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31 08:31:00
導語:茶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山市現有茶園5.2萬hm2,茶葉產量1.85萬t,茶農70多萬人。所轄三區四縣鄉鄉產茶,茶葉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高的達到80%,茶葉收入成了山區茶農的基本生活來源,也是地方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業,作為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在全市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近十年來,黃山茶業一直在滑坡,至今深沉谷底未見轉機,嚴重危及著全市的經濟發展。為此,筆者進行了專題調研,并以此文為引。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共同剖析滑坡原因,查出癥結所在,指點迷津,使黃山茶業能盡快走出長期滯銷虧損的怪圈,再現昔日輝煌。
1茶業滑坡的原因
1.1產銷觀念落后,改革行動滯緩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黃山茶葉產銷沒有及時地轉移到以市場為導向,以銷售促生產,以質量求生存的軌道上來,仍然用老辦法、老工藝、老產品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結果在茶類結構,名茶創新,新產品開發等方面一下子拉開了與其它縣市的差距。例如,皖西茶區早在1983年就發現了流通的問題,大膽地在茶業稅收上先行改革,1984(75)文件下達后,皖西人又敏感地意識到外銷市場紅火局面不會維持太久,國內市場競爭將會愈加激烈。于是,他們在名優茶的開發和創新上大作文章,擴大內銷茶生產,很快占領了市場并形成優勢,得到實惠。而同期的黃山市卻沒能把握時代脈搏,仍持“酒香不怕巷弄深”觀念,認為自己是傳統出口茶生產區,所產茶質好價低,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在生產上仍是大宗紅綠茶,營銷上仍以外貿為主,即使后來出現百家茶廠大戰,也只局限于內部競爭原料和瓜分現有的內銷市場,并未真正實現“質”的變革。以致于在今天外銷萎縮,扶持減少,成本上揚,入不敷出的新局面前,黃山人顯得束手無策。
1.2體制轉換脫節,宏觀調控失靈
茶葉產銷全面進入市場后,原有計劃體制下的一套行政管理辦法基本上停止運轉,而新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機制尚未形成。在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了管理上的“真空”。黃山市在轉軌前對茶業實行的是多頭管理;農業部門管生產,供銷部門管收購,外貿部門管進出口。轉軌后,這些部門之間由于自身利益而互相制約,也就無法行使應有的管理,市里也沒有一個統管全局的部門。這樣,對全市的茶葉產銷失去了宏觀調控,茶類發展沒有規劃,名優茶開發缺乏引導,使一直習慣于計劃經濟的企業突然失去了主心骨,在外銷無保障,內銷無市場的情況下,各企業病急亂投醫,紅改綠,綠改紅,盲目生產名優茶,一時間,整個亂了方寸。
1.3茶葉稅賦過重,生產資金匱乏
我國的茶稅是比照煙酒等消費品征收的,稅率過高。1994年實行新稅制,農林特產稅分茶農交7%,商業收購單位交16%;增值稅分收購單位交13%,精制加工、批發、零售單位交17%;出口退稅率由17%降至9%,與稅收前比,雖然取消了產品稅,但提高了農林特產稅,同時對初、精制、收購三個環節開征了增值稅,這里面還不含地方政府加收的其它稅上稅。現行稅率是世界產茶國中最高的,也是建國以來最高的,與印度、斯里蘭卡比要高出數十倍,與國內其它農副產品比僅農特稅一項就高1~2倍。黃山市地方財政困難,財政收入的30%左右來自茶葉稅。所以,每年都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稅收力度。結果,保護茶農利益的企業,產品價格下不來,客商望而卻步;只顧自身生存的企業,把流通環節征收的農林特產稅通過壓價轉嫁給茶農,嚴重挫傷茶農積極性。
1994年后,金融企業也走向市場,資金投放向經濟效益好的行業和企業傾斜,一些效益差的企業因此而貸不到款,即使好一點企業得到銀行支持予以貸款,也因利率過高而犯愁。1996年銀行貸款年利率計劃內9%左右,計劃外18%,茶廠資金周轉期一般要200天以上,由于茶葉生產和收購未納入開發銀行的貸款范圍,企業靠計劃外貸款,靠企業自身資金發展是非常艱難的。黃山市僅五家國營茶廠,在1986~1997年間已累積虧損1.5億元,多的達幾千萬元,僅銀行本金加罰息就壓得透不過氣來,更何況嚴重的三角債困擾,使得企業無法運作,由于缺乏資金,不少廠家都處在停產或半停產狀態,有的已轉產或倒閉。
1.4生產成本劇漲,市場開拓無力
近年來,茶葉生產成本大幅度急劇上漲,而茶葉的主體大宗茶價格提高甚微,遠低于物價上漲指數。據調查,祁門縣的尿素價格,1986年每百公斤為56.50元,1994年上漲到160元,漲幅達183%,采茶工資,1985年為每公斤0.40元,1996年上漲到0.90元,漲幅125%;同期煙煤上漲75.50%,運費上漲87.50%,而“祁紅”價格,1986年為每百公斤555.90元,1993年為756元,僅提高36%。過重的稅賦和生產成本的非常上升,已使茶園無收入可言,茶廠無效益可談,企業生產越多,虧損越大,有的茶農干脆砍掉了茶樹。
現今,市場對一個行業的發展越加顯得重要。企業可以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息反映靈敏的優點,實現生產和需求的及時調節。黃山市雖說在全省仍至全國都是一個重點茶區,但由于過去一直沒有重視國內市場的建立,黃山茶猶如深藏閨閣之秀女久久未被國人認識,就是在商貿云集的北京城,大多數百姓對黃山茶也是陌生的,筆者在京城長安街一茶莊見到“黃山毛峰”的產地標的是“杭州”;在馬連道一家黃山茶葉店目睹營業員為推銷黃山茶,苦口婆心向顧客游說;1997年北京市茶葉營業額突破9個億。然而,排行榜上卻沒有黃山茶。究其原因,是北京人不識貨?還是黃山茶質量差?都不是,是黃山人沒有開拓或開拓不力這一中國第一市場。
2今后發展思路
盡管黃山茶業的現狀令人堪憂,但也并非山究水盡無路去,只要我們痛定思痛,認真總結經驗,采取有力措施扭轉滑坡局面,黃山茶業渡過難關、走出低谷、重振雄風是完全可能的。
