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道德含義分析

時間:2022-01-21 03:22:09

導語:生態經濟道德含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經濟道德含義分析

美國倫理學家R•T•諾蘭說:“每一種經濟體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礎,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義。”[1]他這里雖然是就經濟體制即市場經濟而論的,但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形態、經濟政策、經濟體系等也同樣都有自己的道德含義,即人性追求、道德責任、道德取向等。我國目前正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所謂生態經濟,根據生態經濟學者們的解釋,“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綜合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以生態經濟學的原理為指導,在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內,充分發揮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自然財富和社會財富最大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健康幸福,資源永續利用,經濟、社會和生態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2]。它是一種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以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經濟發展形式或經濟體系。作為一種經濟體系或經濟發展形式,生態經濟具有其深刻的道德含義。

一、滿足人的生態需要:生態經濟的人性追求

生態需要即人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人類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確立和創建的一種需要。生態需要在以前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關注,但隨著生態危機的日益加深、資源環境的日益緊缺,而成為人類需要體系中一種顯性且迫切的需要。在我國,因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從而使生態需要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與人的其他需要相比,生態需要是一種具有典型二重性特征的需要。首先,它是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統一體?!吧鷳B需要是一種具有典型的滲透性特征的需要。這種滲透性特征表現在從生態需要的性質看,它一方面具有滿足物質需要的屬性,即其實現要反映在人對生態物質的擁有上;另一方面又具有滿足精神需要的屬性,即生態物質使人產生精神上的愉悅?!盵3]其次,它又是人的基本需要與高級需要的統一體?!皬纳鷳B需要在人類的需要體系中的層次序列上來看,它一方面表現為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人類的高層次的需要如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盵4]就生態需要與生態經濟的關系來看,生態經濟與其他經濟體系一樣,也是作為一種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活動體系而存在的,目的也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不過,與其他經濟體系不同的是,生態經濟則更為直接地以滿足人的生態需要為基本價值訴求。因此,生態需要構成了生態經濟的道德含義。第一,滿足人的生態需要就是在滿足人性。人性由需要所規定。馬克思說,人的“需要即……本性”[5]。需要是生命物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于外部環境的選擇能力,是生命物體因依賴于外部環境而產生的一種攝取狀態。作為生命物體,人與動物一樣,都必須與外部環境發生物質、信息、能量交換,這是人永遠無法擺脫的自然必然性,因此,需要是人的存在的內在規定性,是人的本性。同時,需要也是人的勞動及社會交往的內在動因和根據,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的積極的推動力量。如果沒有它,人的勞動及社會交往就不會發生,從而也就談不上與動物界相區別的人類社會。需要也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人與動物、人與人相區別的一種標志。作為生命物體,人的需要之特征及其滿足方式與動物的需要之特征及其滿足方式是相互區別的,同時,作為現實的、具體的人,人與人的需要也是不同的?!皩ΜF實的人來說,需要規定著活動,活動顯示著人性,你有什么樣的需要,就顯示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具有什么樣具體的人性?!盵6]正是在此意義上,滿足需要也就是在滿足人性、彰顯人性。從人性上看,人首先具有自然屬性。自然屬性表明人對于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的依賴性,即人必須通過外部自然環境獲取生態產品和服務才能維持生存和發展。馬克思說:“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恩格斯也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盵8]這就精辟地揭示了人對自然界的依賴,這種依賴關系其實就是人之生態需要的體現。