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29 01:13:00
導語: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塔城地區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作為新階段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作為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大力培育地區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支柱產業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專業化加工、市場化經營,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4年,全區一產產值完成31.2億元,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1.6%,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4309元。
一、塔城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總體情況
(一)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塔城地區把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工作,強化各種扶持措施,按照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的原則,以基地為依托,積極推動龍頭企業發展,為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穩步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地區先后引進了烏蘇麥科特棉紡、沙灣秦嶺棉紡、屯河烏沙番茄、裕民悅羊肉品加工、中糧北海油脂、金牛沙灣蓋瑞乳業、金牛額敏生物等一批龍頭企業;通過企業改制和扶優扶強,組建了沙灣棉花產業公司、沙灣天寶綠色食品公司、塔原紅花有限公司、烏蘇啤酒等一批產業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有力地推動了我區農業產業化進程。金牛沙灣蓋瑞乳業120噸乳品項目、山東高密化纖有限公司3萬噸棉漿粕項目、新疆天鷹有限公司6萬噸棉蛋白項目等一批新的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正在抓緊建設;天海、瑞隆、盤龍、天寶等糧油加工企業不斷強化農產品加工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推出了“福臨門”油脂品牌,進一步做大“沁康”面粉品牌,年內油脂加工行業企業日處理原料能力可達2000噸,生產成品油、面粉10萬噸以上。額敏萬通活畜交易市場已成為塔城盆地四縣(市)牲畜主要集散地,日交易牛120頭、羊2000只,并輻射到周邊地市,占有了克拉瑪依市牛羊肉80%的市場份額。到目前,全區規模以上龍頭企業54家,固定資產總值16.44億元,年銷售收入19.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的2個,1000萬元以上的15個),輻射帶動農戶9.68萬戶,占全區總農戶總數的75.1%,帶動基地面積264萬畝,占全區播種面積的57.2%;農牧民人均收入中來源于產業化經營的收入達1525元,占農牧民人均收入的38%。
(二)地區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步伐加快,產業規?;洜I效應日見顯現
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已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優勢農產品基地,棉花、番茄、糧食、奶牛等基地建設都初具規模,為吸引龍頭企業發揮了積極作用。2005年全區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461.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48.1萬畝,增加15.06萬畝(小麥95.69萬畝,增加7.02萬畝,玉米41.71萬畝,增加3.34萬畝);棉花面積121.37萬畝,增加19萬畝;油料作物46.35萬畝;飼草料基地43.55萬畝;區域特色產品基地面積102.43萬畝。
畜牧業優勢凸現,長足發展。今年上半年全區牲畜飼養量達724.73萬頭(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7.13萬頭(只),增長3.89%,其中牛62.3萬頭,增加4.2萬頭;羊590.5萬只,增加15.67萬只。全區已培育養殖專業鄉34個,專業村161個,養殖大戶2773戶,15個千頭牛養殖小區共完成投資6673萬元,建成棚圈10.6萬平方米,進入小區的養殖戶700余戶,存欄牛7480頭。為全面提高畜牧產業水平和綜合效益,地區不斷加大品種改良工作力度,大力推廣牛胚胎移植技術。2004年全區牛胚胎移植投入資金671萬元,完成牛胚胎移植1303頭。今年地區下達牛胚胎移植任務2005頭,安排補助資金200萬元,目前已組織受體牛6455頭,移植395頭。
(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日趨活躍
積極扶持和引導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協會和經紀人等產業化中介組織發展,涌現出了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服務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農村經紀人隊伍也日趨壯大,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組織形式實體化。在開展經濟活動中,以實體形式出面,組織形式的不斷發展、完善,經營規模逐步壯大。二是在經營范圍上趨向多元化。由單一生產環節上的聯合經營向全程經營轉化,由以種植業為主向各業綜合經營方向發展,由主要在流通領域內從事經營活動向生產、消費等領域延伸。三是經營模式逐步向規范化方向發展。多數組織都制定有規范的章程制度和管理體制,內部分工明確,組織運行正常有序。2004年底,全區建立各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協會)190個,會員2.7萬戶,占農戶總數的20.6%,農民經紀人1400多名,其中年經銷額在10萬元以上的農民經紀人350名,帶動、服務面積101萬畝。
(四)農業產業化領導體系、服務體系、激勵機制建設不斷加強,成效明顯