2.1加強政府宏觀指導,政策資金給予支持黃山茶業之所以一滑再滑,甚至到了整個行業的產銷都處于一種放任自流,無人管、無秩序的狀態。政府的宏觀指導與協調不力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后,政府應對整個行業有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建議成立專門的茶業行業管理機構,負責具體事務的運作,從根本上解決政企不分問題,該機構統籌全局,協調管理茶葉產銷,它自己不參與經營,只為企業服務,并且監督企業公平競爭,引導企業一致對外,避免自相殘殺。定期研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階段性的政策指導意見,有時也可以行使一定的行政干預權力,真正起到政府的宏觀指導與協調作用。
黃山茶業要發展,離不開政策上的優惠,資金上的支持。從有利于茶葉生產和經營考慮,建議市政府降低茶葉稅率以刺激生產,對茶葉生產資金貸款應大力支持,優惠貸款利率,實行低息貸款,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和低谷,對重點項目,特別是種苗,新技術推廣,新產品開發等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同時,在茶葉收購上制定保護價,確保茶農利益。
2.2推進茶業產業化,實施名牌戰略
黃山市現有大小茶廠近百家,從性質上分屬國有、集體、個體;從隸屬上有供銷系統的,有農業部門的,也有鄉鎮企業辦的,改革前它們之間存著多頭領導、多層管理,各自為陣,互不往來狀況。這一模式必須淘汰,按照農業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的要求,加快傳統農業轉變,推進茶業產業化,實施名牌戰略,盡快走行業化管理和產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以經濟為紐帶,集團公司為龍頭,基地為基礎,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經濟聯合體,建立跨行業、跨縣市,多層次、多成份的企業集團,對茶葉生產進行新的布局,經營結構和經營規模進行優化組合,實行集約化經營。做到生產專業化、產品多樣化、經營多元化、管理現代化、服務社會化,形成產供銷、內外貿相結合的新格局。
現今商品已進入品牌競爭時代。名牌以其特有的高附加值和強競爭力越來越被企業家們所認可,名牌優勢也成了企業最大的財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茶葉大多沒有品牌,使不同廠家生產的不同質量,不同工藝的同名茶葉混雜其間,參與市場競爭,一些茶農自產自銷,既無級別,又無標準的茶葉往往隨行就市,還有假冒、偽劣及質價不符的茶葉也時有發現,這些都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黃山市擁有傳統名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寧松蘿”和新研制名茶“黃山翠蘭”、“黃山松針”、“黃山綠牡丹”等,可以通過狠抓質量提高,擴大規模經營,搞好宣傳促銷等措施來樹立這些名牌,并通過商標從法律上加以保護,從而達到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加經濟效益之目的。
2.3改變營銷觀念,拓展內銷市場
黃山市目前急于解決的問題是摒棄舊的營銷觀念,樹立“貿易的全球化,國內市場的競爭就是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之新觀念。內銷市場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市場容量大,經濟效益高。全國12億人口,2萬億元的全國城鄉存款余額,如按全球人均消費量每年500g計,我國一年的消費量就可達到60萬t,相當于1997年全國茶葉產量,這是個非??捎^的數字。而且內銷茶價靈活,只要消費者接受就行,其效益明顯高于外銷。
在促銷手段上,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做,首先,建立完善的銷售網絡,特別是在大中城市設立窗口,以點帶面,通過直銷、經銷、代銷、超市、連鎖經營等多種形式參與流通,擴大銷售。其次,多媒體,多渠道宣傳,加深消費者對黃山茶的了解。比如,可以在新茶上市時舉辦各種各樣的品嘗會、斗茶會、也可借助“黃山國際旅游節”、“茶文化節”等大規?;顒舆M行宣傳,提高黃山茶的知名度,再者,建好茶葉批發市場,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茶商茶販上門,搞活流通,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政府還可以將茶市變化作為指導茶葉產銷的重要參照,減少市場波動對企業,茶農利益侵害。
2.4開發多元化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民眾收入的提高,一種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飲食的消費觀念正在形成。特別是現代的年輕人,他們是飲料消費的生力軍。據調查,我國12億人口當中飲茶人數只有20%,其中大多數是中老年人,且購買力不強,絕大多數年輕人追求新奇、刺激、方便的現代飲料(如咖啡、可可、礦泉水),因此要求企業根據市場消費需求變化,不斷地更新和開發新產品(如果味茶、茶水飲料),以滿足年輕人的需要;對傳統的嗜茶者,開發既保留傳統茶葉風味,又具有天然、保健作用的有機茶,保健茶新產品,更符合崇尚回歸自然,注重健康的消費心理;有條件的企業還應更多地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如速溶茶、茶晶),朝深加工、精加工發展,這樣,通過各種方式適合不同層次的消費,讓更多的人喝上黃山茶。
近幾年,黃山市為復蘇茶葉經濟,在開發名優新特茶上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成效還不令人滿意。江西“寧紅”茶開發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黃山茶業要振興、要發展,只有很好地、主動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發展,開發高新技術的產品,并配合強有力的宣傳,樹起品牌和企業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市場上大有作為。
- 上一篇:煤炭產業反壟斷研究論文
- 下一篇:供電副所長先進個人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