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計量淺析

時間:2022-11-11 03:42:19

導語: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計量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計量淺析

一、公允價值和公允價值計量的特點

1.公允價值的特點

第一,公允價值即通常所說的公允價格,是以市場為核算基礎,而并非以買賣雙方(通常稱為主題)為核算基礎;第二,公允價值并非以“現實的交易”為前提,而是以“假想的交易”為前提,其是作為當前的市場脫手價格;第三,公允價值的計算對市場參與者是有條件的,市場參與者必須主動、自愿,而非被強迫。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不應該是關聯方,即不具有利害關系;第四,公允價值具有順周期性。所謂順周期性,是指在經濟周期中金融變量圍繞某一趨勢值波動的傾向。就公允價值而言,在市場景氣時,資產或負債的價格總體上是上升的、平穩的,反之,在市場不景氣甚至經濟衰退時,資產的價格總體上就會下降甚至是暴跌;第五,公允價值需要后續的計量,即按公允價值計量時,計量并非一次性完成,在持有期間可能存在有好多個計量日。

2.公允價值計量的特點

基于與其他計量屬性的比較,公允價值計量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允價值強調以市場為計量基礎,不同于其他計量屬性基本都是以特定主體為計量基礎;第二,其他計量屬性所計量的是現實的、已完成的交易,而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則是假想的交易,因此,公允價值計量體系中保留了“交換價格”這個說法,交換價格產生于市場的交換。第三,公允價值以市場價格主要參數的估計價格為依據,其他計量屬性都是以交易產生的實際數據為依據。由于公允價值并非采用實際數據而是估計價格,所以它并非完全可靠,但公允價值計量始終面向未來,在它的時間、金額安排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二、選擇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因

盡管公允價值計量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后受到較多指責和非議,但是會計界仍然認為公允價值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是我們的最終選擇。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筆者根據內外因分析法,從外生合理性和內生合理性兩個大的方面進行闡述。

1.外生合理性

①現代會計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現代會計的計量模式是一種多重的計量模式,即在會計核算中包含著多種的計量屬性。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現代會計主要有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無論從哪個分支出發,最終都是為了各利益相關者服務。為了能給利益相關者提供更相關、更有效的信息,公允價值計量已經成了現代會計的首選。具體闡述如下:第一,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資本與會計本就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對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會計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更相關的、更全面的、更能反映未來情況的會計信息,這也要求了在會計核算中需運用公允價值核算。第二,新型經濟業務的出現。會計是經濟環境的產物,會計必然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很多新型經濟業務的出現使得原有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不能滿足會計計量的要求,這也促使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發展。第三,會計目標的轉化。會計目標已從原來單純的“受托責任觀”轉化為目前的“經濟決策觀”和“受托責任觀”并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決策觀”有高于“受托責任觀”的趨勢。會計是一種服務活動,要為各利益相關者做決策提供依據。為了體現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公允價值的運用時必然的選擇。②歷史成本計量的局限性。歷史成本計量在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面前的扭扭捏捏,已經暴露了自身的短處。歷史成本計量建立在幣值穩定假設的基礎上,要求資產和負債按其取得或交換時的實際交易價格入賬,反映的主要是企業已發生的交易和事項,入賬后的賬面價值在該資產存續期內一般不作調整。歷史成本計量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與可靠性,這是它的優點,卻也暴露了它的缺點。由于歷史成本計量不涉及后續確認問題,所以忽視了對經濟事項做全面、立體、動態的衡量,而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歷史成本因無視市場變化而使所提供的數據缺乏可加性和配比性,常會與不斷變化的現時價格脫節,無法提供信息使用者有助于未來判斷的數據。從上世紀80年代起,至少有兩個方面使得歷史成本在運用中窮于應付:一是不少市場參與者在決策時對歷史信息不感興趣,而想要了解能有助于預測的信息,歷史成本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二是金融創新使得企業的投資結構和融資手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少企業的投資,尤其是金融性質企業的投資是通過買入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通過發行衍生金融工具來進行。眾所周知,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波動大、杠桿性強、收益和損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對會計核算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會計核算能夠跟蹤反映其價值變化,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參考。顯然,歷史成本對此也是無能為力的。

2.內生合理性

根據公允價值的定義和特點,我們可以得知公允價值計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越性,具體闡述如下:第一,能使計量結果更符合資產負債的定義,由公允價值的定義可知,公允價值是面向未來,而資產與負債的主要特點就是未來經濟利益流入流出的可能性很大,強調的是未來,公允價值計量恰能反映;第二,更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正確決策,決策時預測性的,需要的信息也是面向未來的,公允價值是以現時市場價格為基礎的一種計量方法,能較準確地披露企業所獲得的現金流量,并能反映企業未來的發展狀況,更好地為決策提供依據;第三,在提高會計信心相關性的同時又不過分損害可靠性,公允價值能夠反映物價、匯率變動及科學技術進步引起的貶值等因素對資產、負債價值的影響,從而動態地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第四,資本保全概念的要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企業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全部采用現行市價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量,即使是在物價上漲的環境下,也可有效維護企業的食物生產能力,并且更好得保全企業資本;第五,符合全面收益的要求;第六,混合及來那個造成資產負債管理的不配比和套期會計的復雜性。

三、發展障礙

1.現實阻礙

美國國會2008年10月3日通過的救市法案《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授權美國證監會出于保護公眾利益或者保護投資者的需要暫停上市公司或者某些交易采用公允價值會計。同年10月15日,歐盟也決定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對國際會計準則做出修改的相關意見。根據修改后會計準則的變化,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將有權對一些特定的金融資產進行“重新分類”,使這些資產從自己的交易賬簿中移除,而修改前的會計準則明確規定:這些資產必須以“公允”或當前市場價值入賬。修改后的會計準則使得銀行在為某些資產估價時有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間。緊隨美國和歐盟之后,日本也打算逐步放寬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以減輕金融危機對日本的影響。2009年4月2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投票表決,以3:2的微弱優勢通過了決定放寬按公允價值計價的會計準則,給予金融機構在資產計價方面更大的靈活性。對會計界來說,公允價值計量的放寬和松動無疑是一種倒退,盡管是出于“救市”的目的。

2.公允價值本身的局限性

除了金融危機說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外,公允價值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公允價值是建立在三個基礎上的:首先,它的初始確認不是實際的,而是假想的交易;其次,作為計量屬性,它僅僅是估計價格;最后,它的計量是以市場為基礎,而不是兩個主體間的交換。從這三個基礎出發,我們就可以看到公允價值計量的弊端,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允價值的確定有一定的主觀性,這就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第二,公允價值計量增加財務報表項目的波動性,對未實現損益的處理存在問題;第三,公允價值確定的技術方法難度大、不易操作,公允價值的確定有一定的困難;第四,公允價值的應用存在人為制造虛假信息現象等。

四、展望

雖然公允價值存在缺陷,雖然某些利益相關者要求暫停和修改公允價值計量,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存在,而且公允價值計量在理論基礎方面已日趨完善,并且在理想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推廣應用也得到了可行性論證。不過,由于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其他多種復雜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因為全面推行公允價值計量的理想環境在現階段還沒有完全實現,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可能暫時會停滯不前。即便如此,公允價值計量的推廣應用是大勢所趨,然而對于會計實務領域目前的情況來說,在具體實踐中,應在采歷史成本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之間找到一個銜接口,實現優勢互補。

本文作者:朱宇嘉工作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