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問題研究

時間:2022-05-07 03:28:09

導語: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問題研究

[摘要]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農村金融的改革跟不上農業改革的步伐,無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存在運用到“三農”的農村金融資產較少、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未完全在農村地區建立、農村信用信息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對農村“三權”抵押貸款意愿不強烈等導致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問題。建議建立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解決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問題。

[關鍵詞]農村金融;數字化;普惠金融

一、農村金融服務開展的基本情況

1.金融助力農村經濟發展,滿足農民愿望。金融是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隨著振興鄉村戰略的持續推進,“三農”領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農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現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出越加旺盛的態勢。2.推廣金融科技,實現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快捷,金融機構應當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通過在鄉村建立金融服務點、服務站,讓農民更加貼近金融科技帶來的便捷,喚醒農村“睡眠”資產,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形成金融資源“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可持續、數字化農村金融服務模式。3.采用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解決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問題。數字化普惠金融將現有的金融服務模式進行一定的創新,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等金融科技手段,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降低了成本,彌補了農村在金融服務方面的欠缺。滿足了農民的需求,解決了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二、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

1.運用到“三農”的金融資產較少。目前,我國農村整體經濟實力不強,農村金融業務成本高、利潤低、風險大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無法滿足“三農”發展的需求。隨著“三農”的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多樣化的農村生產模式以及銷售模式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存的金融服務模式卻無法完全滿足農民的需求,為農民資金結算以及進一步使用造成阻礙。2.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未完全在農村地區建立?;ヂ摼W技術不斷發展對我國金融領域產生較大影響,催生了一系列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產品,讓金融服務變得更加便捷、金融產品變得更加全面。由于農村地區差異較大,不同地區各有其特點,無法通過一種模式完成全國范圍的數字化普惠金融模式的建立,因此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并沒有在農村地區完全實現。3.農村信用體系尚不健全,貸款較難。目前,我國農戶依然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戶的信用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因信用信息不全無法為農戶提供貸款服務。同時,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縣、鄉人民政府掌握著農民的諸如土地承包和土地確權、新農合等基礎信息,大多散落在不同部門,調取信息的過程較為困難,這也成為金融機構無法為農戶提供貸款服務的主要原因之一。4.金融機構對農村“三權”抵押貸款意愿不強烈。2015年8月,國務院專門下發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銀行金融機構在處置農地經營權抵押物時,可供選擇的方式主要有再流轉交易、協商收購、仲裁、訴訟等。再流轉交易方式下,受土地的不可移動性等因素制約,再流轉的空間范圍局限于缺乏競爭的當地市場,再流轉所面臨的風險較大,效率較低,金融機構可能因此遭受損失,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對于農村“三權”抵押貸款意愿不積極。

三、政策建議

1.廣泛應用金融科技,加強農村地區征信基礎信息建設。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方式為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服務的融合,過去由于農村地區經營成本較高且征信數據獲取較困難導致其持續存在的融資困難問題。如今,金融科技通過互聯網技術成功實現了打通農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通過大數據技術,對農戶往日的交易數據流以及信息流進行充分分析,讓農村地區的金融風險變得更加可控,通過云技術降低了農戶資源共享的成本,運用物聯網技術解決了風險監測的問題。通過廣泛運用金融科技技術,讓農戶養成先授信的習慣,從而建立起農村范圍內的信用體系。金融機構在向農戶提供貸款前,可根據信息體系中的信息,決定能否向農戶提供貸款,解決了過去長期存在的融資難的問題。2.搭建村級數據共享共建平臺,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議各地信息數據管理部門,利用其信息收集渠道,將農戶基本信息進行不斷完善,建立村級數據共享共建平臺,促進共享共建平臺信息與金融機構金融信息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信用體系。通過鼓勵醫療、教育等有利于民生服務下鄉。一方面,可以豐富農戶現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信用體系中農戶的動態生活信息。通過對農戶信用信息進行不斷的更新,確保村級數據共享共建平臺更加具備實用性,相關數據、信息更加可靠、真實。有了村級數據共享共建平臺,可以推進社會各類資金下鄉,促進鄉村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的手段,促進農村銷售及消費升級。既有利于農戶發現適合自己的項目,銷售適合自己的農副產品,獲得財富。也有利于農戶跨越空間限制,購買商品。3.推進金融機構下鄉政策,提升鄉村金融服務。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推動金融機構下鄉創建助農取款服務點以及金融服務站,讓農戶可以不出村便可以辦理業務,享受金融服務。截至目前,大慶市已創建助農取款服務點674個,金融取款服務點43個。可以進一步幫助農戶辦理自己想要辦理的業務,帶金融知識下鄉,增加農戶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擴大農戶的知識層面。為了進一步引導相關探索的進行,增加助農取款服務點以及金融服務站,可以實現金融服務種類的多樣性。建議相關政策對下鄉的金融機構給予扶持,讓其可以降低下鄉建立網點所耗費的成本。建立綠色通道,讓有下鄉意向的金融機構都可以得到相關扶持,鼓勵各金融機構在農村設立網點,進一步實現鄉村金融服務的多樣性。4.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試點,規范農村土地交易流程。目前,部分城市土地流轉市場成立,雖初見成效,但卻面臨著服務組織零散化、信息透明度及互通度較低等問題,農村土地交易市場無法徹底成型。針對此類情況,建議政府牽頭組織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將農村土地交易市場模式化,使農村土地交易流程化,尋找具備專業農村產權評估及服務能力的機構來運作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提供農村土地信息的、評估、交易等服務,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通過競價,可以使農戶的土地經營權轉讓實現最大的價值。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也可以激發金融機構對抵押貸款的熱情,在農村土地經營權可以流轉的情況下。一方面,對于無法償還貸款的農戶,金融機構可將其抵押的土地經營權進行流轉,從而挽回金融機構的利益。另一方面,缺乏資金的農戶也可以不為資金發愁,通過抵押其土地經營權獲得資金。

作者:張靜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大慶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