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11:36:00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的形勢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新的觀念。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五個轉變:在價值取向上,從狹隘視野到重新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在工作重點上,從重視理論建樹到面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轉變;在目的上,從“知之”到大學生“篤行”的轉變;在體制和機制上,從簡單工作到建立健全互動開放工作系統的轉變;在成效上,從短期效應到注重實效性和可持續性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理論的探討和工作推進的互動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轉變
Abstract:Newconceptsshouldbesetup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collegestudentsinpresentsituation.Fromthecombination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pointofview,therearefivetransformations:whicharethetransformationsofvaluesfromthenarrowfieldofvisiontore-examin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collegestudents;ofthekeyworkfromthetheoreticalachievementstotheactuallifeofcollegestudents;ofthepurposefrom“know”to“do”;oftheinstitutionsandmechanismsfromsimpleworktoestablishingandimprovingtheinteractiveopensystem;oftheresultsfromtheshorttermeffecttoeffectivenessandsustainability.Inthisprocess,aninteractionoftheoreticalstudywithpracticalwork.shouldbestrengthened.
Keywords:colleg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ransformation
從社會歷史發展的縱向和國際與社會經濟的現實性和聯系的廣泛性、關聯性出發,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實現從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觀念,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和挑戰的適應和回答。為此,要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重新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新觀念,找到新思路,努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價值取向上,從狹隘視野到重新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
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是從無知到有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個體本位走向集體本位,從關注自身到國家以至國際的演進過程。在這個身心共同發展,知識和能力共同進步,思想和政治意識逐漸成熟,學識和思想道德共同養成的階段,對于大學生而言,確立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大的意義。
“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地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主體的自為存在,正如他在現實中既作為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保?]從整體角度看,大學生在大學時期所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他們所具有的理想、信念、意志,對于他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具有深遠影響。從個體角度看,個人的價值,無論是物質意義還是精神意義上,都在于自我的把握,在于不斷的發展、發現。所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參與熱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個中國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能否真正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是事關中國教育全局和中國教育改革全局的大事。因此,根本上看,尊重大學生的價值,尊重他們的個性人格修養,高揚自主、自立和自強精神,尊重他們的選擇權,尤其是依據社會要求、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興趣、愛好,對于德育的內容、方式、途徑、手段等的自由選擇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價值取向。
思想道德素質包含了政治方向、思想觀念、道德水準、文明狀況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包含了多個層次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對于高校而言,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等各方面工作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而思想政治素質是其中的核心內容,是靈魂。思想素質總是集中地反映一個人在思想道德素質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狀況,滲透在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凹訌姾透倪M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2]
二、在工作重點上,從重視理論建樹到面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轉變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等看似無形的東西,實際上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不是抽象的,而是社會的、具體的、歷史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要改造和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強實踐。
同志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接合。”[4]在建國初期,多次強調知識與勞動相結合。集中起來,社會實踐的教育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導向功能——解決的是為了誰的問題,這是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的問題;激勵功能——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在社會和現實的校園生活中,大學生面對一個不同于書本知識的新的條件和環境,當他們已有的知識和觀念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實踐的“驗金石”而被檢驗的時候,會有兩種情況出現。如果一種理論或者是觀念被檢驗為正確的,這些知識和觀念就會得到強化,并且會不斷地得到關注,建立在這種理論之上的信念也會得到不斷地增強,與此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也會不斷地深化;反之,大學生就會產生思想沖突和斗爭,對某種理論提出質疑,逐漸產生動搖,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定位。這個過程的進行和完成,從整體看,是復雜、多向和曲折的,會有反復出現。但是,從根本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的確立,是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及積極的社會輿論的引導,能幫助大學生對信息進行鑒別、比較、選擇,從而進一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
馬丁•布貝爾認為,“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足以對學生的整個人起著真實的影響。”“當他無意影響他們時,他的蓬勃的生氣向他們傾注著,極其有力而徹底地影響著他們。”[5]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應該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識與工作滲透到學生生活中,把抽象的道德規范的理念,變成現實中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實踐的信條和規則,把工作著力點放在解決他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方面。就是說,應該積極引導,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他們現實生活世界,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調動和激勵個人的道德修養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喚醒他們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形成團結向上、共同前進的德育氣氛,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