人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讓自然界為自己提供物質產品和服務,既是一種滿足生態需要的舉動,也是自然屬性得以發揮的舉動,因而也是滿足人性的舉動。第二,滿足人的生態需要是道德行動。生態需要的滿足并不只反映自然屬性,同時也反映社會屬性,當然它首先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但這種關系實質上又呈現為人與人的關系。因為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社會性的動物,總是從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并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馬克思說:“‘人’?如果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這個范疇,那末他根本沒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末他應該被看做是一種非群居的動物;如果這是一個生活在不論哪種社會形式中的人……那末出發點是,應該具有社會人的一定性質,即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的一定性質,因為在這里,生產,即他獲取生活資料的過程,已經具有這樣或那樣的社會性質?!盵9]即是說,人通過勞動獲取生活資料以滿足任何需要的過程,總是在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中進行的,總是擺脫不了社會性質。脫離社會,他即沒有任何需要,也沒有滿足需要的生產。生態需要是人的需要體系中的一種,其滿足也同樣必須通過社會性的勞動才有可能獲得。因此,社會性的勞動既是一種滿足生態需要的舉動,也是社會屬性得以發揮的舉動,因而也同樣是滿足人性的舉動。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滿足生態需要具有顯而易見的道德性。所謂人性,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表明人之為人的屬性。從類別上看,人性多種多樣,既有自然屬性,也有包括精神屬性在內的社會屬性。社會(精神)屬性則與道德密切相關。雖然社會(精神)屬性并不以道德為唯一規定,但道德構成社會(精神)屬性的內核。從一定意義上說,人之為人的根本標志就在于人有道德?!叭说木裥再x予了人以一種能力,即通過自身的人性而將自己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這里所謂的人性就是指人類道德,指人懂得人際相處的行為規則,這種規則是人出于自由而自行設定并自覺遵守的?!盵10]因此,說人有社會(精神)屬性也就是在說人有道德,同理,說人有道德也就是在說人有社會(精神)屬性。所以,社會(精神)屬性的發揮也就是道德屬性的展示。在此意義上看,人對生態需要的滿足,是發揮自己內在本質力量的自由自覺的社會性活動,也是一種道德價值創造行動。第三,滿足人的生態需要是生態經濟的基本責任。任何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特定的對象即“滿足物”,生態需要同樣如此。它所指向的滿足物,是一個包含眾多內容或指標的體系。萊恩•多亞夫和伊恩•高夫認為,健康和自主是人的基本需要,滿足兩大基本需要是經濟社會政策的基本目標和職責。而“每個個人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就是各種協調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輸入”,即“中間需要”,其中包括“滿意的營養食物和潔凈的水”“滿意的具有保護功能的住房”“無害的工作環境”“適當的保健”“無害的自然環境”[11]。而無害的自然環境又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土地、礦產、空氣、海洋及其自然過程和自然功能,或者我們統稱其為自然資本”[12]。這些滿足物,被生態經濟學稱為生態產品和服務,把它們提供給人們,以滿足其生態需要,只能通過生態經濟。與生態經濟處于同一位序的經濟體系是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他們也是適應人們的需要而出現的,但他們提供的不是生態產品和服務,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態需要?!肮I時代經濟遇到的一個根本的矛盾就是循環的生態運作和直線式的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的矛盾。”[13]工業經濟把利潤、資本增值擺在首要位置,把滿足人們的需要置于次要位置,后者只是其副產品,這樣導致工業始于自然資源的極大開掘、消耗,終于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以至于生態危機的全球性爆發。農業經濟在工業經濟到來之前,本來是符合生態系統要求的,但由于農業的工業化轉型和人口激增,導致農業中出現了土地過度開墾,草地過度放牧,林地過度砍伐,化肥、農藥廣泛推廣和應用等問題,使資源環境日趨惡化。為了緩解這種局面,就必須對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進行生態化改造,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既是生態的,即符合生態系統要求的,是采用循環生產和仿生態的技術,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實現無廢排放的;也是經濟的,即可以生產產品,為人們提供服務的。這樣,生態經濟就揚棄了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可以擔負起為人們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滿足人的生態需要的使命,從而具有了深厚的道德意義。

