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業在西部的新發展

時間:2022-01-29 04:46:00

導語:工程機械業在西部的新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程機械業在西部的新發展

西部,廣闊的市場

我國的高原、沙漠及凍土地區總面積達665萬平方公里。由于在高原工程建設機械的使用條件和環境與原設計條件相比產生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工程建設機械的性能及可靠性指標都產生很大的變化,這給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帶來的損失每年高達20億元,沙漠及沙漠化地區干燥的空氣容易積聚靜電荷,靜電引起的放射易引起電路的隨機故障。在計算機存儲系統高密度固態電路中尤其嚴重。凍土長期持續的溫度交換和流度過程造成地層產生強大的應力,并大面積地膨脹、位移直至崩裂,對工程設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20世紀70年代,我國適應西部環境的工程機械的技術研究和開發就已經開始。西部大開發更將大大帶動我國工程建設機械技術水平的提高。僅就公路建設而言,西部地區,尤其是青藏等高原地區,公路密度小、等級低,建設與改造的任務非常大。交通部初步設想用10年時間建設西部公路35萬公里,預計總投資7000億元,這將進一步刺激高原地區對工程機電裝備的需求。

今年以來,西部市場的工程機械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0%,西部大開發為工程機械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市場。據統計,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約有30%的資金用于施工設備,國內市場缺口較大,且由于以往西部經濟建設相對滯后,西部地區工程機械的保有量較低,在從事少量的大型工程建設中,施工單位大多購置、使用國外進口設備,從而形成了大型工程必用進口設備的局面,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特別是高原工程機械的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下,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包括高原工程機械應積極作為,抓住機遇,加大工程機械高原環境技術研究的力度,以實現工程機械行業新的發展。

“西部型”要有絕活兒

高原、沙漠環境對工程建設機械的內燃機及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機械、電工產品、以空氣為介質的其他機械和金屬材料及防護等產生影響;高原對工程建設機械運行及可靠性有較大影響,包括動力系統、整機性能等。

工程建設機械高原環境適應性關鍵技術包括功率恢復型的增壓技術、中冷器及其應用、熱平衡技術、高原低溫起動、空氣濾清等。此外,還應選擇好金屬材料、低溫橡膠及密封件、傳動油料和潤滑油料。西部環境對駕駛室也有特殊要求,即密封性、保溫采暖性能、除霜性能、紫外線輻射防護性能、新鮮空氣交換性能。

沙漠環境對工程機械的特殊要求有:比功率大,轉彎靈活,爬坡性能好。車架應具有懸架浮動性能,機械還應具有涉水和穿越沼澤的行駛能力。要求行走裝置有足夠的附著力,必須考慮采用多級濾清及新的結構方式。必須保證發動機有性能可靠的冷卻系統,裝備性能可靠的無線電通訊系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安全措施。

目前已完成的高原機型在4200米地區動力性、經濟性熱平衡性能、排溫性、排放性能、未采取措施的起動性能,普遍達到基本型同機型低海拔指標值5%范圍之內,屬于非常理想的結果。部分已經進入青藏施工現場的高原特殊種機械,以強勁的動力、優良的性能和高生產率,受到有關施工單位的肯定,人們普遍認為較普通發動機好得多。而國外同類企業也如實地表示:其機械在海拔2500米之內可保持功率不變;海拔4500米時,功率損失在25%以上。對機械來講,功率下降的同時,經濟性變差(煙度大),排溫升高,增壓器超速造成機械使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變差,是高原大氣對設備影響帶來的最終結果。而高原工程機械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機械生產效率和適應性、恢復可靠性和耐久性指標。

與國外技術的差距在哪兒

西寧高原工程機械研究所總工程師馮輝生認為,我國高原工程與國外產品在高原使用的主要差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標準及貫徹執行方面的差距。我國工程機械的技術標準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制定的,在借鑒國外同類標準時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大多是等效采用,少量是等同采用。目前這些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產品發展的需要,與國外同類標準也存在較大的差距,需要在“十五”期間逐步進行全面的修訂。另外,工程機械行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貫徹標準意識不強,以致于產品不能達到規定的要求。

2.產品環境技術基礎研究方面的差距。產品環境技術基礎研究技術成果應該廣泛地為高原工程機械發展提供服務,并且不斷地提高基礎研究成果水平,爭取在動力性、經濟性、舒適性、排放性、耐久性、可靠性等各方面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并努力在高海拔專用特種工程機械的發展方面與國外相比有所創新。

3.產品材料、零部件在高原低溫條件下的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提高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及零部件質量水平,改善結構工藝水平,是縮小與國際知名產品差距的重要問答,也是主機基礎質量及可靠性得到保證的條件。

4.基本型工程機械主機的基礎質量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與工程機械業振興總目標的要求相比,行業產品同樣存在質量低、組織結構散、開發能力弱的問題。表現在:1)產品質量不定,部分達不到標準和合同要求,抽樣合格率低;2)可靠性差,早期故障率高;3)設計水平低,性能差,不能滿足用戶要求;4)質量意識弱,質量管理水平不高,質量體系不健全。以上種種因素造成通用工程機械質量和可靠性不能滿足高原特殊環境的要求,需要有較大的提高。

5.服務質量的差距。需有效地加強產品售前、售后服務,重點骨干企業應建立起完善的、規范的售后服務與信息反饋網絡,使服務質量爭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產品研發隨市場反應方面的差距。我國工程建設機械由于環境適應性基礎質量和服務等方面的差距,使得我國在沙漠成套機械方面幾乎是空白,因此面對西部開發中的公路交通、西氣東輸等工程中的沙漠地帶,國產設備不得不處于外圍的地位,所以在沙漠機械開發方面有所突破是有條件的企業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屆時其市場發展將不會僅僅局限于國內。

我國“西部型”工程機械與國外產品固然差距很大,但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展開,工程機械行業迎來大發展的機遇,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日益形成。

相關鏈接一高原環境下工程建設機械發展目標

西部大開發中,高原等特殊環境下工程建設機械發展的基本任務是:2010年之前,促進行業的各類產品及零部件具備海拔3000m以下適用的質量保證,形成我國基本型工程機械新一代產品序列,完成與國際同類產品性能、標準與規范的接軌;建立相應的高原地區售前、售后服務體系及信息反饋網絡,服務質量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針對我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高原重點工程項目的要求,2010年前,逐步派生出專供海拔3000至5000m之間使用的功率在100kw至300kW間的高海拔特種工程機械產品序列;促進有實力的企業對沙漠、凍土、冰雪、鹽湖機械的研發,并形成相應規范;繼續深入進行工程機械、內燃機、金屬材料及非金屬材料在各種特殊大氣和土壤環境下的行為、失效機理、補償技術、試驗評價技術等環境技術共性基礎研究,為特殊環境條件下工程機械產品性能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