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國內金融核心利益被損害

時間:2022-11-24 02:53:00

導語:堤防國內金融核心利益被損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堤防國內金融核心利益被損害

中國雖然是最先從危機中走出來的國家,但是,不能說中國目前就沒有風險。當前,以希臘債務危機為標志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來犯,以貿易順差為借口逼迫并制造人民幣升值預期、利益集團壟斷、房地產泡沫、人口老齡化等都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危險,如果處理不好這些風險,將有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最終拖垮中國經濟。

無論是國家債務危機還是人民幣匯率問題都是今年G20峰會或中國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重點被討論的話題,但不管討論的過程怎樣,中國都要堅持自己的底線一中國金融的核心利益,警惕這一利益被損害。

中國金融危機的潛在因素??第二次國際金融危機

以2009年底迪拜債務危機為先導,2010年春季希臘危機為標志;從美國次貸危機演化為歐洲國家債務危機,歐盟和北約的過度擴張,金融投機高杠桿、高福利、高消費,人口老化,已造成社會嚴重的腐朽和停滯??梢灶A見,歐洲國家債務危機將會繼續擴散,影響到英國和美國。

國際金融危機已發生過多次,至今中國沒有被卷入,其基本原因是中國金融體系開放程度較低,貨幣沒有完全自由兌換。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得益于提前進行“軟著陸”,堅決打擊北海房地產泡沫,控制通貨膨脹,經濟已提前達到平衡,因此有能力保持人民幣穩定。1998年在投機資本集中沖擊香港聯系匯率,我國斷然在香港實行強硬干預手段,切斷投機資本自由進出。后來,索羅斯總結自己失敗的教訓是“沒有想到中國政府不守規矩”。

1998年以后,國際資本認識到中國的穩定能力,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大舉進入中國,換取人民幣進入股票房地產市場,購買國企產權,至今已有11年,進入的國際資本估計有數萬億美元,超過中國國家外匯儲備。這樣的一個國際收支結構,反映的基本格局是:

第一,國際私人資本,包括直接投資和貨幣資本流入,中國的國家資本流出,對于中國而言,總資本是凈流出的,這與儲蓄大于投資,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是一致的。

第二,國內資本和國際投機資本對流,國內腐敗資本流出“洗錢”,然后再作為國際資本流回。在國家資本項目嚴格管制的條件下,大部分國內腐敗資本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洗干凈。只要放棄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制,就意味著公開放縱腐敗資本出境洗錢。

第三,長期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以靜態比較利益理論為指導,實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向,依賴發達國家市場,把產業鏈定位在國際低端,延誤了科技發展與產業升級。

第四,人口年輕和教育成功,造成貨幣財富大爆炸,自2000年以來連續11年經濟高速增長,平均速度超過10%。在市場經濟利潤導向下,過剩資本難以流向實體經濟,而是進入股市房地產,造成資產泡沫化。

從當前的狀況來看,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危險性要比1998年大得多。

首先,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中國與美國聯手抵御的,而2007年是美國爆發危機并且向世界轉嫁,其壓力對中國而言要比1998年大得多,中國無力獨自抵御危機。

其次,美國向中國轉嫁危機不僅是收縮國內市場打擊中國出口,更加嚴重的是,迫使中國把自己的國家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美國國庫券。美國政府借新債還舊債等于不還,中國并不能無限制地在國庫券市場上拋售。如果外資集中撤資,中國無法抽回這筆巨額債。

第三,中國經濟的繁榮與開放程度比13年前要高得多,國內經濟已喪失均衡,通貨膨脹尤其是房地產泡沫的危險性相當高。

第四,啟動內部需求所必須的國內利益格局調整,國內政治與社會改革,市場經濟的完善,由于國內利益集團的阻撓,難以真正啟動。

第五,“精英層”包括決策層、理論界、媒體界等,所受到的新自由主義影響也要比13年前要大得多,他們把對于美國金融危機的報道控制在技術層面,拒絕反思。不排斥國內特殊利益集團與國際投機資本相配合,利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失衡,制造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中國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將隨著人口老齡化而逐步降溫。金融的“超前過度反映”將會在某個時點出現,這就是說,中國經濟與社會結構的一系列調整勢在必行,自身就孕育著金融危機的因素,而一場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是宏觀與結構失衡難以主動調整,最后被迫強制調整的一種形式。金融危機強制性地將經濟增長打斷,迫使社會進行利益結構的調整,如再不成功,中國就難免走上長期衰退的道路。

