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促進貿易與環境和諧

時間:2022-04-15 04:18:00

導語:循環經濟促進貿易與環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促進貿易與環境和諧

環境保護和自由貿易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國際貿易的發展優化了全球的資源配置,增加了社會財富,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活質量,但也給環境和生態帶來了負面影響。循環經濟理念的提出,無疑為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以保護環境促進貿易的發展、以貿易的發展推動環境保護,這樣才能實現貿易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一、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和諧的意義

(一)發展循環經濟,為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和諧提供思路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思路。循環經濟理論是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其內涵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追求的是經濟發展中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知識文化等基礎資源整體的良性循環,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二)我國的資源環境狀況決定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將使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更為合理,更能體現人與資源的和諧關系,有助于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并促進資源保護。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水平的$%&。同時,我國還是一個能源缺乏的國家,雖然已經探明的煤炭儲量占世界儲量的$$’,原油占()&’,天然氣占$)(’,但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近幾年的煤荒、電荒、油荒已經讓全中國人民都感覺到了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將成為我國國際貿易及總體經濟規模發展的制約“瓶頸”。由于我國國際貿易快速發展,已經造成外貿增長的資源成本迅速上升。在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年貿易與發展報告》中指出,中國生產活動中的石油消耗密度比經和組織平均高出一倍,資源性、能源性產品進口激增,多種戰略資源,如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對外依存度高達"’以上,鎳和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更是高達’以上。進口產品的結構呈現出資源性產品品種數量不斷增大,戰略物資、關鍵產品和重要技術的進口比重還將不斷上升。戰略資源產品的進口依存度過高將對中國經濟構成難以預測的沖擊和威脅。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和現實意義。

(三)世界環保浪潮要求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將有利于制定一套完整的貿易政策和環境保護的法規,對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做出貢獻。隨著國際環保運動的深入開展,不僅各個國家紛紛出臺了各自的環境法規和標準,還出現了大量的國際環保條約,各種環保法規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貿易領域。據統計,國際多邊環境條約和協定中含有貿易條款的多達個,涉及貿易問題的國際環保法規主要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國際熱帶木材協定》、《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控制危險廢棄物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等。(""年(月歐盟公布兩項新的環保指令《關于報廢電氣電子設備指令》和《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根據這兩個指令,在歐盟市場上流通的電子電器設備的生產商必須承擔回收廢舊產品并支付相關費用的責任,涉及大型家用電器、小型家用電器、,-和通信設備、消費產品等十大類、近("萬種產品。加入.后,對中國出口貿易造成嚴重影響的環保標準還有農藥在食品中的殘留量、陶瓷產品含鉛量、皮革010殘留量、汽油含鉛量、機電產品、玩具的安全性、汽車排放標準、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等等。據中國商務部抽樣調查,國外環保壁壘給中國出口企業帶來的成本和風險損失逐年遞增。這些環保標準的實施,一方面體現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自身利益和環境的高度重視,但另一方面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構成了嚴峻的貿易環境。

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所面臨的困難

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對我國的資源和能源提出更多的需求,在資源環境、食物安全、人類健康、地區差距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戰。

(一)對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的認識不夠

“十一五”規劃強調準確把握對循環經濟的認識。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國際貿易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顯然,循環經濟不僅僅是指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同時還要重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循環經濟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環保意義上的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僅僅是實現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一個國家的經濟僅僅實現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是不夠的,被人們所認可的循環經濟理論不僅僅關系到自然資源,還關系到人力資源和知識文化資源,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實現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知識文化三個基礎資源的優化利用和良性發展。

(二)國際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存在沖突

在發展循環經濟理念下,國際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沖突體現在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傳統的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沖突。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國際貿易使得發展中國家通過出口自然資源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獲取自身發展必須的技術和資金,而發達國家則利用自身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的優勢向發展中國家索取自然資源,并將本國所淘汰的污染嚴重或資源高消耗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加重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和環境的惡化。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上水平上的差異,因而在“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發達國家要求優先考慮環境保護,實行清潔生產,消除污染;而發展中國家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貧困,連溫飽問題都很難解決,消除貧困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發展經濟和國際貿易。經濟和貿易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造成巨大壓力,國際貿易的發展會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壓力,刺激對土地、礦產、森林、水等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環境壓力。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于實現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工業企業裝置差,能源和其他資源消耗大,防治污染的設施又嚴重不足,加之人口眾多,人們為了擺脫貧困,多年來亂砍濫伐,森林大面積被破壞,非農業建設占用大量耕地,以及其他的毀牧、毀漁和超載放牧,另外,新建大量技術裝備水平低、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因此造成水土保持狀況惡化,許多地方土地沙化,土壤肥力驟減,森林和草木植被嚴重損害。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于發達國家,人力資源和文化知識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我國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日益嚴峻。

(三)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信息傳遞渠道不暢

我國企業對國際上的環保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等信息的了解嚴重滯后。有關協議中對環境條款規定:締約國有權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人類、動植物和環境,其含義很寬,因此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電信聯盟()這三個全球最大的標準化組織已經制定了數百個環境標準,如處理空氣、水、土壤等的特定標準,并在數千個產品標準中給出了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和建議,如工業加工、循環使用和廢物處置等。但是有多少進出口企業對這些環境保護標準和信息、建議能夠了解得很清楚呢?隨著國際公約的頻繁出臺、全球環境問題的惡化以及消費者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發達國家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或修訂環境與國際貿易法律和法規。進口國每一種環境與貿易法規的實施,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都可能會改變市場上的商品構成和消費者行為,從而對國外進口商品形成貿易壁壘。如果我國企業不能及時了解這些環境標準變化的相關信息,勢必嚴重影響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外貿結構調整,實現貿易與環境保護“雙贏”

面對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為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面對循環經濟的環保標準,外貿企業必須依靠技術進步,強化對國際貿易進出口產品的管理,將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提高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樹立貿易與環境協同發展的競爭意識,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國際市場的挑戰,化阻力為動力,努力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調整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推進環保產業與國際貿易共同發展,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與新材料以及環境技術等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為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笆晃濉币巹澝鞔_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制約的時候,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也應為建設和諧社會做貢獻。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增長都是以數量增長為主,走的是一條規模擴張的“粗增長”之路。如同中國經濟“粗增長”之路越走越窄一樣,外經貿以數量擴張為主的增長方式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市場和資源等諸多剛性因素的制約,長此以往,難以為繼。以跨入世界貿易強國為目標,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國際貿易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是當前和今后較長一個時期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通過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保護好生態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實現對外貿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