二、保障人的生態權利:生態經濟的道德責任

生態權利即人的環境權利或權益,是指人擁有生存和生活于健康、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的權利。生態權利在20世紀60年代前都還不是人們生活中的顯性話語,但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自然資源的日益稀缺、人類生存發展安全受到的嚴峻挑戰,而成為人權的重要內容。既然如此,生態經濟在人權包括生態權利問題上也不能視若無睹,而必須把保障人的生態權利作為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生態權利也構成生態經濟的道德含義。第一,生態權利是對人的生態需要和生態利益的肯定與承認。生態權利作為直接影響人以及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帶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權利,于1960年由一位聯邦德國醫生首次提出。他向歐洲人權委員會控告,向北海傾倒垃圾的行為是對人權的侵害;他提出,任何公民都擁有生活于良好適宜的生態環境之權利。從此人們開始研究和討論人權中是否要吸納生態權利的問題。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正式承認了生態權利,明確提出:人類享有自由、平等、舒適的生活條件,有在尊嚴和舒適的環境中生活的基本權利。此后,生態權利被作為公民享有的一項基本人權被許多國家寫入憲法和環境法律法規之中。許多人權研究學者在討論人權的分類時,也都將生態(環境)權利當作一個基本類別,予以彰顯和強調。比如,法國瓦薩克提出“三代人權”說,第一代人權是個體自由權和政治參與權,第二代人權是社會分享權,第三代人權是發展權和環境權;德國哈斯佩爾提出人權的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政治與公民權利,第二層面是社會、經濟與文化權利,第三層面是發展權和環境權。[14]生態權利作為人權的一個重要內容,本質上看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反映。它主要指向的基本價值是生態利益,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生態利益是生態權利的根本目的和指向,是生態權利的根基性內容,也是人們申張、行使生態權利的根本訴求。生態利益的根源在于人的生態需要。由于生態需要是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統一體,因而生態利益也是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的統一體。當然,某一單純的特定的需要和利益不可能被申張為權利,作為生態權利的生態利益是也只能是社會的、具體的,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被社會、權力和他人評價為正當的,因而也是得到他們的承認的。另一方面,作為目的性訴求和指向,生態權利是對生態利益的認肯,正是這種生態權利的利益化確認,使得權利所有者感受到自己的正當利益從社會、權力和他人那里得到承認,而這種承認也是對其自由本性、人格尊嚴的積極認同和肯定。也正是這種自由本性和人格尊嚴代表著作為權利所有者的人不能被無理由地剝奪的精神利益與價值。第二,包括生態權利在內的人權原則已成為時代的基本道德要求。在當今民主化時代,保障人權已成為倫理學的基本價值訴求?!叭藱嘣瓌t是各種富于生命力的倫理學說中得到普遍認可與接受的、穩定的、擁有無條件約束力的道德原則……對人權原則的堅持已構成我們時代不可逆轉的價值取向?!盵15]這一點我們從倫理學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得更清楚。自近代以來,倫理學領域大致出現了功利主義、契約主義、康德義務論等幾大典型道德理論,雖然他們在理論運思的邏輯起點和論證方法上各異其趣,但人權原則構成他們共同的“道德視點”即“凸顯人的地位與價值的視點……以人為本的視點”[16]。功利主義的卓越之處在于,把道德的基礎奠定在人的趨樂避苦之本性上,從而使倫理學不再受中世紀神學的宰制和統轄,而是回歸人學陣營,把人當作自己的中心關切對象。雖然功利主義不關注個體權利,但正是因為他突顯了人在倫理學中的中心地位,從而為倫理學關注人的權利提供了可能。契約主義的卓越之處在于,把道德的基礎奠定在每一位理性個體的價值與權利之上,從而消解了功利主義的缺失,凸顯了人權??档铝x務論的卓越之處在于,把道德的基礎奠定在理性和自主行為能力之上,強調人之所以為人,根源并不在于自然屬性,而在于人能夠自主地自我立法并按照法則自由行動。遵守自我訂立的法則是人的絕對義務,即法則對于人具有無條件的、普遍的約束力。正是因為對自我立法的遵守,人被賦予尊嚴。在權利問題上,康德同樣認為,權利及與其相對應的義務一方面都是理性即自由自主的,另一方面都是來自于理性并以理性為內容的,這使得權利的論證獲得了更為充分的依據。當然,這幾種倫理學理論也有缺失之處。功利主義的缺失之處在于,把價值訴求定位于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上,這使其一直受到重整體、輕個體,重功利、輕權利的詬病。契約主義的缺失之處在于,把道德界定為理性個體為了利益而簽訂的契約或協議,強調個體的在場性,這使其一直受到忽視了那些還不具有或已經喪失了理性行為能力的個體,如嬰幼兒、精神病患者,還有未來人的權利的批評??档铝x務論的缺失之處在于,把道德的普遍性約束力抬高到無以復加,即便面臨兩難抉擇都不容權衡的地步,這使得其無法有效地指導人們的具體生活。他的這種形式主義和冷酷、刻板的特征受到了后果論者的尖銳指摘。