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探討
時間:2022-06-13 04:15:05
導語: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08年,國際金融圈發生次貸危機,一時之間,各界人士獻計獻策,提出諸如以下問題:如何解決危機造成的損失?哪些因素致使危機發生?隨著問題的深入,會計計量原則———公允價值,被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應對彼時形勢的舉措之一,則是以會計計量原則———公允價值為切入點。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界與會計界談論的核心問題是:公允價值計量到底在這次的危機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關鍵詞:金融危機;措施;公允價值;計量原則
2006年,美國股市遭遇滑鐵盧,同時也伴隨著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會計計量的公允價值原則,一時之間,如洪水般沖到了風口浪尖,各界人士皆認為其是此次危機的禍根。這個觀點的根據如下,在企業資產中與抵押有關的證券資產,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中價格驟降,而這樣的直線下降會直接反應在財務報表中。視線轉到金融機構,在公允價值計量的大前提下,眾多銀行的賬面更是不可避免的出現大量不合常理的資產價值驟減現象,從而銀行賴以生存的房貸業務也會停滯不前,金融市場失去活力,猶如癱瘓,問題變得愈加棘手。由此推斷下去,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中,首當其沖的就是修改公允價值計量原則。立足于今天,我們需要冷靜思考重新看待這個問題,公允價值計量導致金融危機,這其中有幾分合理性。
一、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
1、公允價值
全世界范圍內,各個機構對于公允價值的定義有自己的界定,諸如美國會計準則:公允價值“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在有序的市場交易中,出售資產所獲得的價格或清償債務所出的價格。這也是目前為止關于公允價值定義最具代表意義的一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2、公允價值存在意義
(1)預防金融市場風險。20世紀八十年代,貸款危機也曾席卷金融圈。金融機構為了掩蓋問題存款,以歷史成本原則為武器,試圖逃避。投資者錯信了披露的虛假財務信息,判斷失誤,引發一連串問題,超過400家金融機構破產,最終點燃金融機構的導火索。自此,美國金融界開始大范圍采用以公允價值計量金融產品,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投資工具價值體現了公允性。(2)保證財務信息對投資者的幫助。金融工具的體征之一,是可以在市場中流動,從簽訂到實施,價格會上下波動,沒有到履行的階段,財務人員無法確定其成本。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采用歷史成本,入賬價值不隨市場改變,不反應金融工具價格隨市場波動的特性,這樣的處理不再遵守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原則,提供的信息也不會對決策者有所幫助。不難發現,會計準則中出現公允價值不是百利無一害的,但其能立足自有其必然性,從風險預防的角度,公允價值計量是合理的。
3、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的關系
順周期效應是公允價值原則和次貸危機之間聯系的紐帶。所謂順周期效應,即好的市場走勢帶高交易價格,金融產品價值隨之被高估,反之亦然;長此以往,次貸危機的爆發也就有跡可循。公允價值計量原則,加速了危機暴露的進程,投資者在這樣的推力下了解真相。金融工具如皮膚溫度,公允價值是溫度計,溫度計顯示皮膚溫度,但無力控制其多少。事實的揭露得力于公允價值,它不會錯過市場的風吹草動,真實的信息會反饋給投資者。這樣,市場持續調整,問題暴露,大家得以解決問題。我們試想金融危機后放棄公允價值,好似一人發燒,不使用體溫計,也不服用藥物,高燒不會自己痊愈一樣。當然,棄用公允價值原則,會創造相應的利益,但虛浮的利益注定是幻覺,問題得不到解決;對公允價值的放棄,也是在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他們不能在需要真實財務信息的重要時刻得到它們。貌似可靠的財務數據,最終仍不會逃過市場的垮塌,經濟衰退仍會陷入困局。
二、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
1、機構監管懈怠
在美國,消費經常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因此,貸款業務才會如此發達,買車購房,超市結賬,手機話費,這些領域都可以找到貸款的蹤跡。大宗商品交易,更是離不開信用支付,分期付款是大多消費者鐘愛的方式,譬如房地產領域。但是在另一面,失業和再就業也是美國人才市場長久以來存在的現象。這就造就部分工作者收入情況并不可觀,諸如貸款購車的消費方式仍然向他們敞開,但其信用情況不樂觀,這類人群被冠以“次級信用貸款者”的稱號。2008年危機前,粗略統計900多萬戶美國家庭入手了新房,屬于次級貸款群體的家庭數目大概20%。更糟糕的是,美國監管購房借貸的機構疏于管理市場,隱藏的問題也隨之一一出現。2000年到2006年,美國購房情況火熱,國家給予低利率的政策,使美國次貸市場朝氣蓬勃。在這之后,熱衷購房的民眾減少,政府提高利率水平,次貸利率也未能幸免,這對仍在還貸的購房者是沉重的。購房市場勢頭弱化,購房者欲變賣或抵押已購房產以實現再融資,這一行為不能實施。局面持續降溫,壓力使部分次貸群體在還款期限內失信,當初放貸給這些群體的金融機構也失去資金來源,紛紛面臨破產,最后引發的就是我們談論的金融危機。
2、衍生金融工具的介入