為切實加強對地區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加快地區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地、縣兩級都成立了推進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下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2003年,地區制定出臺了《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意見》,明確了地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總體思路,確定了奮斗目標和保障措施。地區在每年年初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對農業產業化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對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工作中做出成績的縣(市)和部門予以通報表彰,對發展支柱產業優秀鄉鎮、地區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表彰獎勵,極大地激發了各級各界參與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近年來,地區始終注重發揮農業科技推廣網絡作用,不斷加強農業產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業產業化鏈條上的主要生產單位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全程化服務。一是大力組織和實施“種子工程”,培育優良農作物品種、苗木、畜禽品種,促進種養良種化、優質化。2005年,全區共引進農作物新品種(系)186個,落實良種生產面積10.06萬畝,種植業良種覆蓋率92%,其中玉米、棉花、油菜、甜菜良種率達到100%。二是不斷強化農業技術服務,提高產業化基地發展水平。地區各縣(市)普遍開展科技入戶工程,把農業科技人員任務落實到具體地塊,確定增產目標,實行不達標不脫鉤責任制。全區落實各類作物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148.5萬畝。落實高新節水面積13萬畝;推廣地膜覆蓋增產技術166.9萬畝;推廣測土施肥面積33.64萬畝,專用肥推廣落實面積1.1萬畝。目前,全區實施自治區級重大農業科技項目33項,“100萬畝優良品種推廣高產高效示范”、“優質小麥554高產技術工程建設”、“農業植保體系建設”等一批對我區農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課題項目正在抓緊實施。三是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地區通過開展“科技之冬”活動和“三下鄉”服務,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廣大農牧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工作,廣泛宣傳農業生產、養殖技術,傳授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的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塔城地區農業產業化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探索,已形成了良好的基礎,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思路和構想
為進一步做好農業產業化工作,地區已初步制定了農業產業化“十一五”發展專項規劃,提出了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確定了未來農業發展的重點產業布局及優勢主導產業體系,出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具體措施。
(一)指導思想及奮斗目標
“十一五”期間,塔城地區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和增加農牧民收入為目標,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堅持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著眼于現代企業集團參與現代農業的走向和程度,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盡快建成一批具有特色優勢、品質優勢和規模優勢的農產品基地,走城鄉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路,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a、專業化加工、商品化經營,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全面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引導并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增加收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體目標是:突出地方特色,優化區域布局,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符合市場化要求、能確保農民增收的乳、肉、絨毛、油料、棉花、糧食及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龍頭企業。到2010年,建設規模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20個,其中: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12個,超過1億元的8個;列入國家和自治區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家;按照市場規律與農民簽訂規范訂單合同的龍頭企業20個。創建省級以上名優農產品品牌4-6個。做到鄉鄉有專業協會,村村有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數占總戶數的85%以上,農牧民人均收入中來源于產業化的收入占80%以上。
(二)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方法與步驟
從本地資源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要求進行運作:
——沿天山北坡經濟帶基礎較好、發展較快的烏蘇市、沙灣縣,應在近兩年內充分依靠棉花、番茄、蔬菜等基地和牛奶等農牧產品,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建成2到3個自治區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取得經驗,帶動全局。
——經濟條件較好、發展處于中等水平的塔城市、額敏縣,重點圍繞紅花、糧食、糖料、番茄等基地和肉、毛、絨等農牧產品,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建成1到2個自治區級產業化龍頭企業。
——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縣,農業產業發展應盡量向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縣(市)靠攏,同時因地制宜地繼續加速建設山羊絨、優質牛羊肉等畜產品基地。