但是,正因為這些理論各自具有缺失之處,說明他們在權利問題上都無法自足,而是必須相互合作、互為補充,從而使人權的論證更為堅實,并成為基本價值訴求更有無法辯駁的說服力。生態權利同樣是人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人權已成為倫理學的基本價值訴求,那么這種基本價值訴求中同樣也包括生態權利。當然,生態權利是靠應用倫理學特別是生態倫理學來張揚的?!皯脗惱韺W是以彰顯人權與民主原則為特征的公民社會的產物,是公民社會的文化發明,是公民社會的道德理論?!盵17]它“以人權為出發點和根本的價值基準”[18]。生態倫理學是應用倫理學中的一個顯性分支,它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就開始關注環境正義問題。這一問題的引發,起因在于美國許多學者發現,生活于垃圾場所和污染嚴重地區之人總是有色人種和弱勢群體,尤其是,“有色人種和窮人總是更多地承擔著環境退化所帶來的苦果,而白人和富人總是比其他人群更多地享受著環境保護所帶來的好處”[19]。其核心議題是由鮑勃•愛德華茲提煉出來的:“誰為經濟增長、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當代政策付出了代價,而誰又從中獲得了好處的問題?!盵20]環境正義其實是正義在環境事務中的延伸和體現,主要包括兩個維度:一是生態權利的公平分享;一是生態義務的公平擔負。這兩個維度清晰地表明,生態權利經由生態倫理學的聚力探討和環境保護及環境正義運動的極力申訴,已成為當今時代的顯性價值目標和基本的道德要求。第三,保障人的生態權利是生態經濟的基本責任。從具體內容上來看,生態權利并不是某一單項的權利,而是指向一組權利束:首先是生態享有權,即人享有在適宜良好環境中生活的權利,這是保證人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前提;其次是生態監督權,即人有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檢舉和控告的權利;其三是生態參與權,即人擁有參與公共環境事務、環境管理全過程的權利;其四是生態知情權,即人擁有獲取相關環境信息的權利,這是人所享有的基本政治權利在環境事務中的延伸。如同環境正義問題一樣,生態權利也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環境自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的綜合性問題,是一個必須通過政治法律制度的保障才能得到享有和行使的問題,但是經濟構成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就經濟層面來看,生態權利的保障,最優化的途徑就是生態經濟。就經濟運行體制而言,人類已經選擇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前者雖然沒有有意識地把生態學原則納入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中,但也沒有對生態環境構成破壞性的影響,然而它也是低效的,無法保障人的物質生活權利,從而也就談不上保障人的生態權利;后者根本不考慮生態學原則,而是在利潤原則和資本邏輯的宰制下,通過無限制地汲取來自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生產出巨大的物質財富,然而它并沒有保證物質財富的公平分配,造成了社會貧富分化,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這樣一個給生態環境帶來嚴峻危機的經濟體制顯然是不能保障人的生態權利的。但是,我們又不能簡單否棄市場經濟,因為它畢竟有著其他經濟體制所沒有的優勢即效率。這就必須對其加以生態化改造,即發展生態化的市場經濟。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上,又遵循生態學原則的經濟發展方式,它既是一種經濟體系,也是一種經濟增長模式。作為一種經濟體系,它要求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以生態理性駕馭經濟理性,培育生態需求,創造基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雙向互動的增長動力;作為一種經濟增長模式,它強調既要保護自然資本,也要追求經濟增長,即與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相配套,盡可能降低資源耗損、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系統,同時又推動生態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持續提升,通過制度、技術創新和資本引導,建構生態產業和生態生產體系,通過市場生態化和生態市場化的市場交換、流通體系,培育生態消費,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這樣,生態經濟就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浪費,為人們生態權利的有效行使提供了條件。就社會性質來看,生態經濟只有以人為本,以生態產業和仿生態技術為驅動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減少貧困,降低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21],保障人的生態權利,才合乎人們的道德期待,也才契合時代的基本價值訴求。也正是在此種意義上,生態權利就構成了生態經濟的道德責任。

