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重大結構性變革

時間:2022-07-13 09:11:42

導語:中國經濟重大結構性變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重大結構性變革

摘要: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國的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迅速壯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經濟增長依靠消費、投資、出口的協調拉動和依靠第二產業、三次產業共同帶動的局面初步形成,“這是我們多年想實現而沒有實現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如何深刻認識理解中國經濟實現的重大結構性變革,筆者將就這一問題闡述自己的研究。

關鍵詞:中國經濟;重大結構性變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五年來中國經濟實現的重大結構性變革

五年來,中國經濟依據資本論的原理指導,從生產力方面,不斷淘汰落后產能,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生產關系方面,協調推進生產和分配、生產和消費間的關系,實現了重大結構性變革:1.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實現重大變革2001年后,入世紅利帶動中國經濟開啟了長達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盡管2008年遭遇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沖擊,但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帶動下,中國經濟依靠投資拉動,一度挺過了當時內外交困的局面,經濟增長速度未有大幅度下滑,基本穩定了就業民生,物價和國際收支也基本平穩,但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弊端逐漸顯現,如出口低迷、產能過剩等問題。新時代,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金融市場跌宕起伏,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的形勢,中國要想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依靠國內消費驅動經濟發展,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這樣的背景下,五年來,中國經濟在增長動力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變革,有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五年間,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年平均貢獻率分別為56.2%和43.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年平均貢獻率幾乎為0。也就是說,過去五年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外需的貢獻基本為0。其中,消費已經超過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特別是五年來我國在改革、轉型、創新方面的成就顯著,“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等層出不窮,量子通信和衛星、深海探測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年均增長11.7%,分享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迅速成長。整個經濟發展生態良好,健康穩定。2.產業結構實現重大變革過去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煤鋼鐵、煤炭、石油等資源,以至于過去我們突出的產業結構是依賴一些產能過剩的像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低能耗、低成本運作起來的可持續的產業占比不高,第三產業服務業還有很大差距。2015年中央做出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重大戰略安排,在“三去一降一補”的大力作用下,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有數據顯示,盡管我國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但是第三產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在不斷上升,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其中,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1.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誰58.8%。而2013年~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6%、42.6%和52.8%??梢钥吹剑谌a業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一般,可以說,我國經濟實現了由工業主導型轉向服務業主導型的重大轉變。未來,農業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中以及中央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帶動下,必將呈現欣欣向榮局面,而工業在轉型發展、創新驅動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縱深融合發展中,傳統產業深刻重塑,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局面也將不斷涌現,而我們更加重視咨詢、研發、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帶動作用及其對企業發展效率的提高作用,來進一步引導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持續健康發展,三大產業結構將更加優化,形成螺旋式的上升通道,帶動中國經濟實現現代化。但在改革過程中要防止經濟“脫實向虛”,要始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放在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實體經濟上,這是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命題。3.投資結構發生重要轉變繼報告提出,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優化投資結構,鼓勵民間投資,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強基礎、增后勁、惠民生領域?;谕顿Y結構的重大戰略安排,可以說,近五年盡管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式已經不再依靠投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不斷下降,但是我國經濟的投資結構卻在不斷優化,對社會民生、裝備制造和高技術制造等領域的投資增長較快,而對污染能耗較高的制造業的投資卻在不斷下降,投資從生產關系的供給側出發,對供給結構的優化作用日益明顯,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是7.2%,較2013年回落12.4個百分點,但是對生態環保的投資卻高達19%,對高技術制造業的投資達17%,這充分顯示了投資的引導作用,在“強基礎、增后勁、惠民生領域”日益發揮著重要的關鍵作用。4.城鄉結構不斷協調優化城鄉結構協調發展,一方面我國的城鎮化率穩步提高,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鎮化已經達到58.5%,逐步接近國際上傳統農耕歷史國家的城鎮化率峰值,該峰值一般是65%,同日本、德國、法國等情況類似,我國人多地少,地勢崎嶇不平,城鎮化率達到如此高度接下來就易出現“逆城鎮化”情況,鄉村地形地貌、鄉村風土人情,鄉村特色餐飲等會成為稀缺資源,黨中央作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發掘鄉村資源,為我國經濟提高更強大發展動力的重大戰略調整,有力地彌補了城鎮化的不足,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戰略的穩定實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有數據顯示,當前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減少,2016年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是2.72倍,2017年差距縮小0.01倍,特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別是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業、農民、農村的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基層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這些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下將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城鄉結構會進一步重塑升級。

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等各項工作

筆者認為,中國經濟能夠取得重大結構性變革,最關鍵的一招是黨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工作方略,盡管成就很大,但是經濟改革、經濟轉型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需要打持久戰,而且穩定經濟增長、保障就業民生的任務也很艱巨,需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等各項工作,這是因為,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側方面推動了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產業體制、金融體制等各項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從需求側,新的有效供給拉動了新的有效需求,供給需求呈螺旋上升趨勢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巨大,因此,需要堅持這一改革主線,從而推動三大公關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等工作。未來,供給測結構性改革從要素、主體到制度各個方面全方位發力,通過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激活要素積極性,提高市場活力;不斷挖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人才資源;通過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和非稅負擔等措施進一步發揮市場主體企業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放管服改革等不斷促進政府管理體制、制度的完善,制定支撐民營企業的發展、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各項制度措施,不斷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作用,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等各項工作。

三、結語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認為,近五年來,中國經濟不僅實現了總量上的穩定增長,并實現了結構上的重大變革和不斷優化,這是黨中央提出的穩中求進工作總方針、總戰略的有力證明。五年來我們做到了統籌兼顧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經濟基本面向好態勢基本形成。正如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的:“我們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2018-3.

[2]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10-28.

作者:溫靜靜 單位:中共大同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