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信用與金融投入研究

時間:2022-06-03 10:47:37

導語:改善農村信用與金融投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善農村信用與金融投入研究

農村信用與金融借貸關系分析

通過歸納分析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農村信用與農戶借貸(金融信貸投入)之間存在兩種重要關系:淵源關系和正相關關系。農村一般以家庭為單位,農戶信用與傳統美德、習俗、親緣、地緣、熟人等方面具有很深的淵源,表現為睦鄰友好、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關系。1.基于親戚、熟人的信用。從中國農村現實情況看,親戚、朋友、鄰居之間的信任構成了最基礎的信用,農村家庭有困難首先找親戚、熟人來幫助解決,就是缺錢也先找互相熟悉的親戚朋友借,這種親緣或類似親緣關系[2]、地緣關系組成了最為明顯的熟人社會間信用。這不僅是因為親戚、熟人具有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更是因為彼此了解,信息透明,風險易控,逃債懶賬的概率不大,彼此間敢于大膽借貸。當然這種借貸可能是無息或低息的,但至少表明,農村人之間基于熟人信用是可靠的。2.基于無需抵押的信用。農戶一般缺乏高價值的資產供借貸抵押,住房、土地大都不具備抵押條件,因此強調抵押借貸不具有現實可操作性,金融機構對絕大多數農戶的貸款采取信用形式完成。從農戶角度看,往往是缺少資金了才想到借款,其借款順序一般是親戚→鄰居→朋友→熟人→信用社→民間高利借貸,不論采取哪種方式借款,基本上是沒有抵押物,憑靠的是農戶家庭的信用和未來的預期收入作為還款保障。被調查的河池220份農戶問卷統計結果也顯示,農戶不論是到正規金融機構借款還是民間借貸,95.81%的農戶是信用借款。3.基于生存需要的信用。農戶的信用記錄是由熟人口碑形成的,信譽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人際關系和生存發展,信譽好的人在困難時就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同時,農戶只要在當地居住生存,不還清借款永遠都脫不掉欠債帽子,債主隨時可以上門收債,而農戶會迫于人際關系壓力和聲譽的負面影響,一般不愿當懶債戶。因此,農村家庭需要生存發展,一般會盡力維持自身誠實守信的形象。從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戶的關系上看,除了存取款、結算一般關系外,最明顯的關系表現為借貸關系,也稱借貸信用關系。不同的信用會影響到金融機構對農村的信貸投入,也就是貸款投向會根據信用而區別對待。1.基于回歸分析的信用與貸款投入關系。一直以來,農村都以農戶為主,山區縣農村基本上沒有企業,農村信用社占據農村信貸市場95%以上,其在農村的貸款也基本上是農戶貸款,因此我們選取貸款不良率代表農村信用狀況,農村信用社作為貸款發放主體具有普遍代表意義。選取河池市農村信用社2000~2011年貸款年增長率和貸款不良率數據,用X代表貸款不良率的變化幅度([本期不良率-基期不良率]÷基期不良率,代表信用變化程度),Y代表貸款投入年增長率,X和Y單位均為%。假設農村信用程度與貸款投入增長率之間存在關系Y=aX+c,利用EViews5軟件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果:(1)通過ADF檢驗結果:(3)結果分析:擬合優度R2=0.734389大于0.7,說明模型對數據的擬合優度具有實際意義,ADF檢驗5%、10%臨界值符合平穩性條件,表明線性方程較平穩。函數Y=21.15-30.19X的經濟意義為:貸款不良率的變動系數-30.19,表示貸款不良率的變動率與貸款增長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不良率下降表示信用狀況趨好,貸款投入增長率上升,亦表明信用優劣與貸款投入存在正相關關系),不良貸款率的變動率每下降或上升1%,貸款凈增長率上升或下降30.19%,即信用程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貸款投入增長30.19個百分點。從2000~2011年河池市農村信用社貸款實際數據看,貸款不良率呈下降趨勢明顯,增強了信用社放貸的信心和動力,貸款年平均增長28.89%,最高年份增長達43.99%,增長勢頭十分強勁,數據檢驗符合實際意義。2.基于趨勢分析的信用與貸款投入關系。通過2000~2011年河池市農村信用社信貸數據分析得出,隨著總體不良率下降(即信用環境趨好),貸款凈增長率逐步上升,即信用與貸款增長之間仍呈正相關關系。如圖1所示。圖1表明,隨著不良率的下降,信用社投入農村貸款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其中2004年是關鍵交叉點,當年貸款增長率為28.98%,不良率達30.39%,兩者達到基本均衡點,而后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實行寬松信貸政策,當年凈增長率達43.99%,2010年、2011年隨著不良率又出現上升,貸款增長率又開始下降。這樣可以看到,信貸投入與信用環境關系緊密,信用好增加投入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則少。

