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對接問題論述
時間:2022-08-23 12:00:10
導語: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對接問題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分析
1.1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所提供服務的地位不能變
在對諸如項目建設、規劃地區的開發和擴建城市的實施過程當中,環保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愈發的明顯。而且相對應來說,環保部門可以為政府的相關決策部門在環保領域提供專業性的建議或者是給予數據上的科學支持。在進行項目建設的時候必須要對項目會給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相關可行性論證,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做到角度、層次、方面和手段的多,而且由于漸進性和局限性在思想上對于事物的認知上,這必須依賴于技術的高端化,要做到充分利用所有盡一切可能的高端科技。立足于此,從而進行重新更正之前的意識,并且做到從之前的被動的接受服務到現在的主動的接受服務的轉變,特別是立足于充分掌握當前環境容量所能夠承載的承載力,按照本地區的資源、政策和地域所具備的優勢,制定本項目的構想書。這些舉措實施的最終根本性目標就是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而付出最小的環境犧牲代價。
1.2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的決心不能變
中國所實施的政體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基本國情和別的國家根本不同,那么就不能夠在中國實施發達國家的那一整套環保模式。再按照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來進行分析,在追求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還不能夠放棄我國的經濟發展,這就使得走雙贏發展之路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唯一選擇。而雙贏小股喲的實現,這就需要徹底的擯棄環保對于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特別是不能夠在對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的分析的時候將環境考慮進去,應該清除上面的錯誤看法或者是觀點。而與之相對應的相反效果就是當出現達到一定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或者是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國民素質之后,不管哪種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就是發展壯大環境保護。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衡量的一道標尺存在。要確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著兩者之間和諧統一關系,不能夠對這兩者進行對立分離處理,還要確立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且不能夠對兩者關系進行背道而馳,所以在對經濟發展主題的確立的時候必須積極納入環境保護這個因素,為了能夠對經濟發展創造出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則必須完善體制和管理制度。
1.3監督監管監察向服務型轉變
在當前新形勢下,環保工作也呈現出新問題和新特征,所以在進行環保公司方式的選擇上要做到開拓創新和與時俱進。如今在環保部門當中僅僅依托單一監管、監督和監察這對于當前環保工作的需要顯得不能夠很好的進行滿足,只有立足于將單一監管、監督和監察進行傾斜稱為服務型的工作方式。只有這樣做之后,才能夠使得矛盾性、趨勢性和全局性的問題有利于解決。一方面是對超前服務意識進行強化。環保部門要提前介入到設計環境保護的相關事務當中,要認真考察和調研所能夠獲得最大效益的項目和企業建設項目的時期以及類型。環保部門要做到全程介入到重大項目的建設過程和可能會給社會造成重大污染的項目當中。做到監督的全過程,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想項目選址和建設的全過程。另一方面是做好經常化的思想服務。要讓企業從之前的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承擔,從企業的發展歷史來看,時不時的在企業當中有著偷、漏、亂排的一些違法污染現象發生,但有著根本性的轉變在這些現象所產生的原因上,之前這種現象的原因只是對利益最大化的以為追求、擴大生產比較盲目、企業根本在意識中沒有形成環保理念,而現在的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轉變成對環保產業所能夠提供的技術服務了解比較少、意識中對于環保知識更新比較慢和比較淡薄的環保意識等。如今的企業也在對其思路進行慢慢的轉變,而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在對環保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上,一部分的中小和地方企業沒有充分的認識,甚至會出現在部分的企業當中有的治污設施能夠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可是在對系統進行維護和管理的時候沒有專門性的人才。針對以上的種種問題,當環保部門和企業之間能夠有著長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建立的時候,對企業以往那種相對來說比較落后的環保看法從觀念、理念和概念上進行徹底的改變,特別是向企業進行灌輸可持續發展利國利民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輔之以政策制度推動和監督監察監管等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這樣企業就會從以往的被動接受到如今的主動承擔環保。
2創新環保管理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2.1確保職權獨立性
針對當前所面臨的一些比較尖銳的問題,立足于環境保護的角度進行分析,環保部門的態度顯得比較堅決,措施的實施也做到了比較嚴格。環保部門在對自身所具備的職權進行行使的時候,如果能夠對于司法系統的執法模式進行適當的借鑒的話,那么可以減少相關的干擾在行使監督監察權、執法權以及審批權,這不但對于法律的權威和神圣能夠很好的彰顯,還能夠使得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崇高形象得以樹立,使得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的時候。客觀實踐已經得以證明,當環保部門有著直接性的責任在出現監管不嚴、執法不力以及審批不當的時候,而造成環境事件的最大客觀原因就是職權上受到約束和落后的管理制度上。這也可以充分的景象說明,環保部門的管理制度景象創新以便能夠對于行政職權進行獨立行使有著充分的必要性。
2.2轉結構、提質量
在我國所面臨的新形勢下,必須對于以往的發展思路進行徹底的改變。統籌結合進行調整和優化環境保護的管理體制機制和產業結構。根據當前新興工業化的根本要求,環境保護部門要對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做到能夠對現代化進行適應。對于那些先進產業中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以及高技術的進行大力發展,而對于那些對資源所占用比較少、造成環境污染比較少以及有著比較高的附加值的現代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進行重點扶持。同時將準入門檻提高的方式,使得產業結構得以優化和產業質量得以提高。不管是環保部門,還是企業在進行產業結構改善的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進行外部種種壓力的承受。
3建設生態文明,保持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我國正處于人與自然矛盾最尖銳的歷史時期,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加劇了各種自熱災害的發生,已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各類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建設和諧生態是全社會特別是環保部門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使我國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修復。筆者認為,建設生態文明要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發展情況而異,不能武斷實行“一刀切”,也不能生搬硬套任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要學會打“組合拳”。從措施上看有以下幾方面。(1)要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2)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3)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能力。從政策制度上。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包括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我們帶著對中國共產黨的敬仰、信賴和支持,滿懷信心,邁著堅實的步伐,走進中國發展史的新起點——“十二五”開局之年。環保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轉變思路,謀求突破,穩步創新,加快發展,是開展實際工作的需要,也是全局發展的需要。為經濟發展服務是環保的宗旨,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是環保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環保的奮斗方向,科技創新是環保的依托,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職能是環保的動力。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有聲與無聲的壓力,以思維大轉變創造有形與無形的效益,環保必將迎來更加繁花似錦的明天。
- 上一篇:英語教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下一篇:農村集體經濟途徑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