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工作措施

時間:2022-10-25 02:58:42

導語: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工作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工作措施

摘要:隨著科技高速運轉的網絡時代快速發展,使得互聯網迅速普及到千家萬戶,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以互聯網促進扶貧開發,以電子商務促進精準扶貧,成為了實現扶貧工作新跨越的新渠道。信息化與農業的結合,有利于農民增收,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同時對農副產品拓寬銷路,保持信息溝通順暢也有著保駕護航作用。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發展現狀;對策

1基本內涵

1.1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指的是以電子為載體而進行的一系列商務活動,就是客戶、管理者、商品供應上使用即時聊天軟件進行交流,并且對自身所掌握的一系列資源進行共享,最后利用這些電子的形式來進行交易。1.1.1電子商務具備的N個條件信息網。利用電子商務系統中的網絡信息平臺,將銷售商所需要出售的產品信息出去,使得需求上可以在網絡上自行選擇和購買自身所需要的商品。最后通過安全的支付機構進行網上支付,最后生成網上訂單。物流網。生產資料供應商根據自身發貨需要,與各地快遞物流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生成網上訂單后快遞物流公司可根據訂單要求按地區安排3~7天進行門戶式遞送。這樣形成嚴謹的配送物流網,還減少了商品在流通中的時間。資金網。在銷售商的網絡銷售平臺中,進行網上結算和支付時,可利用銀聯進行直接支付,減少現金交易過程中的麻煩。銀行的互聯網給電子商務奠定了基礎,資金網的建立,是電子商務系統安全、方便、快捷。1.1.2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促進銷售產品或服務作為主要業務線,在農村生產領域內完成收付款業務和電子采購。而農業電子商務指的是和農業有關商品的網絡銷售,其所涉及的商品有農資用具以及家電下鄉中所推出的和農民生活有關的資料。1.1.3農村電子商務的基本模式A2A模式(agenttoagent)。agenttoagent的縮寫為A2A,指的是商對商模式,實際上這種模式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在電子商務過程中,通過加入到交易的環節當中。A2C模式(agenttoconsumer)。agenttoconsumer的縮寫為A2C,即商對消費者模式,指的是電子商務市場之中的生產者以及銷售者和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營銷關系的一種電子商務模型。C2C模式(consumertoconsumer)。即消費者之間的模式,其主要指的是買家以及個人賣家通過網絡平臺直接進行交易的一種電子商務模式。這種商務模式受到極為廣泛的歡迎,雖然其還不是當前農村電子商務的主流形式,但是在電子商務領域非常流行。1.2精準扶貧。1.2.1精準扶貧的內涵精準扶貧是以精細管理、綜合協同、持續再生的理念為指導,運用統籌、協調、分類的科學方法,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堅持全過程責任式管理,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扶持、精準管理的綜合治理貧困新方式。精準扶貧的起點在于明確貧困居民的致貧原因,從而針對特定的原因制定特定的扶貧措施。精準扶貧的核心內容是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使扶貧資源真正地瞄準貧困目標人群。精準扶貧的實質是提高貧困人口自身的發展能力。精準扶貧的主要內容包括貧困人口識別和扶貧資源(資金、項目等)瞄準兩個部分。精準扶貧的最終目標在于減少貧困人口和消除貧困,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小康、全面發展。1.2.2精準扶貧的基本內容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系統闡述了堅持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就是要做到:一是扶貧對象精準,解決“扶持誰”的問題;二是項目安排精準,解決“路如何選”的問題;三是資金使用精準,解決“錢如何花”的問題;四是措施到戶精準,解決“怎么扶”的問題;五是因村派人精準,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六是脫貧成效精準,解決“如何退”的問題。為新時期推進脫貧攻堅明確了方向。

