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與信用管理人員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0 09:35:00

導語:次貸危機與信用管理人員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次貸危機與信用管理人員研究論文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逐步演化為一場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而追本溯源,次貸危機其實是信用危機。它不僅使我們加深了對信用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重要作用的認識,加強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風險,同時也對新形勢下信用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次貸危機信用危機信用管理

一、引言

以住房抵押貸款為導火線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步演化為一場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其巨大的浪潮不僅席卷了金融驕子集聚的華爾街,而且也給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帶來不小的影響。

也許有的人會將危機的根源歸結為“華爾街的金融家們貪婪地玩過了火”或者“自由市場之死、資本主義終結”等等。但是,在信用管理人員看來,一方面,投資銀行家們憑借信任和信譽創造了巨額財富和利潤;另一方面,也正是信用喪失而引發了一連串的危機。

二、次貸危機=信用危機?

美國作為現代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在這次的危機中卻凸顯出一連串的信用風險。

首先,從貸款機構來說,受到零售金融市場上競爭加劇的影響和利益驅動,一些房貸機構不僅有意忽視向借款人說明有關貸款條款和利率風險的復雜信息,而且還故意隱瞞信息、提供虛假信息、慫恿甚至代替消費者虛報收入,這樣的貸款欺詐行為層出不窮。這也就是所謂的“獵殺貸款(predatorylending)”行為。

從借款人來說,在消費信貸的刺激下,很多人,特別是低收入者,對房價上漲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也不顧自身財務能力的不足。為了盲目貸款購買大面積住房,這些人都高報或虛報個人收入,以“騙取”貸款。

作為連接金融市場買賣雙方的關鍵一環,金融中介機構過度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而忽視了衍生工具高收益背后的高風險,最終導致金融風險被放大,殃及全球。而包括次級債貸款在內的住房相關貸款的70%已經被證券化,這就使得作為間接金融市場的貸款市場和作為直接融資市場的證券市場連為一體,貨幣市場上的風險通過資本市場的工具被無序的放大。

在次貸危機蔓延的過程中,對次級債券評級的信用評級機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資產評級公司的操守存在問題,嚴重高估資產級別,最終導致次級貸款危機波及全球。這與評級公司“發行者付費”的錯位的評級服務模式是分不開的。根據SEC的調查,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中,一些對高風險次級債金融產品進行信用評級的工作人員,直接參與了評級費用的商談。而評級費用是由債券承銷商支付,很顯然,評級越高越利于債券銷售,債券承銷商的工作也就更加漂亮,自然向評級公司支付的評級費用也就越高。因此,信用評級機構很難保證評級的中立性。

這一切失信行為,都給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三、新時期信用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綜合素質

在當前經濟危機形勢下,不僅要加強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風險,同時,也對信用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嚴峻的挑戰。

(一)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作為信用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首要職業道德要求就是誠實守信。

2008年5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聲稱已開始對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實行調查,以確定這三大評級機構是否在次貸危機期間出現了違背法律和職業規范的行為。次貸危機中,由于原來作為債權人的住房貸款者和證券化金融產品的投資者不同,所以投資者也就很難了解所投資產的真實風險。為此,投資者往往只能依賴于專家的評介來做判斷。而實施評價的就是評級機構。但是,本來依靠信譽獲得長期收益的評級機構也很容易出于自身利益而沒有完全客觀的履行他們的職責,而是做出盲目樂觀的評價結果,從而加劇了危機深化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對金融風險的擴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引發了道德風險。

因此,只有作為社會信用建立和維護者的信用管理人員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誠信規范,才能防范道德風險,從而使整個行業擁有良好的信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二)嚴格科學的風險管理和控制能力

過度的證券化使得一大批重視風險管理的“膽小”的金融從業人員由于業績不佳而慘遭淘汰,而迷信證券化萬能的“膽大”的從業人員則大受歡迎。他們不知道,更不愿意強調其中的風險問題。

而自次貸危機以來,受全球經濟衰退和大宗商品價格震蕩的影響,“賴賬”率急劇上升,不僅在美歐市場,全球市場的信用違約率都在大幅攀升。

具體到我國,許多用賒賬、放款等信用銷售方式來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出口企業現在正面臨收賬難的問題,外貿信用風險正在加大。而華夏鄧白氏在2008年7月的《2008年中國企業財務及應收賬款狀況調查研究報告》表明,中國企業在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與規范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報告中還提到,引進專門的信用風險人才并設立信控部門是當下中國企業增加自身抗風險能力的當務之急。

作為企業的信用管理人員,應該樹立風險意識,建立和完善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尤其要加強對客戶風險和應收賬款的管理,對即將到期的應收帳款及時提醒買家準備付貨款,若發現買家到期未付,要主動向買家了解不付款的原因,及時追討,將風險嚴控在危險發生之前。

(三)不斷學習和補充新知的能力

信用管理本身就是一門不斷發展的新型學科,其中涉及到諸多行業和領域的知識。

而處在瞬息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像現在這樣一個金融變革的歷史性階段,就更加要求信用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的能力,不僅要用各種信息處理技術和數學統計工具來對各種信用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更新,更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信用管理經驗,尤其是吸取次貸危機中防范信用風險的教訓,從而提高信用管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布賴恩·科伊爾著.周道許,關偉,譯.信用風險管理=creditriskmanagement[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陳雨露,龐紅,蒲延杰.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J].中國金融,2008,(7):67-69.

[3]廖湘丘.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啟示[J].求索,2008,(6):21-22.

[4]徐新新.淺論我國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J].文史博覽(理論),2008,(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