三、提升人的生態福祉:生態經濟的道德取向

人的生態需要得到滿足,生態權利得到保障后,即會有生態福祉的獲得感體驗。生態福祉即人都有生存和生活于健康、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都有滿足生態需要、享有生態權利的福利和幸福。與生態需要、生態權利一樣,生態福祉在工業文明前也還不是人們生活中的顯性話語,也是因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而成為人們福祉追求的重要目標的。生態經濟作為一種滿足人的生態需要,保障人的生態權利的經濟體系,同樣也必須把提升人的生態福祉作為基本的道德追求。因此,生態福祉同樣構成生態經濟的道德含義。第一,生態福祉是美好生活之必要構成。在黨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2]“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盵23]美好生活作為一個價值訴求,是富裕的物質生活(經濟)、民主的政治生活(政治)、豐富的精神生活(文化)、正義的社會生活(社會)、適宜的生態生活(生態)等五位一體的整體化體現,其中適宜的生態生活即表現為人的生態福祉。生態福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形態的生態福祉,即生態物質生活,主要體現為實物形態的生態產品的獲得狀況。馬克思曾把這種生態產品從經濟上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域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盵24]二是精神形態的生態福祉,即生態精神生活,主要體現為精神形態的生態服務的獲得狀況。這方面的生態服務主要是優美怡人的自然風光,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景觀等帶給人的精神體驗。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是這種生態福祉的極好寫照。顯然,生態福祉是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的反映。這種反映即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體現為:一方面,人相對于自然生態環境是受動性的,即后者先在性地決定和制約著從而塑造著前者的存在和文化,前者的勞動活動依賴于后者所提供的各種自然條件。前者作為一種肉體存在,本身即是后者的一部分,從而必須與后者保持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才能維系自己的生命過程。另一方面,人對于自然生態環境又是能動性的,這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既是事實關系,也是價值關系。事實關系是說人有能力認識并揭示自然生態的運行規律,調節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價值關系是說人有能力(勞動)給自然生態環境打上自己意志的烙印,對生態產品和服務進行評價。事實關系表明,生態福祉是客觀的,是以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前提的;價值關系表明,生態福祉是主觀的,是人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狀況的感受和評價,是人在與自然交往中生態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獲得感、快慰感、愉悅感體驗,此即生態幸福。顯然,生態幸福不可能產生于人與自然緊張對立,只可能產生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裳??!薄碍h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盵25]羅爾斯頓也說:“只有在人類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地方才會出現美好第1期的生活?!盵26]“良好的生活就是與自然節律保持一致?!盵27]因此,從生態生活的意義上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人的生態福祉和美好生活。第二,生態福祉是一種道德價值。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之價值關系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審美關系,即前面所論述的精神方面的審美體驗,這說明生態福祉是一種審美價值;另一個是道德關系,即精神方面的道德感知,這說明生態福祉又是一種道德價值。道德價值是指道德方面的“一種好的質量或優秀的性質,值得人們努力追求、盡力獲取”[28]。道德價值當然是一種精神價值,但它既可依附于有形實物上,也可承載于無形觀念上。所謂環境或生態倫理就屬于前者,即環境或生態道德價值是依附于可見的環境和生態系統上的;當道德價值承載于觀念上,環境或生態倫理就是環境或生態倫理觀。生態福祉也是如此。作為一種道德價值,生態福祉來源于人與自然的交往,依附于環境或生態系統上;作為一種道德價值觀,生態福祉來源于人對自然的省思,表現為生態福祉觀,而這又體現為人與自然相處的道德規范。羅爾斯頓說:“我們……能夠通過反思自然而‘提煉出某種道德’,即學會如何生存……與自然相遇使我們相互團結,使我們避免傲慢,變得有分寸;與大自然的這種接觸還能告訴我們應期待什么,應以什么為滿足?!盵29]生態福祉作為一種道德價值雖然來源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系,但這只是就前提上說的,和諧共生只是為生態福祉提供了可能性。真正決定生態福祉的因素是人與人協調共存的社會關系,因為生態福祉本身“不是某種能夠獨立而存的自在之物……不能獨立于人類整體而存在,不可能脫離人際間的相互關系”[30]。即是說,生態福祉現象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反映,本質上則是人與人協調共存的反映。如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定是由于人與人協調共存;反之,如果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被破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一定陷于緊張。而生態關系變壞的根由往往是由于社會關系變僵,或者說,生態關系被破壞,不過是社會關系變僵的表現。所以,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打開了生態福祉相對于人的意義所在,促使其成為一種道德價值。第三,提升人的生態福祉是生態經濟的道德承諾。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和其哲學家兒子愛德華•斯基德爾斯基把美好生活定義為“人們自主或自行選擇的生活”[31],還按照普遍性、終極性、自成一體和不可或缺四項準入標準,開列了美好生活之基本元素的清單,除健康、安全、尊重、個性、友誼、閑暇外,“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赫然在列[32]。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即人的生態福祉,就經濟層面來看,這種福祉的增進,最優化的途徑就是生態經濟。如同生態需要、生態權利一樣,工業經濟、農業經濟或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也是不能承諾人的生態福祉的,相反,他們還極大破壞了生態環境,從而使生態福祉大幅減損。但我們又不能不通過市場。這就必須對市場進行生態化改造,在經濟活動的四個環節特別是生產和消費環節都加以生態化,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生態化生產。生態經濟強調“發展就是提高自然資源的生產力”[33],即“自然資源效率”①,大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通過這種生產方式,以便自然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更多生態產品,以提升人們物質形態的生態福祉。二是生態化消費。這是從生活方式角度來說的。以往市場經濟下流行的是消費主義觀念,在其主導下,市場主體為了把產品銷售出去,選取了一種高浪費且愈豐富、愈時尚愈好的消費意識和方式?!叭藗兿M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正常需要,而是為了顯身份、講排場,贏得一種心理虛榮,從而形成了一種遠遠超過實際需要的過度消費。這種消費主義觀念的流行,使人們精神空虛了,生活質量降低了,從而破壞了人的身心生態?!盵34]而生態經濟則強調生活方式的重塑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通過這種生活方式,以便自然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以提升人們精神形態的生態福祉。顯然,相對于其他經濟體系,生態經濟更能夠兌現增進人的生態福祉的承諾,從而促進人的美好生活從愿景轉化為現實。注釋:①即單位自然資源可以生產多少有用產品之數量的比率。

作者:龔天平 劉潛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