——我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前兩年重點是協調好現有龍頭企業發展建設和基地建設的關系,積極開拓產品市場,實施名牌戰略,提高農產品和加工成品知名度,這一時期企業可通過“訂單農業”等形式與農戶建立比較松散的利益聯結機制;條件較為成熟后,龍頭企業逐步發展農牧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并探索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利益聯合體。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區域布局
1、優質畜產品產業
乳品產業帶:建立塔額公路沿線和烏沙沿312國道的兩條奶牛養殖帶。建成塔城盆地和烏沙經濟區兩個2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年產商品奶20萬噸。在支持現有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的基礎上,重點在塔城盆地引進新的龍頭企業,在塔城、額敏、烏蘇、沙灣分別形成日處理120噸鮮奶的乳品產業。
肉品產業帶:建立環庫魯斯臺草原優質牛、羊養殖育肥圈。年出欄優質肉牛10萬頭,優質肉羊80萬只。在烏蘇、額敏、裕民形成5萬噸加工能力的肉品加工產業。
毛絨產業帶:重點在塔城、額敏、烏蘇、沙灣建立50萬只細毛羊養殖基地,年產優質細羊毛2000噸。在和布克賽爾、托里、額敏、烏蘇建成50萬只規模的優質絨山羊養殖基地,年產優質商品絨100噸。積極支持金塔毛紡做大做強,形成年產100噸絨紗、6000錠毛紗生產能力,形成毛絨產業。
2、優質農產品產業
紅花油脂產業帶:按照龍頭企業發展要求,重點在塔城盆地建立100萬畝油料種植基地,年產油料10萬噸,紅花絲4000噸。積極支持中糧集團等大企業參與整合地區紅花等油料加工資源,組建產業集團,提高產品的綜合開發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同時利用我區及周邊區域豐富的油料資源在沙灣縣和塔城盆地建設上規模的油品收購、加工包裝、批發集散基地。到2010年各類油品生產能力達到5萬噸以上,形成紅花油脂產業體系。
棉花產業帶:在烏、沙經濟區和和布克賽爾南部建立120萬畝優質棉花種植基地,皮棉總產達到13萬噸。積極發展棉花及其副產品深加工,引進大企業集團,整合烏、沙棉花資源,到2010年,棉紡生產能力達到60萬錠。同時,大力發展棉漿粨、棉蛋白生產,形成集軋花、紡織、榨油及棉漿粨、棉蛋白加工為一體的棉花產業體系。
糧食、飼料產業帶:以塔城盆地為重點建立10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年產優質專用小麥30萬噸。以沙灣縣、烏蘇市、農九師等面粉加工企業為龍頭,積極推進糧食深加工,日加工標準粉達到500噸以上,形成集專用面粉、面食為主的糧食加工產業;以塔城盆地和烏沙沿天山一帶為重點,圍繞畜牧業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150萬畝人工飼草料種植基地。按照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要,積極引進建立飼草料加工龍頭企業,形成50萬噸的加工能力,形成飼料產業。
制醬番茄產業帶:重點在烏沙建設20萬畝、塔城額敏建設15萬畝兩個高標準制醬番茄種植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年產30萬噸番茄制品的生產能力,形成制醬番茄產業。
蔬菜產業帶:在烏沙建成15萬畝、塔城額敏建成5萬畝優質蔬菜種植基地,滿足周邊大中城市和克拉瑪依、獨山子石油基地的需求。依托巴克圖口岸,以三寶公司、三誠農副產品公司等為龍頭,建設萬畝無公害蔬菜出口基地,大力發展蔬菜的加工、貯存、包裝和保鮮業,全力開拓國外市場,年出口蔬菜達到3萬噸。
3、區域特色產品產業
特禽產業帶:在額敏河流域建立150萬只塔城飛鵝、20萬只火雞養殖基地。以額敏縣庫魯斯臺草原牧業發展公司為龍頭,形成年加工100萬只特禽的能力。
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在塔城盆地建設15萬畝甜菜、20萬畝亞麻、40萬畝打瓜、枸杞10萬畝,2萬畝酸梅、1萬畝啤酒花等區域特色產品種植基地。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年加工甜菜60萬噸、亞麻6萬噸、酸梅3萬噸、打瓜籽3萬噸,形成區域特色產品產業。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具體措施
1、依靠科技進步,抓好農業產業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
繼續加強農牧業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以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為核心,以優勢區域、生產基地為重點,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保證龍頭企業收購半徑內的農產品基地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的原料保障。一是建立優質品種繁育推廣體系。到2010年,我區畜牧業良種及改良牲畜比例要由目前的60%提高到85%,其中養殖小區內要全部實現良種化。種植業良種普及率90%以上,有龍頭企業帶動的種植基地內良種普及率達100%。二是加強優質農產品的規范化生產。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強“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標識管理工作。三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在2010年前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積極指導農產品生產基地(企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檢測工作。
2、積極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促進產業化利益連接機制建設。把龍頭企業的引進、培育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著力點,創造靈活機制,營造投資環境,吸引各方面資金參與龍頭企業建設,形成多元投資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發揮協會在處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中的協調作用,爭取到2007年,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訂單全部由村級協會統一簽訂,到2010年全部由鄉級協會統一簽訂。促進“訂單農業”農業發展,引導龍頭企業建立風險基金,實行最低收購保護價,與農戶之間建立比較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
3、發展壯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進一步完善和發揮現有合作經濟組織的功能和作用,加快培育農民經紀人和運銷大戶,真正發揮農村能人和營銷人才在促進農產品產供銷銜接方面的重要作用。有關部門要抓緊完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章程的制定,做好登記管理工作,引導其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4、積極開拓市場,促進產銷銜接。在注重發揮傳統農產品市場作用的同時,要建設一批以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為依托,功能齊全、輻射力強的農產品及加工制成品的專業批發市場。實施名牌戰略,集中樹立綠色優質的品牌形象,加快形成一批名牌農產品。
