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原因與其策略

時間:2022-11-17 11:39:00

導語:通貨膨脹的原因與其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貨膨脹的原因與其策略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但是,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物價出現了快速上漲的勢頭,通貨膨脹預期加大,這嚴重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社會的穩定,也給中國政府帶來了一定程度壓力和負面的影響。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通貨膨脹的成因

為什么會出現物價快速上漲的勢頭,出現通貨膨脹預期加大這種情況呢?導致物價上漲的因素比較多,如供求關系、自然災害、戰爭和通貨膨脹等因素,這些因素歸納起來不外乎是有兩大因素即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這兩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中國現階段物價上漲過快這種現象。物價上漲并不等于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的金屬貨幣量,從而紙幣的貶值和物價的上漲,這種現象就是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的成因也同樣是多方面的,如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供求混合型通貨膨脹以及結構型通貨膨脹等基本內容,而這次通貨膨脹往往是多因素混合型的通貨膨脹。具體來說,這次物價上漲,主要因素是:

(一)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政治策略,就是對中國實行“和平演變”或者實行所謂和“顏色革命”,這一政策迄今美國沒有變。正如1953年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增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會看透馬克思主義的荒謬性,愈來愈反對強求一致,國民對消費品要求越來越高,國內的這種壓力必然會改變共產黨政權的性質。因此,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根據美國中情局總結它半個世紀對中國的十條規律(即美中情局《行事手冊》中有關中國部分)第7條“要盡量鼓勵他們(政府)花費,鼓勵他們向我們借貸。這樣我們就有十足的把握來摧毀他們的信用,使他們的貨幣貶值,發生通貨膨脹。只要他們對物價失去了控制,他們在人民的心目中就會完全垮臺?!北热纾欢螘r間里,在中東、北非發生的一系列革命或者演變這都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幕后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因此,目前中國物價過快上漲是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比如石油,在去年石油的價格基本保持在70美元~80美元一桶,但是到了現在,石油的價格已經上漲到100美元左右一桶,國際油價的進一步上漲,必然拉動國內油價的上漲,而老百姓看到的汽油價格沒幾天又在漲,這必導致老百姓對中國政府的不滿,對政府失去信心,這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希望的結果。

2.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是主要經濟國家如美國繼續實行過度量化的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元貶值,因此,國際壟斷組織與國際過剩流動資本結合起來故意炒作,不斷哄抬大宗商品和基礎農產品的價格,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和基礎農產品的價格快速的上漲。這樣必將引起國內的相關的大宗商品和基礎農產品的價格快速的上漲。比如亞洲的糧食,今年亞洲的糧食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較,上漲了近20%,這必將影響國內糧食價格的上漲。

3.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強迫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大量的國際熱錢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引發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若人民幣升值,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會增加即對中國來說就是“限制出口,擴大進口”,這將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被稱為“歐元之父”的經濟學教授蒙代爾曾指出:“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至少產生六大影響。首先,將影響中國出口,給中國出口帶來極大的危害;其次,將使中國通貨緊縮面臨更大壓力;導致中國對外資吸引力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財政赤字和銀行壞賬可能因人民幣匯率升值而增加,進而影響中國貨幣政策的穩定?!?/p>

4.國際資本大舉并購國內企業,逐漸掌控并影響國內大宗商品和基礎農產品的價格:比如,2004年,華爾街的金融資本高盛資本進入中國,首先收購了豬肉下游加工廠雨潤集團,2006年再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河南雙匯。2008年以3億美元價格收購了湖南福建幾十個養豬場,這樣高盛就成為了中國唯一掌控上、中、下三游的企業,掌控了整條產業鏈,就能夠主導中國的豬肉價格。最近有市場消息傳出3月底4月初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四大日化品牌將對洗滌類日化用品全線漲價,漲幅為5%~15%。為什么他們能在中央穩定物價的政策之下敢于逆勢漲價,因為他們經過近二三十年在中國的發展,逐步消滅了中國本土的的日化用品生產企業,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日化用品產品。所以他們敢于逆勢漲價。

(二)國內因素的影響

1.通貨膨脹預期強烈: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中央明確提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因此,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預期指標。所以,中國近一段時間通貨膨脹預期強烈,這將導致末來幾年時間里中國國內的大宗商品和基礎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趨勢。

2.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汶川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和影響,中國政府實施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迅速出臺了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實施了總額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致使貨幣發行量遠遠大于經濟增長速度。因此,中國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和建設導致社會總需求的驟增,加速了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而引發通貨膨脹的趨勢。

3.國內流動過剩的資本對一些大宗商品和基礎農產品過度的炒作,哄抬物價:比如去年游資對棉花、綠豆、老姜、大蒜的炒作等等,導致這些農產品的價格上漲過快,直接影響到人民的生活水平,擾亂了中國正常的經濟秩序。

二、治理通貨膨脹的主要對策

1.加強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通貨膨脹的治理多是采用貨幣政策或匯率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的運用。目前中國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利率手段、貼現手段、存款準備金手段、公開市場業務和長期實行貨款限額管理制度。因此,在最近一段時間里面,央行已經連續四次出手,一次加息、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使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到歷史的新高即20%。這些手段的實行,對于穩定貨幣、抑制通貨膨脹、控制信貸總量、減少流動性、合理調整貸款結構以及抑制需求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后,全社會的流動性貨幣就會減少,但生產要素的成本并不一定會降下來,企業也可能出現資金短缺,企業效益下滑的局面。因此,需要合理地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和節奏。

2.要適度控制和把握貨幣發行量:自從金融危機和汶川大地震以來,中國一直實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即放松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擴張。2010年全年信貸總額突破7.5萬億元,M1增速為19.3%,M2增速為18.1%,比計劃調控的水平略高。因此,中國國內貨幣的流動性依然保持較為寬裕的狀態。與此同時,國際的熱錢繼續向中國流動,因此,要繼續加大對熱錢的防控力度,繼續加強對國內外熱錢進入房地產業和股市的監控,堅決遏制資產泡沫的形成和漫延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3.對大宗商品要實行積極的干預政策,建立健全應對物價波動的常態機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規:為了應對國內外炒家對大宗商品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中國應全面加強對大宗商品價格的監管和調控,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管理好大宗商品的價格,建立健全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常態機制。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大宗商品的價格監管力度以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加強價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特別要強化價格執法,嚴肅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完善補貼制度,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

4.加大對三農的投入,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得到了較大的實惠,糧食生產綜合能力邁上1萬億斤的新臺階,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中國農村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末根本改變。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無農不穩”。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推進農村的改革,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農村糧食生產,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正如“十二五”綱要指出的: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2011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提高5元~7元,水稻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提高9元~23元。同時,我們要大力發展生產,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儲備機制和主要農產品臨時收購制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應對糧食生產、供應的危機,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通貨膨脹。

因此,中國在積極應對通貨膨脹的時候,除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政策以外,還應該進一步完善和加大對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力度,使其能惠及全體中國人民。同時,要積極進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公平。只有這樣,才能標本兼治,才能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才能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才能維護和平穩定的社會局面,才能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和衷共濟,迎難而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