近幾年,市場出現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這是金融機構為了應對市場風險而采用的對策。隨著美國次級貸款市場的壯大,次貸機構也承受著來自于次貸的風險,衍生金融工具派上用場,市場上出現了由次貸債權變身而來的證券。各國投資者瓜分了6000多億美元的證券,另一方面,監管證券股票市場的機構沒有履行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應有的管理,“AAA”信用等級的證券大肆流通,次貸投資業務的成長遠快于監管機構的管理策略,導致次貸機構蒙在鼓里,沒有意識到風險的潛在威力。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斷被拆分組合,流通到別國的金融機構。這些動作,保持了總財富值的守恒,沒有創造新財富,反而將僅在美國滋生的市場風險傳導進全球各國,這恰恰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買賣。由此次貸危機由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勢。
3、通貨膨脹
在美國歷時最長的經濟“景氣”時代結束、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后,美國經濟陷入低谷。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政府積極降低利息,并不斷探索市場,欲求得新的經濟支撐點,房產交易走進政府視線內,“網絡經濟泡沫”成為過去式,房產市場接過振興經濟的接力棒。孰知,一個比“網絡經濟泡沫”更大的災難正信步走來。在美國房產市場成長的背后,是美聯儲對低息政策的堅持,是為提高社會的消費水平。大量的交易刺激著市場的活力,通貨膨脹也隨之顯現。這一棘手情況迫使美聯儲改變策略,提高短期貸款利率,但又加重了次貸還款者的壓力,無法償還的債務比比皆是,次貸機構的存活支柱次貸債務發生虧損,背后的機構當然難逃倒閉的厄運,金融動蕩爆發。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對市場懈怠管制,使得購房貸款資格越來越寬。在寬松的經濟環境中,購房者創造出大量次級債務,危機爆發,席卷全球。次貸事件暴發后,沖擊波傳到了“次級債券”,又引爆了“次級債危機”。金融危機本質上屬于經濟問題,源于次貸危機下形成的機構資金鏈斷裂,金融創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監管,換言之,公允價值計量并未扮演重要角色。正確的方向應該是,進一步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相關準則,提高會計準則在揭示、控制風險方面的功效。
三、處理金融危機根源
大量的事實證據表明,公允價值計量方法非但不是危機爆發的元兇,而且幸虧它使潛在的風險走上臺面,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盡快發現了問題。產生危機的根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向所在,大體上,解決方案可歸為以下幾類:
1、重建市場信心和信任
信貸本質含義為信用和信任,保證貸款資金收回的把握性,市場才不會失靈也不會失去自我調節的效力。誠信并不會救市,洞察真正的資金缺口才是合理之道。市場的流動性要仰仗公眾對市場付出的信心與信任,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礎是解決之道。(1)建立存,貸款擔保制度政府為中長期存、貸款提供擔保,以緩解銀行間的惜貸與存款者擠兌氣氛,緩解公眾緊張的投資情緒,保證市場的流動性。(2)金融機構重組與政府持股通過資本重組及其他“適當手段”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整合金融市場的資源。政府將以購買優先股方式向金融機構直接注資,提高金融機構的質量。在方案實施上,一是不可單純依靠投資者和投資機構自我的約束力,需加強監管。二是強化全球金融監管體制協調。全球經濟一體化將世界各國市場捏合為整體,不管哪一部分出現問題,都會激起千層浪。反觀各國的監管機構,互相剝離,沒有聯結的紐帶,制定的方針政策也是站在本國國情和利益的基礎上。全球化對各國的經濟合作要求是必然的,但是矛盾同時存在,國際間協作與協調必不可少。
2、建立風險預警系統
建立一套風險預警系統,“資本充足率”為支撐,貸款回收的監管為輔助,監管部門根據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高低與貸款回收情況,把金融機構劃分為幾種狀況,監管機構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形成對金融機構風險和危機的良好控制。
3、努力建設基礎設施
政府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通常能帶來幾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起到經濟學所說的“乘數效應”。這方面,通過興辦基礎設施和公共項目促進經濟復蘇,增加就業崗位,并借此幫助失業者恢復他們的信用,有效地刺激合理消費,盡快形成經濟良性循環鏈??傮w來說,金融危機的解決還是要從源頭入手,棄用公允價值計量,只能是人為高估資產價值,會計報表中的數據失真失信,不能對投資者決策有所幫助,由此引發的拋售行為可能使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
作者:徐巖 單位:青島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路曉燕:公允價值會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趙彥鋒、湯湘希、王昌銳:公允價值會計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3]潘念萍:公允價值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其完善研究.會計之友,2009(6).
[4]袁金輝、崔云娟:會計公允價值的意義及其應用.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
- 上一篇:地方高校金融學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 下一篇:混業經營與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