發展。

(六)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民間投資的回報

完善社會基礎設施,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高民間資本投資的回報水平。采取綜合對策減少民間投資的投資成本,如進行稅制改革,長期堅持減稅政策,降低公司稅、所得稅的稅率,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對本地生態經濟進行投資。也可以通過降低勞動成本、政府發放補貼福利等方式,在保證勞動者的收入的同時減輕民間企業業主所承擔的福利費用,但從長期來看,后者增大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不利于經濟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葛益娟 陸林 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暢、黃寰:《創新發展西部現代服務業》,《現代管理科學》2010年第2期。

[2]彭寒飛:《西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問題思考及生態西部的構建》,《生態經濟》2010年第10期。

[3]王茗、喻曄:《生態農業旅游是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扶貧的最佳模式》,《農村經濟》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