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

時間:2022-08-30 09:21:00

導語:獨家原創: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

[摘要]產業集群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國內外產業集群發展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對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構建中的借鑒價值進行了分析,提出在促進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中,對產業集群的構建須進行理論創新,超越傳統的模式,借鑒循環經濟的思想,根據區域的綜合比較優勢來抉擇產業集群,并以被組織的模式來積極推動產業集群的理性發展。

[關鍵字]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經濟學

從20世紀產業集群現象產生以來,集群以其聚集優勢在為區域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等負效應。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助于解決集群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促進產業集群生態系統的建立,而且對加強集群自組織能力、構筑成本優勢、提高產業集群的網絡組織化程度以及集群創新能力等具有促進作用。

一、定義

循環經濟是一種把傳統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靈巧產品的生態設計和生態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模式。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產業集群是大規模工業生產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本質在于,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在相關產業鏈或其部分環節上的企業或機構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間,既競爭又合作,既分工又協作,在集群內形成一個關聯互動機制和企業網絡,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集中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集群由集群內節點級企業、網絡級產業鏈、平臺級輔助機構三大要素組成,其合理的組織結構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實現資源循環和高效利用的最有效組織形式。

二、產業集群的發展帶來了的影響

由于近年來產業集群的高速發展,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發展中最為強勁的一個板塊。雖然他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很多的不利因素也逐漸的暴露出來,比如最為突出的環境問題。這樣的問題影響了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過一段時間后可能會因此成為區域經濟的一個衰退點。到底產業集群的發展到底給我們帶來的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環境上,產業集群具有區域集聚性,大量的中小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相對的企業廢棄物排放速度必然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使得排放污染的總量超過環境容量,造成了產業集群內的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污染治理制度建設滯后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若沒有制度約束,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必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必然會把污染治理成本外在化,因此環境問題與制度建設密切相關。科技力量相對滯后是產業集群生態惡化的客觀制約因素。由于我國科技力量不強,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產業集群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嚴重。

三、循環經濟是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一個調整手段

循環經濟作為國際上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它具體強調的是運用生態學規律進行物質閉環流動,使絕大多數污染物內化于生產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減少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界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減輕環境污染,有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是其活動的行為準則。產業集群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絕不是20世紀初崛起的“工業城市”的克隆體,也不是現代城市環境污染的制造者,而應成為循環經濟的示范區。因此,堅持發展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的循環經濟是產業集群實現可持續發展必要手段。

1、可以避免企業末端處理的弊端。解決產業集群的污染問題一般是實行末端處理,即關停并整頓企業、統一排污處理、征收排污費等。但是末端處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如政府的監督成本和治理投資費用過高,資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污染,企業環境保護行為不持久等等。循環經濟它使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轉變,使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和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使原料和能源能夠循環利用,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從而大大減少需要末端治理的污染物總量,減小治理設施的建設規模,減少由于末端治理產生二次污染的機會,進而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2、在企業層面上推行循環經濟,盡管也可以減少污染排放,但是由于企業生產規模較小,被丟棄的資源數量不多,很難產生在企業內部徹底推行循環經濟的動機。產業集群內企業間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協作的合作與競爭關系是產業集群建立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產業集群的優勢所在。通過產業集群的專業化分工,可以促使物質和能源的重復和多級使用,通過建立互利共生的產業網絡,可以盡可能地使產業集群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有利于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的解決,產業集群也在與循環經濟的結合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3、企業分散布局地區的生態問題比產業集聚地區更加嚴重,并且循環經濟也只有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實現。因為循環經濟的根本思想是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企業分散布局難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很難推行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項目的關聯配套互補,可以把產業鏈上的企業連接起來形成類似于自然界的“生物鏈”,通過副產品、能源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的生態網絡關系,對于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后再進行排放,從而形成具有循環特點的產品鏈和廢物鏈的產業集群,使集群區內物質、資源達到共生與平衡,把對外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實現園區資源的最優配置。這樣,循環經濟的推行就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并且還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費用,企業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4、企業之間建立起生態鏈系統,充分利用集群內其他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通過貿易的方式把上個企業的廢棄物整合成為下個企業的原材料,然后又把它的廢棄物整合成下一個企業的原材料,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利用,形成集群循環經濟發展的工業衍生和代謝生態鏈,從而可以促使企業對產業集群產生依賴感和認同感,加強產業集群的穩固性,促使培育出集群協作與合作乃至集體生存的文化,從而也使產業集群產生更大的競爭優勢與吸引力。

四、建設循環經濟型的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

能獲得外部經濟效應,節約企業成本

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化(recycle)的“3R”原則,可以減少輸入端的物質能源的輸入,并且通過資源化處理,使垃圾、廢物又一次成為可以利用的資源,實現了物質能源的多級、層次利用,提高了物質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物質能源的需要。同時在產業集群層次實行循環經濟對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污染實行集中治理,減少了企業的成本負擔。從傳統產業的以產品為媒介追求利潤最大化,轉向生態產業的以對社會服務的功能為經營目標,使產品整體效益最大。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同時,實現了外部經濟。同樣,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企業的成本,通過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增強了議價能力、節約運輸成本、加大信息共享、共擔產業風險,以集群彌補個體企業的不足,降低了集群內企業的各種運行成本,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自身競爭力、增加收益的同時,也提高了集群內其他企業的競爭力、增加了它們的收益,實現了外部經濟。

