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開放下商業銀行選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05:01:00
導語:金融市場開放下商業銀行選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銀行業成為高競爭性的行業。
根據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有關條款規定,我國在加入WTO后,要求對外全面開放金融市場,允許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保證國外金融機構平等競爭等。這樣一來,國內銀行原有市場準入方面的優勢不再存在,與外資銀行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在金融市場中平等競爭。外資銀行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力量、先進的金融技術、超前的服務理念、豐富的市場經驗以及強大的人才優勢,在許多方面對國內銀行業構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同其它行業一樣,中國的銀行業對“入世”滿含欣喜與焦灼,在迎接入世帶來的機遇的同時,更關心的是即將到來的沖擊與挑戰。中國的銀行業作為一個與世隔絕太久的行業,在新的世紀,它面臨的沖擊和挑戰將是全方位的,銀行業開始成為高競爭性的行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打破了四大國有專業銀行一統天下的國有銀行體制,目前已經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三個層次約100家國內商業銀行以及155家外國銀行分行、7家合資銀行、7家外資財務公司和250家外國銀行代表處組成的商業銀行體系,競爭格局初步形成。但到1998年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仍占國內全部金融總資產的77%,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占國內全部金融總資產的比例為2.85%。可見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仍然處于壟斷地位,銀行業的市場競爭不很充分。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金融市場的開放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帶來強大的推動力。金融全球化力主金融市場開放和自由競爭,通過自由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長期困擾國有商業銀行的違規經營、機制僵化、透明度不高等問題有望在外資銀行競爭壓力面前得到強行矯正,許多不符合國際慣例、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的問題,都將會在競爭中得以解決。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來說,突出的問題是經營機制不活,布局結構不合理,效率不高,一些金融機構違規經營,不良資產過高等問題。因此,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要在商業銀行現有產權制度的基礎上,加快組織結構、激勵機制、內部管理、業務調整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
二、商業銀行走向股票市場,成為必然趨勢
金融業乃“百業之首”,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像美林證券、匯豐銀行、美國友邦等國際著名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不但都是上市公司,而且都是重量級的藍籌股,對股市大盤有著重大的影響力。而在我國,上市公司雖有1000多家,但真正的金融企業卻只有6家,勢單力薄,難現金融概念股的指標作用。這一格局不改變,市場結構得不到優化,將直接影響到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由于金融業的特殊性,面對金融市場的開放,中國的銀行業已別無選擇,必須加快股份制改革,規范內部管理,走向證券市場,利用上市公司的資本充足機制,來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強競爭力。
商業銀行是高負債的金融企業,充足的資本不僅是滿足商業銀行風險監控和整體抗風險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是銀行機構發展、業務擴大、科技投入、改善經營和提高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除深發展、浦東銀行通過上市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籌資外,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都通過私募擴股、留存收益、股東以部分紅利轉注資等渠道補充資本。隨著銀行資產的擴大,通過這些渠道擴充的資本,其增長速度已不能滿足銀行資產擴張的需要。2000年5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周小川表示,歡迎金融企業上市,大大增強了銀行業的上市信心。新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已走在前面,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都表示在近一兩年內實現公開上市。國有商業銀行在國內外上市已為期不遠。
三、商業銀行的并購重組是銀行業改革的主基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爆發了規??涨暗牡?次兼并收購浪潮。在此次并購活動中,主要角色是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等金融行業企業,占全部收購總額的40%左右。特別是90年代中后期以來,銀行業的并購重組日趨活躍。1995年3月,日本三菱銀行與東京銀行合并組建東京三菱銀行,其總資產超過6000億美元,當時在全球排名第一;1997年12月,瑞士信貸銀行與瑞士聯合銀行合并組建世界第二大銀行和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1998年4月,美國花銀行與旅行者集團合并組建花旗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總資產為7000億美元,年利潤為500億美元;1999年8月,日本第一勸業、富士、興業銀行宣布合并,總資產高達141萬億日元,成為當時最大的金融集團;2000年3月8日,德國第一大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和第三大商業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合并,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銀行,總資產為2.5萬億馬克。