5、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生產者的知識化、專業化水平
開展“再教育工程”,對農口管理干部、科技人員和農村中介組織進行現代農業知識培訓,提高理論水平和掌握應用農業實用新技術的能力;加強對養種植大戶、養殖專業戶和農村青年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力爭使農村青年普遍掌握1-2門標準化、規范化的種養殖技術。加強對企業經營者和農民的法制教育,提高自覺履約意識,保護企業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6、切實加強農業產業化的組織領導
地區成立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加強組織協調和指導,統一領導全區農業產業化工作。各縣(市)的農業產業化工作。實行領導責任制,按照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套思路、一套政策、一套措施的工作機制,由黨政領導牽頭,分工負責。各涉農部門密切配合,協同努力,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完善農業產業化考核體系,每年進行一次考核。
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試點、示范和推廣工作,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發現典型,逐步推廣。地區每年三年評選命名一批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予表彰獎勵。
三、對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領導,為產業化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綜合性工作。政府在產業化發展初期的規劃和推動作用至關重要,沒有政府的領導、組織、協調、服務,產業化必將發展緩慢且盲目性很大,特別是對新疆這樣一個遠離中心市場而自身市場容量有限的地區而言更是如此。建議自治區加強對區內外產業化發展狀況的調研工作,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加強對地州市工作的指導,加大扶持力度,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政策保障。同時,建議自治區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的示范引導工作,為產業化發展提供適合區情的發展經驗。農業產業化發展是一項新事物,各地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有些地方也出現因為各種因素造成失誤。建議自治區加強產業化發展示范引導工作,在各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重點龍頭企業和產業化基地優先扶持,總結成功經驗,加以推廣普及。同時,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典型,引導全區農村合作組織發展。
(二)出臺優惠扶持政策,為產業化發展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
目前,各地在推進產業化上都出臺了各自的相關政策,但在促進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方面還普遍缺乏強有力的政策資金保障措施,特別是畜牧產業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建議自治區不斷調整和完善促進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推動各級財政逐步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規模,金融機構放寬貸款擔保條件、增加貸款額度、改善金融服務等,繼續優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
(三)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工作,為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在自治區貫徹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意見中,提出了多項加強農業科技工作的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業的科技投入。建議自治區加強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推廣機構的指導工作,加強農科教結合和產學研結合,提高產業化基地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同時,加強對地(州、市)產業化科研基地建設支持,推動各地圍繞主導產業,加快技術推廣步伐。
(四)重視國營農牧場改制后的發展問題
農村稅費改革后,通過轉移支付,鄉鎮基本能夠做到“五個確保”,但是由于政策因素影響,國營農牧場職工與農民負擔出現差距,企業職工意見很大,并且管理費收取困難,在農業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化發展上出現問題。建議出臺相關政策,盡快解決國營農牧企業改制后遺留問題。
(五)有關塔城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的建議
近年來,塔城地區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基本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思路,培育了適應地區實情的主導產業和較為合理的產業布局,下一步將重點在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上實現突破,構建較為完善的產業化體系。目前,地區在這些方面有很多重點項目,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至關重要,希望自治區能夠予以支持。畜牧產業是塔城地區大農業發展最具優勢、最有潛力的產業,也是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堅持把品種改良,特別是牛胚胎移植工作做為推進全區畜牧產業發展的關鍵,集中財力、物力,重點突破。由于地區財力有限,影響了牲畜品改工作快速推進,同時,由于畜牧業基礎條件落后,受自然氣候影響很大,嚴重制約著產業化發展,影響著牧民增收。建議自治區對畜牧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積極爭取國家的資金支持,在草場改良、草原病蟲害防治、牧區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實施,并在牲畜疫病防治、品種改良、牧民定居住房補貼等方面統籌考慮資金的支持。
- 上一篇:發改委特困職工扶貧幫助意見
- 下一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