2電子商務推動精準扶貧

山西省目前是國內優質馬鈴薯的主產區,近些年來山西省將優質馬鈴薯品種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經濟作物。但是在山西省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的貧困地區,應該如何利用現代科技互聯網將貧困地區的好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成為了貧困地區種植馬鈴薯農戶的瓶頸問題。2.1因地制宜聯動,聚焦資源優勢。隨著近年來互聯網不斷進駐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村農產品市場被打開。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首次與忻州市靜樂縣合作,建立了忻州首家電子商務基地,“樂村淘”隨之在靜樂、嵐縣落地。忻州市靜樂縣以及嵐縣區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種植馬鈴薯,而且該地農民多年來一直有種植馬鈴薯的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規模種植。2015年下半年開始,靜樂、嵐縣樂村淘管理中心開展了先上“樂村淘特色館”銷售該地馬鈴薯,并且取得了接近300萬的銷售業績。該線上活動的開展,使得靜樂、嵐縣的縣級樂村淘管理中心在產品包裝、物流、配送、網絡銷售等環節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16年,樂村淘特色館進一步擴大業務,將馬鈴薯的線上銷售從靜樂、嵐縣聯動擴大到毗鄰區域并且也具有馬鈴薯產業優勢的和順、婁煩、右玉。進一步發揮規模整合資源集中優勢,形成呂梁馬鈴薯產業片區,并與精準扶貧實踐緊密結合。2.2確立三優先,增收看得見。樂村淘在馬鈴薯的線上銷售活動中,有當地縣級管理中心負責落實三優戰略,即優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勞務、優先收購上行貧困戶的馬鈴薯、優先開展馬鈴薯農技精準扶貧培訓。在三優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截至2016年8月,靜樂縣樂村淘管理中心,在線上就幫助該地貧困戶解決了價值400萬元的土豆銷路問題。2016年10月17日國際扶貧日當天,靜樂縣舉辦了“靜樂樂村淘活動”。收購當地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土豆近80000斤,每斤收購價高于市場收購價0.1元,按照每斤增收0.1元計算,戶均增收660多元。靜樂縣開展電子商務扶貧“樂村淘”進駐該縣以來,在扶貧攻堅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3授人以漁,形成長效。樂村淘在線上幫助貧困戶銷售馬鈴薯的同時,還積極與山西省農業廳、省扶貧辦、農科院等部門溝通,在幫助農戶銷售的基礎上,還幫助農戶聘請技術人員和專業幫助農戶解決馬鈴薯種植技術問題。同時還組織貧困戶進行電商扶貧的專項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農戶學習專業知識。樂村淘還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對馬鈴薯的種植、加工、包裝展開培訓,提高產品上行量;另一方面,培訓縣管營銷、策劃、造勢能力,打造區域品牌,從做法上形成了農產品上行網貨化、品牌化、可持續的生態效應。從而提高馬鈴薯品質,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3電子商務在推動精準產業扶貧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

3.1政策、法律制度等發展滯后。如今,國內的電子商務還處在初始階段,該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盡管政府十分強調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但卻忽略了農村信息基礎的建設,也沒有相關的政策扶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另外,有極少部分在村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已經實行農村電子商務的試點,部分地方的電子商務已經進入了起步階段。但是因為國家并未出臺有關的政策和扶持措施,而農民對電子商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敏感捕捉到市場經濟的動態,那么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要想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對于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就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關的指導,這樣可以極大的縮短該行業的發展時間,避免走上彎路和歧途。3.2農業發展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國的農業特點是:絕大部分區域實行的是農戶半機械化生產,規模小,所獲得的產品質量不高、數量較少,盡管有部分區域由于有國家的政策扶持,開展了試點項目或者得到了少數企業的投資,但總體而言,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未達到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階段。當把電子商務作為獲得農業工具的一種手段時,一般不能本地接收,許多物資存在地域限制且運輸難度大,通常不能找到相應的商品,就算可以找到合適的商品,由于需求量很小,運輸費用就會很高,由此電子商務低價的特點將不會顯現出來。3.3農產品物流系統效率不高。我國農產品物流系統從總體上來看,效率有待提升,由于其物流信息的不對稱性、物流活動的不均衡性和分散性、物流環境要求的特殊性以及物流源頭的地域性,導致我國農產品在物流環節出現了受損現象。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建立健全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體系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攻克的發展難題,人們也逐漸開始加強了通過提升物流效率從而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整體效益的相關意識。

4發展電商扶貧的合理化建議

4.1政府機構充分發揮對農村電子商務的計劃協調作用。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出現了電子政務這一新型執政方式,偏遠地區政府執政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多數的糧食主要產地,甚至是普通的鄉鎮都在積極發展專業的網絡信息平臺和相關的信息基礎設施,這些網絡平臺除了相關信息和新聞以外,還著力于建立與農民溝通的渠道,更有部分先進省市進一步開辟了農業網絡平臺,可以實時提供農產品的價格并有關的農事信息,有的還為農民提供了交易的平臺。4.2提高農民素質培養農村電子商務的主力軍。農民是該貿易體系中最為活躍的部分,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主力軍。除了對農戶進行培訓之外,還要對政府工作人員進行能力升級,只有政府工作人員完全熟悉電商理論,才能更好地對農戶進行宣傳和講解,有效的提高農戶參與電商的積極性,一對一的授予電商技術的方式使得農戶更容易接受這一新型模式。4.3建立健全我國農副產品物流體系。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支持,完善鄉村地區的道路建設,提高農村的道路等級,爭取實現鄉村地區公路全覆蓋,使物流配送更加通暢。同時加快鄉村地區的快遞服務網絡建設,各縣區的鄉鎮與村可以根據當地條件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有效地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同時也要鼓勵申通、韻達相關的快遞企業在農村建立村級的服務門店或站點,或者在農村中的小型商店內設立自主提貨站點,從而形成相對完善的配送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鄭亞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區域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主成分聚類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06).

[2]孫百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初探[J].北方經濟,2005,(09).

[3]王景河.實施電子商務對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的思考[J].農村經濟,2004,(02).

[4]李志剛.扶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條件及促進對策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01).

[5]胡會,蘇虹,張同健.我國農業電子商務模式研究—基于商務主體主導與匹配的視角[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38-39.

[6]周海琴,張才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關鍵要素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2(01):17-19.

[7]劉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8(06):171-174.

[8]儲新民,李琪.發展我國農業電子商務:制度重于技術———基于國內研究文獻的述評與思考[J].情報雜志,2009(08):6-9,5.

作者:張聿嘉 李坷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