解決信用低層次化與金融投入失衡問題框架

當前農村信用呈現多層次化、低層次化和金融貸款支持的“扶優”化并存,信用與金融投入比例失衡,貸款投入無法滿足農戶不同信用層次的資金需求問題仍然突出。1.信用層次化??傮w上,農戶信用等級層次還較低,農戶條件的差異以及現代市場經濟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不同層次的信用等級。從農村信用社對農戶的信用評價看,信用評級還較粗、等級較少,基本上只是4個等級,即優秀、良好、一般、差,沒有進行量化細化,評定結果存在誤差可能性較大,與農戶多層次信用對資金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脫節。2.貸款“扶優”化。表現為:家庭條件越好的農戶越能得到貸款支持,而這部分農戶又不需要很多資金,貧困且有需求的農戶難以借到款。而且信用級別低的農戶難借到款,即使借到了,其貸款利率也高,因為目前農戶貸款利率一般上浮30%~50%,最高上浮80%,困難農戶難以承受利息負擔。3.失衡原因。貸款“扶優”與多層次信用對資金需求失衡,除了農戶自身信用狀況欠佳等原因外,還與信用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和金融機構“追大棄小”的經營理念、管理能力不足有關,需要革新評價指標體系加以協調解決。1.框架指標設計思路。根據新時期農村現狀,重新設計農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和金融機構支農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使兩個體系能夠有效結合,促進信用改善和增加信貸投入。一是解決以往農戶信用級別評價不準問題,需要設計框架重新設置指標和增加不確定風險因素。二是解決農村金融機構支農不足問題。金融信貸投入不足,一般受一些地方農村信用狀況不理想、信用社貸款城鎮化(如社團貸款、異地貸款)、農戶貸小而不愿為、對農村信用管理缺位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效果進行評價,促使其提高農村信貸管理水平,加大支農力度。2.農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符合實際需要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正確評定不同層次農戶信用等級的前提和基礎。我們采用量化評價的百分制加減法進行農戶信用評級,評定公式為:農戶信用等級X=品行信用(15%)+能力信用(65%)+資產信用(20%)-待定風險(10%)。所有指標均設最高分值,可以根據農戶實際在最高分線下評分,然后得出總分,評定相應的信用等級。為了使信用級別更加細化,符合客觀實際,設置了“三等九級”評價。對被評為3C級以上的農戶,都可以考慮給予貸款支持,只是額度適用最低檔位。如表1所示。3.農村金融機構支農評價指標體系。由于以前對農村金融機構缺乏考核評價機制,其支農動力不足,導致農村信貸投入不足,一些合理的農戶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戶對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缺乏信心和信任,也不利于農村的信用建設。人民銀行可以利用“兩綜合、兩管理”平臺,開展信用評價和激勵約束。我們從激勵約束角度設計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效果評價:評價等級X=信貸投入65%+金融服務35%±效果項10%,所有指標均設最高分值,可以根據實際在最高分線下評分。評價等級設置5個等級,可以根據不同評價級別進行激勵或約束,當處于“及格”以上等級的可以相應給予政策激勵,處于“差”等級的要進行懲戒約束。如表2所示。