匯率之爭的實質不是貿易順差,而是制造人民幣升值預期

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公開理由是中國貿易順差太大,貿易順差不是中國壓低幣值造成的,而是30年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如果依靠升值來平衡中美貿易順差,就是升到1:4,也還是解決不了。隨著中國進口結構的調整,人民幣不用升值,貿易順差也會減少。去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下降了4個百分點,未來,還會下降直至消失,只要國內經濟繼續高速度增長,這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喧囂一時的“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問題似乎因歐洲危機的爆發而告一段落,但實質不然,因為美國的政客與經濟學家們都明白,貿易順差只是一個借口,真正的目的已達到,即制造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升值預期誘發、利益集團壟斷、房地產泡沫是中國最大危險。

不可不防的是,那些專門以“新自由主義”藥方搞垮他人的政客和理論家們,制造“匯率操縱國”的目的,不在于糾正貿易順差和轉移國內危機,而是蓄意強化人民幣升值預期,逼中國走當年日本的泡沫經濟之路。

一場泡沫過去,日本經濟停滯20年,人口平均壽命達到83歲,就難以恢復。其實中國人口老化速度極快,現在已經開始,我們還有10年寶貴的時間。目前爆發的貨幣財富有兩條出路,一是納入國家戰略發展實體經濟,二是以“市場導向”,實際是利益集團壟斷和投機資本誤導下造成經濟泡沫,在崩潰中煙消云散。

在當前經濟未完全復蘇的情況下,由于擔心出口滑坡,今年初中國政府未讓人民幣升值,但其實真正的危險不在于人民幣小幅度升值,而在于美國已經成功地制造了升值預期,越不升值,升值預期越強,而升值預期是引起房地產泡沫的重要經濟根源。貨幣升值預期可直接引起資產泡沫,并不一定需要國際資本進出和套利套匯。這就必須深入理解實際匯率理論。

名義上匯率扣掉貨幣因素,稱為實際匯率。人民幣中期升值趨勢是非貨幣因素決定的,就是實際匯率20年以來升值大約40%。

實際匯率,又表示為可貿易品與非貿易品之比??少Q易品即可以移動并參加國際貿易的商品,其價格不斷下降,非貿易品即房地產、旅游、醫療等不可移動的商品與服務,其價格不斷上升。決定價格漲跌的非貨幣因素,稱為“生產率比工資彈性”。在可貿易品部門,由于引進外國先進設備,生產率提高速度非常快,而工資基本不漲,所以可貿易品價格年年下降。在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率難以提高,但工資卻在提高,非貿易品價格年年上升。這樣,用可貿易品價格去除以非貿易品價格,分子越來越小,分母越來越大,實際匯率的值就越來越??;人民幣是采用直接標價的,1美圓所兌換的人民幣越來越少,就說明人民幣的實際匯率在升值。

具體地說,在可貿易品價格中間,出口品價格不斷降低數量擴張,進口品價格不斷提高數量萎縮,導致貿易條件惡化,貿易順差增加,就要求名義匯率升值。

名義匯率如果不跟隨實際匯率升值,稱為“匯率錯位”,就會產生升值預期,引導國際投機資本進入,國家被迫收購外匯使外匯儲備劇增,造成人民幣基礎貨幣過度發行,再使用貨幣政策予以沖銷,這就是10年以來中國發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金融超調”規律,如果政府不控制,人民幣名義匯率會超額升值,以后升值預期變為貶值預期。如果政府控制名義匯率,就長期存在升值預期。

