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途徑探討
時間:2022-08-23 02:25:49
導語:農村集體經濟途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重要環節。目前,濟源正處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關鍵時期。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轉變農村生產方式、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歷史性變革。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如何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也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提高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認識
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問題,真正實現“不離土不離鄉”的新型城鎮化,并且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也是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切入點,有利于“三化”協調發展。因此,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系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政治問題。我們必須拓寬視野,提高認識,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同時,在當前體制下,村級集體經濟在保障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提供農村公共設施和服務、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充分認識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因地制宜,統一規劃,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把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與各級黨組織和黨政領導年終考核相掛鉤,充分調動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
二、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制度改革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許多社區將牽扯到合村并居,農民轉市民。為了便于使得集體資產很好地對接,確保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順利進行,需要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在這一過程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合法權益為核心,以推進股份合作制為形式,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界定、股權管理為內容,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健全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利益的長效機制,努力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為此,必須做到“三個明確”。
一是明確法人地位。首先,應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村集體所有的資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次,應明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主體的職能。必須使村委會社會管理職能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職能分離。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活動宗旨及原則是在堅持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規和政策范圍內組織開展經濟活動,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其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實現共同富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承擔集體土地的發包,集體資產的管理,發展集體經濟,指導社員發展家庭經營,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各項服務,研究和處理集體積累與分配,定期向村委會報告財務情況,協助村委會做好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等職能。為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符合法人的資格,基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法人的本質特征,可借鑒外地的做法,將集體資產管理主體予以身份證明,向符合登記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頒發組織證明書。
二是明確股權設置。首先,股份合作制組織一般不設集體股,在分配中提取10%-20%公益性基金,主要用于農村公益事業開支。個別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確需設集體股的,不再設公益性基金,集體股一般不超過20%。其次,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時,原則上不設增配股,以保證一次分配的公平性。確需增配股的,應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討論通過。第三,對股權量化模式,應確保政策的連續性。
三是明確改制關鍵環節。在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中,必須明確改制主要運作環節:首先,清產核資。對村集體所有的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核實,依法界定所有權歸屬。集體資產清查核實和產權界定的結果,應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予以確認。其次,設置股權。在清產核資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折股量化的范圍和股權設置的類型。第三,量化股份。根據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的形成過程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變化情況,合理確定個人股的構成和具體量化辦法。最后,建章立制。必須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制定本股份合作制組織章程切實維護集體和股東的合法權益。
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
實現發展的跨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展路子的創新。村級集體經濟應該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積極探索。
一是整理集體建設用地,探索以地生財之路。目前,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逐步推進,濟源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農村當中的“空心村”、閑置宅基地等非農建設用地、廢棄漁塘數量眾多,農村自然村散亂分布問題突出,村莊整理復耕的潛力相當大。因此,新一輪的集體經濟發展要緊密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農村土地(宅基地)整理、大力實施拆除空心村、遷并自然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相結合,獲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這樣,既可以謀求村集體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又可以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條件;既可以有效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又可以為濟源市“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建設、經濟發展拓展用地空間,可謂一舉數得。
二是做好資源開發文章,探索服務創收之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優勢是生命力之所在,因此,濟源要在強化山林、漁業、采石場等集體統一發包管理的同時,引導各村充分認識自身優勢,挖掘資源開發潛力,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山水資源比較豐富的村,要采取自行開發、資源入股、使用權轉讓等方式,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家樂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務產業等;城郊型和集鎮型村莊,要充分利用區位和人口集聚優勢,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為特色制造業、現代商貿業提供倉儲集散場地和水電供應等服務,開辟集體新的增收渠道。
三是盤活集體閑置資源,探索資本經營之路。在建立產權清晰、管理規范、制度健全的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基礎上,要積極探索集體資產以多種資本形式增值的新途徑。從目前濟源市的實際看,要注重盤活村辦學校、村辦公用房、舊廠房等集體存量資產,進行市場運作,增加集體資產收益;要注重加快社區股份制為主的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通過參股合資、出租資產等形式與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合作,發展混合型經濟通過向外購置或投資房產、土地使用權等物業,解決大量貨幣資金缺乏投資渠道問題,增強集體經濟的發展后勁。這一點,對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產的村尤其需要探索。
四是迎合市場經濟需要,探索物業經濟之路。近年來,隨著濟源市中小企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斷集聚,發展物業經濟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因此,要積極引導村級綜合利用區位經濟優勢,置辦一批標準廠房、商貿市場、酒店、寫字樓、民工公寓和倉儲場地,采取物業出租等辦法獲取穩定長效的租賃收入。發展物業經濟,關鍵要給予村集體的資源配置權,特別是土地資源配置權。要用足用好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政策,每年安排一定量的集體發展用地指標,為物業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五是適應城鎮化的需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城鎮化建設不僅僅是中心城區,而是包括廣大農村地區在內的整個濟源市。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鎮化建設的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城鎮化建設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路,產業轉型升級為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產業升級轉型和濟源的城鎮化建設是大勢所趨。在這一輪新的經濟發展熱潮中,村級集體經濟應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提升自身產業結構和生產經營水平實現與城鎮化建設對接,形成城鄉對接、城鄉互動、城鄉一體的發展模式。
四、優化發展環境,構建穩定長效的政府扶持機制
政府應主動做好協調與服務工作,創新體制機制,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實施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建議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用于集體經濟薄弱村轉化扶持和村級集體經濟開發項目的補助獎勵。對集體經濟薄弱村要加大項目扶持力度,減少村級自籌資金配套壓力。同時,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土地指標,用于集體經濟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物業經濟項目。二是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要梳理界定和明確市、鄉鎮(街道)和村三級公共服務建設的分級責任,整合分散在各部門涉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項目和資金;逐步將農村社會治安、環境保潔、社會保障等應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納入到公共財政范疇;要不斷改進財政轉移支付方式,探索村域內企業上交的稅費地方政府留成部分或土地使用稅按一定比例歸村享有,用于村級管理和公共服務支出。三是落實稅費優惠措施。對村集體物業租賃所繳房產稅、營業稅等稅費地方政府所得部分,要以獎勵或公共設施建設補助等方式返還;對村級工程建設所征的有關稅費以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方式返回給村集體;對村集體建設集中居住小區所需的自來水、有線電視、電力變壓器和線路供氣管道等市政設施和公用設施安裝,有關部門要等同農民個人建房收費政策予以優惠。
- 上一篇: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對接問題論述
- 下一篇:金融支持縣級經濟的難題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