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給側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分析

時間:2022-08-22 09:49:01

導語:金融供給側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供給側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分析

摘要:文章選取了我國31個省份2012—2016年的面板數據,通過固定效應和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對我國金融體系效率、居民消費水平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消費水平的提升顯著促進了經濟增長。(2)金融體系的效率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也較大程度地推動了經濟發展。(3)如果再疊加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消費需求的提升作用,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改革,那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顯著。

關鍵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費需求;經濟增長

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下,仍然不能忽視需求端問題。因為經濟體供給方和需求方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在經濟持續健康運行中兩者缺一不可。在需求端,就居民消費需求而言,我國居民消費層次低,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是最突出的問題,也是最有潛力的拓展方向。近些年來,在諸多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中,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給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選擇,并且也取得了一些經濟成果。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金融供給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對此,當下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討論集中于“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如何克服金融資源“脫實向虛”,如何通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支撐等問題,而較少關注改善金融供給對消費的提升作用。在我國,金融資源供給與居民消費需求發展不匹配。因此,對改善金融供給,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消費需求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于如何提升消費,進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現有文獻較多集中在從需求側角度進行分析,分別從預防性儲蓄動機、收入分配結構變化、流動性約束等維度探究此問題。由此基于“收入-消費”理論,運用“生存型消費需求→發展型消費需求→享受型消費需求”消費升級的動力框架,建立與完善社會保障、改善收入分配狀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是提升消費的必要舉措。但是深入分析中國的現狀來看,消費不足等經濟問題的根源不在需求側因素,而在供給側。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需求管理的邊際貢獻在遞減,為此需要向供給側轉向,迫切需要從“供給推動”的視角設計消費升級的動力框架。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推進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金融供給,提高金融供給效率在短期內可以觸發消費升級,推動經濟發展;從長遠來看則使得金融不忘初心,服務實體經濟,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內涵和政策含義可以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實際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瞄準以消費者為主體的消費升級這個“靶心”。基于此,本文從供給側角度探討促使我國消費潛力釋放的動因,考察改善金融供給助力消費升級的關系機理。

1“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架構下的消費升級動力機制

我國經濟正在經歷根本性轉型,從投資轉向消費、從工業轉向服務業。這意味著經濟增長將更多地依賴消費、服務業和創新的推動。然而,扎實推進消費升級,必須要有與之匹配的新供給。從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歸宿的角度看,消費者偏好和消費支出引領社會資源配置,決定經濟運行軌跡和趨勢;而生產環節只有敏銳適應和捕捉消費需求變化,才能獲得持久的原動力。一方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需求側方面的響應和匹配;另一方面,消費總量增長和結構升級、新型消費空間的拓展等同樣也需要諸如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等供給方面的推動。消費升級機制其作用路徑能夠有效對接和融合供給端的創新推動和需求端偏好拉動這兩個驅動經濟發展的雙重動力要素。我國當前金融供給不適應消費需求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供給結構不適應消費需求結構,二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價格不適應居民消費意愿和現實消費活動。例如,一方面,從我國近幾年消費新業態發展趨勢來看,線上線下、網絡購物、分享經濟等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傳統的門店、百貨商場卻面臨生存危機的發展困境。新興消費獲得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根源,在于這些消費活動得到了互聯網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部門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支撐,而其涉及百貨門店的金融服務和產品的金融供給尚未對居民消費升級做出有效準備,金融行業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消費需求轉型升級不匹配、不盡合理。我國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變動缺乏適應性和靈活性。這表現在金融領域,就是對消費需求升級金融部門不能提供有效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支撐?!度嗣袢請蟆房l的權威人士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框架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進一步分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應了上文給出的關于需求升級的“問題—動因—對策”分析線路。從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來看,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的制約因素突出表現在金融抑制和金融配置資源的扭曲造成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價格不適應居民消費意愿和現實消費活動。從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關聯和互動作用角度來看,順應消費偏好的變動,推動消費升級的對策框架是改善、改革金融供給,提高金融供給效率。上述關于改善金融供給助推消費升級的動力機制可以通過圖1來描述。

2實證分析

2.1變量選取和數據說明本文嘗試用多種短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方法深入分析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費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我國除香港、澳門、臺灣外31個省份2012—2016年的面板數據。相關數據來自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用金融行業增加值與金融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比值(jr)代表各省份的金融結構性改革效率。在消費水平(xf)和經濟發展(fz)方面,本文用各省份的消費水平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來衡量消費水平提升和經濟發展狀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2.2變量時間序列圖的分析從圖2至圖4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金融體系效率、消費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發展的時間趨勢大體是一致的,都處于上升趨勢。2.3動態關系分析金融供給改革效率、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動態關系是進行固定效應回歸分析還是進行隨機效應回歸分析,需要首先對上述變量進行豪斯曼檢驗。檢驗結果顯示的顯著性P值(Prob>chi2=0.0004)遠遠小于1%,所以應該構建固定效應模型來描述金融供給改革效率、消費水平與經濟發展動態關系之間的回歸關系。以經濟發展為因變量,金融體系效率和消費水平為自變量,進行固定效應回歸分析(模型一),接著通過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來檢驗模型中是否應該包含時間效應(模型二),具體實證分析結果見表2。在模型二回歸的基礎上,通過測試各虛擬變量的系數聯合顯著性來檢驗是否應該在模型中納入時間效應的檢驗結果。實證檢驗結果發現,變量系數的聯合顯著性(F(4,30)=8.61;Prob>F=0.0001)是非常好的,接受了時間效應的初始假設,這進一步驗證了模型中包含時間效應項的結論。從表2的結果可知,首先,消費水平的提升無論是固定效應回歸分析(模型一),還是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模型二),其系數都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說明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升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其次,金融體系效率在構建雙向固定效應回歸分析時,其系數是顯著相關的。這說明在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體系效率的提升,對我國經濟增長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再疊加金融供給改革對消費升級的推動作用,那么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效果更明顯。

3結論與建議

本文選取了我國31個省份2012—2016年的面板數據,在此基礎上通過固定效應和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對我國金融體系效率、居民消費水平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消費水平的提升顯著促進經濟增長。(2)金融體系的效率,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也較大程度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3)如果再疊加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消費升級的作用,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供給改善,那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顯著。根據本文的結論并結合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背景,提出如下關于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傾向消費需求的建議:第一,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積極引導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比如,以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為抓手,補齊金融短板;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平臺,提升金融支持消費者支出活動的資金供給質量和效率。第二,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和綠色金融,去除消費需求提升的金融抑制。比如,適當放松金融市場的準入管制,為地方中小金融部門發展松綁;充分發揮地方中小型金融機構在本地生活消費場景和消費業態等長尾消費需求方面“軟”信息優勢,由此改善金融供給助推消費升級。第三,在我國消費支出顯著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也要高度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改變傳統“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的金融政策,抓住新型消費空間拓展的重點領域,通過定向降準、定向信貸便利等,有針對性地“滴灌”,補齊新消費發展的金融短板,促進消費增長。積極開發出更多與新消費特點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例如,對有固定工作和穩定收入的消費者,可利用其收入流設置相關短期低額度消費信貸抵押,解決其有形資產不足的問題,可設計相關信貸消費組合貸款,分散信貸壓力和風險。

作者:張曉波 單位:重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