就是說,實際匯率升值引起名義匯率升值預期,長期存在的名義匯率升值預期引起股市房地產價格的升值預期,并且在“超前過度調整”規律的作用下,加速上升,即使嚴格控制外部資金流入也不能避免。只要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國家追求經濟高速增長,采取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有充足的貨幣供給,政府又不控制資金流向,資產泡沫就會發生。

有專家總結日本的歷史教訓,泡沫經濟發生的深層次根源,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慣性阻礙了經濟轉型。在外部壓力下宣布日圓升值,即產生嚴重的升值預期,國際投機資本大量涌入,促使日圓升值過快,造成兩個弊端:盲目投資海外造成嚴重虧損,國內資產泡沫形成。此時政府仍追求經濟高速增長,采取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使資產泡沫更加嚴重。最終,在“日本買下美國,日本第一”的喝彩聲中轟然塌陷,蕭條長達30年。

有人說中國不會走日本的老路,因為我們有國內需求。但是我要強調的是,潛力不等于現實。啟動內需,特別是提高人民群眾消費,需要社會與政治改革。必然遇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抗,如不能進行有效的利益格局調整,過剩資本會流向房地產和國外,而不會啟動內部需求。

要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維護中國的核心金融利益

維護國家核心金融利益主要包括:

第一,全面認識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危害性。人民幣不升值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不能升值過快。

第二,人民幣不能公開宣布自由兌換,也不能私下里放棄對于資本項目的外匯管制。

第三,限制外資控制我國戰略產業的股份,如已經被控制的,國家應以外匯的形式回購回來。

第四,金融機構與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必須在國家戰略指導下進行,主要是控制資源,收購競爭對手,切不可進入房地產和金融投機。

第五,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堅決打擊房地產泡沫。目前政策力度不夠,應該宣布對不動產征稅。稅率不能高,其關鍵作用,是實行不動產實名制,暴露并清查腐敗性房地產投資。所擔心的,這樣的政策很難推行,恐將會受到既得利益集團反對,但是一般的經濟政策又難以奏效,正如許多“經濟學家”斷言的那樣,房價小降大升,最終在中國釀成大患。

第六,嚴防國際投機資本興風作浪。索羅斯對于投資理論有重要發展,他認為,均衡市場雖然到處存在,但對于投資者來說沒有意義,因為他只能得到平均利潤,只有非均衡的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才可能帶來超額利潤。他堅信金融市場的非均衡性質,就是壟斷和預期能夠改變供求關系,從而使股票房地產暴漲暴跌。他的投資理念是尋找宏觀經濟的不均衡。進一步講,如果資金量足夠大,就可以在不均衡的經濟中進一步制造新的不均衡,利用經濟的不均衡賺大錢。這不是陰謀論,而是市場經濟規律基礎上的資本運作,而美國國家政策和主流經濟理論,又往往與投機資本形成巧妙的配合。

我們必須警惕,國際投機資本利用經濟不均衡,在中國制造金融危機。其方法可能是制造和利用人民幣升值預期,鼓勵房地產泡沫,也可能在適當時機,轉而制造人民幣貶值預期,使已經出現嚴重泡沫的房地產崩盤。這樣的事件,如果在人民幣宣布自由兌換,或者中國政府在實際上放棄了資本項目外匯管制,同時某個國際著名投資銀行發表報告:中國人口老化,經濟高速增長即將終結,或者說房地產泡沫過大等等,此時如果美國宣布加息,等于一個動員令,號召投機資本和腐敗資本外逃。金融危機的發生,關鍵就是預期的改變,而預期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人為操縱的。

如果某些重要的預期改變,外資集中撤資可能引起國內居民擠兌人民幣而兌換外匯,連帶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裂。一次泡沫經濟破裂,只要耽誤我們10年時間,中國就成為世界上人口最老化的國家。

我們要警惕中國金融的核心利益被損害,要把貨幣財富引向實體經濟,包括基礎設施,技術升級,國防與環保,和諧社會建設上來,不能放縱其到處炒作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