面對全球銀行業并購浪潮和中國加入WTO,我國商業銀行將掀起并購重組或策略聯盟風潮。因為,加入WTO后,我國商業銀行面對的對手是跨國超級銀行。而我國商業銀行除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外,其它商業銀行的規模都很小,資本實力差,抗風險能力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因此,通過并購重組,可以壯大銀行資本實力,擴大規模和業務領域,降低經營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可以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投資,提高技術電子化、網絡化水平;可以化解中小銀行潛在的經營風險,促進銀行體系的穩定,從而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
四、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綜合化
隨著資本市場和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業混業經營已成為國際趨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是1999年11月4日美國國會通過的《現代金融服務法案》,廢除了金融分業經營制度,允許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互相滲透并參與市場競爭。這一事件被美國金融界稱為“劃時代新突破”,不僅會對美國金融業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將引起全球金融業的重大變革,意味著實行綜合化經營的全能型金融超市將成為未來金融業的一大發展趨勢,金融超市加速到來。
在我國,金融業一直堅持分業經營制度。加入WTO后許多外資金融機構實行的是綜合化經營,現行的中國《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也允許外資銀行從事外幣投資業務。如果這一格局維持不變,就可能形成外資銀行在華實行綜合化經營而國內金融機構實行分業經營的格局。這不利于國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競爭。
從銀行本身的發展需要來看,實行綜合化經營其優點在于:一是范圍經濟,即同時經營不同性質的金融產品能帶來成本節約;二是內在穩定性,即有利于降低收入的不穩定性,提高規避風險的能力。但是,綜合化經營中也存在許多障礙需要管理者加以克服。第一,綜合化經營使管理者面對多種市場風險,從而使風險管理的難度大大提高;第二,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分別代表不同的經營文化,需要不同的經營技巧、經營理念和經營資源,要使兩類業務有機的結合起來,決非易事。應該說,在1993年以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法律和規定,促使這一法令最終出臺的原因是,1992年銀行大量資金通過國債回購、同業拆借非法進入證券市場,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頒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對銀行業、證券業、信托業和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1995年通過的《商業銀行法》對此作了明確說明。1997年6月,為了抑制證券市場的過度投機氣氛,中國人民銀行強調“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1999年,證券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2000年2月《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金融業有從分業經營向綜合化經營過渡跡象。
但從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還是一個漸進過程,明確提出混業經營還有一定的距離。從穩定我國金融秩序來看,由于銀行和證券市場制度不完善,以及上市公司股權結構過于集中的“國有企業病”,如果實行混業經營制度,將會導致大量資金流入股市,股市泡沫嚴重,給整個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
由此,在我國實行金融業混業經營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漸進過程中,首先實現的是從存款、貸款和結算業務等傳統銀行業務為主向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投資咨詢、家庭理財等現代銀行業務為主的轉變。在合法經營的前提下進行金融創新,將得到大力提倡和支持,中間業務將迅速突起,成為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
五、商業銀行服務網絡化
科技興行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最終策略。商業銀行應走科技發展之路,注意加強硬件投入,搞好軟件開發,積極推廣和應用高科技成果。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銀行已實現了電子化、存取自動化、傳輸網絡化。有的銀行已達到“無支票、無鈔票、無紙張”的三無銀行。在以網絡應用為核心的數字化時代,網絡銀行必將成為商業銀行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全球銀行業并購浪潮和中國加入WTO,我國商業銀行將掀起并購重組或策略聯盟風潮。因為,加入WTO后,我國商業銀行面對的對手是跨國超級銀行。而我國商業銀行除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外,其它商業銀行的規模都很小,資本實力差,抗風險能力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因此,通過并購重組,可以壯大銀行資本實力,擴大規模和業務領域,降低經營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可以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投資,提高技術電子化、網絡化水平;可以化解中小銀行潛在的經營風險,促進銀行體系的穩定,從而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