三、在目的上,從“知之”到大學生“篤行”的轉變
傳統德育方式側重的是單純的“灌輸”,采用的是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主和中心的集中式教育方式。在傳統思想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如同被針釘住的蝴蝶一樣被釘在各自的座位上,釘在課桌旁,張開著他們所得到的乏味的、沒有意義的知識的翅膀,然而這種翅膀已失去了作用?!保?]雖然灌輸的方式在教育中不能被完全地替代,但是,如果過度地灌輸,會造成學生實踐體驗和獨立思考的缺乏。尤其是今天,信息革命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代青年思想活躍,創新意識強烈,勇于實踐,有較強的思想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和規律,在啟發和引導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發揮主體性作用。
“任何一種力求滿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要(即只屬于人和構成人性特征的那些需要)的實踐活動,就已經是藝術了。就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學當然就成了最高級的一種藝術,因為它力求滿足人類最偉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保?]一方面,要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工作。另一方面,更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所有這些工作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大學生知道一些現成的結論,而是知道這些結論的背景、原因和應用;不僅僅是讓其知其然,而是讓其明白之所以然;不是簡單地讓大學生知道事實是什么,而是給他們一個進行是非曲直評判的標準,讓他們進行判斷。
馬克思曾經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3]54正如素質教育的核心不是讓學生簡單地知道結論一樣,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啟發,讓大學生有自己的眼光和思維。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大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當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和受教育的主體性是德育中一對基本的矛盾,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它們統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兩者統一的程度體現著德育的實效性,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藝術。
四、在體制和機制上,從簡單工作到建立健全互動開放工作系統的轉變
協同學理論認為,形成系統之間、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調關系,有助于形成子系統之間時間、空間、結構、功能上有序。“一方面通過競爭一方面通過合作,間接地決定自己的命運?!保?]
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其他工作的關系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滲透性”工作,是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的,也是與校園文明、文化、教育、治安等各方面的工作相聯系的,是與其他工作共同推進、展開的。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自身的定位看,是一種與學校的整體建設相關、與其他工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是系統性的工作,也是一個社會性的系統工程?!耙e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保?]
“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一種職能[9]。因此,管理是通過組織與協調人力、物力、財力、信息資源等方面要素,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機制看,應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互動性的理解,不僅把大學生當做工作的對象,而且,從他們的實踐中,積極總結和提煉新鮮的經驗,傾聽他們的呼聲。其中,關鍵的是,應健全工作機制,保證領導的決策、學生的參與、工作的展開、信息的反饋、大學生溝通的暢通。要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各班級和年級在工作的計劃、安排和部署中,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系統的工作,并且,在體制上積極地進行探索,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渠道的暢通,圍繞社會熱點展開工作,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變化,關注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積極探索理論上的難點,解決思想上的疑點,擴大實踐上的亮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五、在工作成效上,從短期效應到注重實效性和可持續性的轉變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保?]9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在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在于大學生對于學校的認同和積極參與學校建設的實踐,在于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道德觀念和更加高尚的、適合于現代化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評價,不應該是即時性的、靜止的,而應是發展和運動的,采取運動性的思維方式,立足于長遠,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機制完善和良性、健康運行的目的出發,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協調性、穩定性、持續性。
從實踐來看,有的學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有借鑒性的經驗,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亮點”,但是,很多地方的“點”沒有能夠一直亮下去,隨著時間的流逝,工作沒有新的起色,在原地徘徊。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在于工作缺乏創新,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在各種思想紛繁復雜、相互撞擊和各種思潮相互滌蕩的情形下,在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大學生生活、思想、觀念、意識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缺乏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因此,為了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就應該實現其可持續性,為了實現其可持續性,應該注意其實效性。為了實現這兩方面的結合,關鍵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該立足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系統化的工作格局,為全面創新提供基礎性條件。
在實施這五個轉變中,要加強理論的探討和工作推進的互動作用。一方面,用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另一方面,用新的實踐來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并且,用卓有成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大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3.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4(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
[5]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1.
[6]任代文.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9
[7]阿•德米特里耶娃.美學與倫理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3:45.
[8]哈肯.協同學:自然構成的奧秘[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8:7.
[9]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7-368.
- 上一篇:資本主義新變化原因分析論文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