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實踐思考
時間:2022-01-29 11:17:36
導語: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開展社會調研
專業建設的第一階段是開展社會調研。社會調研是從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的目標崗位的確定,目標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目標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的使用頻率和重要程度等方面進行開展。以實事求是、客觀全面、認真細致、保持教育本質、遵循教育規律為準則,采用文獻分析、訪談、觀察等手段,調研以下內容。(1)畢業1~3年畢業生從事最多的崗位。(2)最多在校學生期望從事的崗位。(3)教師期望學生從事的崗位。(4)校外和企業專家期望學生從事的崗位。(5)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未來新興崗位。統計各崗位的排名,選出排名靠前的2個崗位作為機電一體化專業的目標崗位。在大、中、小3種類型的企業中,選擇具有3~5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如下:(1)機電一體化專業目標崗位的工作任務。(2)每個工作任務對應的一系列工作行為。(3)完成該項工作任務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職業能力內涵。將關于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的訪談結果進行匯整。根據匯整結果制作調查問卷,在大、中、小3種類型的企業中分別向相關崗位的工作人員發放問卷,調研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各項知識、技能的使用頻率和重要程度。統計問卷,剔除使用頻率和重要程度較低的知識、技能。通過對相關企業和學校現狀的調研,掌握企業對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與高職學校教學現狀之間的差距。
2課程體系改革
專業建設的第二階段是課程體系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是從專業課程的確定、教學進程的安排等方面進行開展。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職業生涯發展為需要”的課程開發原則,依據學生需要具備的各項知識、技能及其使用頻率和重要程度的社會調研結果,經過機電一體化專業所有教師及校外和企業專家的認真思考和探討,針對機電一體化專業現有科目進行擴充、縮減、增加、刪除,將科目與使用頻率和重要程度較高的知識、技能相對應,確定專業課程。估算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能量,確定每個科目對應的學分;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規律,排列科目的優先順序。以學院學分為基準,按職業能力內涵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頻率,調整必修與選修科目,確定教學進程,最終構建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由機電一體化專業所有教師共同完成課程標準、授課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的撰寫。
3保障實施規劃
專業建設的第三階段是保障實施規劃。保障實施規劃是從師資、實訓設備、課程評價等3個方面進行開展。在師資方面,引進高技能專業人才,壯大師資隊伍,完善知識結構與人員配置的合理性。大力推進教師培養培訓工作,有針對性地更新或拓寬專業知識,提高教師隊伍的學術水平。鼓勵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術能力。強調教研活動的針對性,促進教學思想的活躍程度。在實訓設備方面,清點原有實驗室空間和實驗設備,根據專業課程的教學需求,更新老舊系統,增加缺乏的實驗設備。完善實訓指導書、教材等教學文件,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管理,保障實訓基地的有效運行。在課程評價方面,完善學生評價體系和同行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考核,參考相關行業和企業標準,創建明確的量化標準。
4結束語
本文介紹了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的實踐過程,通過開展社會調研,掌握了企業對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依據調研結果,經過校內教師、校外和企業專家的思考和探討,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并對保障實施條件進行了規劃,為機電專業的人才培養奠定基礎,為其他高職院校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2(3):31-33.
作者:陳堰芳 單位:上海電機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特色農業保險工作思考
- 下一篇:機械制造與機電一體化發展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