四、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綜合化
隨著資本市場和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業混業經營已成為國際趨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是1999年11月4日美國國會通過的《現代金融服務法案》,廢除了金融分業經營制度,允許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互相滲透并參與市場競爭。這一事件被美國金融界稱為“劃時代新突破”,不僅會對美國金融業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將引起全球金融業的重大變革,意味著實行綜合化經營的全能型金融超市將成為未來金融業的一大發展趨勢,金融超市加速到來。
在我國,金融業一直堅持分業經營制度。加入WTO后許多外資金融機構實行的是綜合化經營,現行的中國《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也允許外資銀行從事外幣投資業務。如果這一格局維持不變,就可能形成外資銀行在華實行綜合化經營而國內金融機構實行分業經營的格局。這不利于國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競爭。
從銀行本身的發展需要來看,實行綜合化經營其優點在于:一是范圍經濟,即同時經營不同性質的金融產品能帶來成本節約;二是內在穩定性,即有利于降低收入的不穩定性,提高規避風險的能力。但是,綜合化經營中也存在許多障礙需要管理者加以克服。第一,綜合化經營使管理者面對多種市場風險,從而使風險管理的難度大大提高;第二,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分別代表不同的經營文化,需要不同的經營技巧、經營理念和經營資源,要使兩類業務有機的結合起來,決非易事。應該說,在1993年以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法律和規定,促使這一法令最終出臺的原因是,1992年銀行大量資金通過國債回購、同業拆借非法進入證券市場,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頒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對銀行業、證券業、信托業和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1995年通過的《商業銀行法》對此作了明確說明。1997年6月,為了抑制證券市場的過度投機氣氛,中國人民銀行強調“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1999年,證券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2000年2月《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金融業有從分業經營向綜合化經營過渡跡象。
但從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還是一個漸進過程,明確提出混業經營還有一定的距離。從穩定我國金融秩序來看,由于銀行和證券市場制度不完善,以及上市公司股權結構過于集中的“國有企業病”,如果實行混業經營制度,將會導致大量資金流入股市,股市泡沫嚴重,給整個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
由此,在我國實行金融業混業經營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漸進過程中,首先實現的是從存款、貸款和結算業務等傳統銀行業務為主向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投資咨詢、家庭理財等現代銀行業務為主的轉變。在合法經營的前提下進行金融創新,將得到大力提倡和支持,中間業務將迅速突起,成為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
五、商業銀行服務網絡化
科技興行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最終策略。商業銀行應走科技發展之路,注意加強硬件投入,搞好軟件開發,積極推廣和應用高科技成果。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銀行已實現了電子化、存取自動化、傳輸網絡化。有的銀行已達到“無支票、無鈔票、無紙張”的三無銀行。在以網絡應用為核心的數字化時代,網絡銀行必將成為商業銀行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銀行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原因在于:首先,與傳統的銀行相比,網絡銀行具有許多優勢。網上銀行服務可以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為客戶提供超時空的“AAA式服務”,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為客戶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務。網絡銀行還可以降低商業銀行經營成本,據測算,傳統銀行的經營成本占收入的60%,而網絡銀行的經營成本只相當于經營成本的20%。其次,不斷完善的IN-TERNET安全保密技術,不斷成熟的網絡高速接口技術,不斷豐富的網絡遠程訪問設備,為網絡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技術保證;再次,日益壯大的網絡用戶是網絡銀行發展的推動力。到目前為止,INTERNET已遍及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預測,到2005年,美國網絡銀行業務量將占到銀行總業務量的50%左右,我國將占到20%。目前,我國網絡用戶也在成倍增長,為銀行在INTERNET上開展金融服務,提供了雄厚的社會基礎。
現在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科技裝備、科技應用和發達國家的銀行相比還有一段距離,要使國有商業銀行具有真正駕馭金融市場的本領,同時和國際金融業務接軌,并且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在科技進步上求得突破。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不久,網絡銀行就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重要服務通道。
- 上一篇:建設節約型社會分析論文
- 下一篇:農村金融市場開放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