加大了企業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產業集群在特定地域內將多數企業集中,不僅可以使企業克服分散經營的劣勢,分享集群的集聚優勢,而且,在集群內部可以通過貿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原料,建立工業衍生和代謝生態鏈關系,這就不僅增加了物質資源的利用環節,也延長了物質資源在系統內的流動鏈條。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然減少了廢棄物一污染物的排放。這樣,不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費用,而且企業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提高產品差異化程度,塑造集群品牌新形象

集群品牌具有地域性、產業性兩個特性,是一個集群區別于其他集群或企業的標志,代表了集群內企業的一種潛在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是集群內企業長期規范經營,通過良好的質量、周到的服務等積累起來的良好聲譽,導致消費者對集群內所有生產同類產品、廠商的信任和忠誠。集群品牌會產生品牌效應,使人們將產品和區域聯系起來,如西湖龍井、嵊州領帶、永康五金、寧波服裝等。區域集群品牌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具有更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

提高集群創新能力

集群內專業化分工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各種技能、知識、信息的溝通交流,形成累積效應。同時,生產企業、供應商、用戶在地緣上的聚集,創新費用和壓力就可以分散到集群的各個組織中去承擔,縮短了新的創新反饋回路。循環經濟中的技術創新集中在關鍵的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生態無害化技術、循環物質性能穩定技術以及閉路循環技術等方面。利用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通過對循環經濟系統進行物流和能流分析,運用生命周期理論進行評估,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借助現代高新技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在生產源頭上控制污染的產生;另一方面,可以使企業或潛在的創業者及時了解到相關的技術創新和市場信息。可以說,產業集群本身就是循環經濟良好的技術支撐體系。

自組織能力的加強

自組織理論來源于人類對復雜性適應系統的認識,復雜性適應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自組織性,即它具有明顯的自我形成、自我發展、自我進化的特征,體現出很強的目的性。產業集群生態系統中有完善的專業化分工,系統,中多樣化、趨異化的企業、機構等實體間形成了協作共生的關系。系統實體間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使產業集群生態系統形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整體。集群生態系統內一個企業的變化必然受到集群中其他企業、機構和環境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并通過自身的進化作用于其他實體的選擇,引起其他企業和機構發生適應性變化,最終整個集群作為一個整體自發產生對于環境的動態調整,實質上集群生態系統具備了自組織能力的適應性和動態調整性。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這種自組織能力——內生發展力。

五、促進循環經濟與產業集群結合的途徑

循環經濟的建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企業、科學界和社會公眾等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參與,需要資金、技術以及法規、制度等軟硬環境的強力支持。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人手。

1.進行循環經濟改造。包括三個層次,即企業層次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的循環經濟和社會的循環經濟。在產業集群層面,要對不同的產業集群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產業集群進行循環改造,吸引更多的同類企業與相關企業進駐,并補償性地遷移出一些非相關企業,較快地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對新興的產業集群,要利用不同產業或企業間的物質和能量的關聯和互動關系發展工業生態園,通過園區內集中式的供熱、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促進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使之建立起工業生態鏈,對于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進行集中、無公害化處理后再進行排放,從而形成具有循環特點的生態工業園。在社會層面,要把產業集群內的循環經濟與集群外的循環經濟統一起來,建立社會再生資源回收和再生產的循環經濟體系,實現產品生產消費過程中和生產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建立社會生態網絡,提高社會再生資源利用率,從而實現社會、環境與經濟的統一、協調發展。

2.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大力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尤其是進行資源重復利用技術、廢物回收和再循環技術、清潔生產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生態無害化技術、閉路循環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預防污染的工藝技術等循環技術創新。

3.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首先,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形成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其次,要妥善解決涉及產業集群內各利益實體的權利與責任問題、利益分配問題、效率與公平問題,明確產業集群區內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的產權關系,建立和完善區內交易的“流通”機制,建立污染者付費制度,為循環經濟的建立提供制度支持。最后,要完善產業集群循環經濟立法,如產業集群內企業能源利用的管理規范、循環企業的標準、專門針對電子產業集群和化工產業集群廢棄物的處理和循環利用的法規等,建立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制度,制定廢棄物回收的政策,規定各企業垃圾必須要分類,容器和包裝一定要循環使用,針對不同產業集群的特點進行專門立法。

4.加大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政府在產業集群的環境問題上不應該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應是一個切實的“參與者”,要同企業站在一起,設法解決他們的資金、技術問題。政府應該站在一個主導的調控位置,加大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在政策上向循環經濟園區項目傾斜;加大政府對產業集群推行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污染型企業,政府要制定必要的強制性法規,促進其建立必要的生態工業鏈條,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并采取強制措施禁止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進入。最后,政府應通過輿論、宣傳教育等提高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使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經濟主體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