結論與建議

農戶具有與生俱來的誠實本質,誠實信用成為農村人的傳統美德,農戶普遍缺乏抵押資產,只能靠信用進行借貸。農村信用狀況與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存在正相關關系,當信用變好時貸款投入相應增多,當信用下降時貸款投入減少。用貸款不良率的變動率代表信用變化程度和以貸款增長率代表金融投入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良率下降與貸款增長呈負相關關系,同理證明信用與投入的正相關關系,符合評價和預測的實際意義。當前農村信用存在低層次化、多層次化狀況,尤其是低層次化信用需要加大信用建設力度,改革對農戶信用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使實際信用等級能夠符合金融投入方向。同時,金融機構仍然存在對農村信貸投入不夠、農戶貸款難且貸款貴、培養農村信用不到位等問題,除了樹立“服務三農、自身發展”理念外,外部還需要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效果進行評價激勵和約束。總之,需要培養農戶信用觀念,提高農戶信用層次和改革農村金融體制,促進農村信用環境良性循環和金融信貸投入增長,實現農戶和農村金融機構共嬴。農村信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金融機構、村委會、農戶共同參與,才能提高農戶的信用意識和信用層次,為獲得更多的金融投入創造良好環境。政府部門負責組織領導,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務環境,打造誠信鄉鎮;基層人民銀行指導、督促金融機構開展信用建設;金融機構負責具體落實信用建設任務;村委會負責組織農戶參與信用評級、信用建設??刹捎眯碌霓r戶評級模式,即上述設計的“三等九級”模式評級,農戶、村委會、鄉鎮、金融機構互動聯評,以評促建,在滿足不同信用層次農戶融資需求的同時,逐步增強農戶的信用意識。農村金融服務應當適應農村的現狀和發展,對與農村需求不相適宜的,需要進行改革。(1)建立惠農金融機制。當前農村基本上只有商業性的金融機構,而邊遠地區農村發展很不平衡,貧富差距也較大,家庭經濟條件差、信用級別低的農戶根本借不到款,也難以承受商業性的高利率借款,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F實需要政策金融和商業金融并存,可考慮設立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或賦予農村信用社、農行、農發行發放貼息類政策性貸款職能。(2)鼓勵競爭,改變過度壟斷。鼓勵農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深入農村發展業務,改變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高度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格局,讓更多農戶有機會獲得貸款支持。(3)信用產品創新。大力支持金融機構根據不同農戶信用層次設計不同的金融產品,在貸款金額、利率方面設置多種信貸產品組合,擴大以信用為基礎的農戶信貸投入。(4)引入外部評價。人民銀行可以采用上述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效果進行等級評價,對評價等級高的金融機構可以給予存款準備金優惠、增加支農再貸款、聯合財政給予涉農貸款獎勵;對評價為“差”等級的,要進行反向懲戒,以提高其履行義務的積極性。(1)政府應大幅增加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村貧困很大程度上由于經濟基礎太差,缺乏發展條件,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水、電、路、水利、耕地改良、居住、教育等軟硬件設施建設的力度,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必要條件。(2)建立農村政策性保險。農戶經濟條件差、信用等級達不到借款條件,需要政策性農村融資保險為其提供擔保,促成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采取保險擔保辦法要優于直接給農戶補貼,因為在擔保情況下,農戶仍然要承擔償債責任,壓力和動力并存,可激勵借款農戶努力創造收入還債,有利于培養農戶的信用意識。(3)利率優惠。主要目的是降低農村借款成本,讓更多的貧困人口能夠借得起錢。金融機構對農戶貸款利率不能一浮到頂,一般上浮20%尚可,對貧困戶應少上浮甚至不上浮,其與正常貸款的利差損失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按比例給予彌補。(4)支農再貸款扶持。人民銀行發放的支農再貸款應當采取更低利率甚至無息,農村信用社利用人民銀行的支農再貸款發放農戶貸款應當不得上浮利率,甚至可以下浮10%~30%,適當讓利于民。

本文作者:駱倫良工作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河池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