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低碳經濟發展長效體制

時間:2022-04-16 03:07:32

導語:構建低碳經濟發展長效體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低碳經濟發展長效體制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池州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從發展趨勢看,未來一段時期內,池州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結構的“高碳特征”明顯,特別是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苗頭,影響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今年上半年,全省節能晴雨表顯示,池州處于一級預警(紅燈區),節能形勢嚴峻,發展低碳經濟迫在眉睫。對于池州來說,不改變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狀況,不突破環境瓶頸,最終經濟社會發展既不可能好、也不可能快,唯有通過大力發展新興戰略產業,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池州產業結構重型化問題,促進“十二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池州實現經濟“彎道超車”、加快“綠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作為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池州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綠色成績單”,這為發展低碳經濟營造了難得的優勢。低碳經濟就是一列快車,誰率先發展低碳經濟,誰就能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誰率先實現了低碳經濟轉型,誰就掌握了超常發展的主動權。近幾年來,池州的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與“馬、蕪、銅”沿江第一方陣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池州在“高碳產業”優勢并不明顯的情況下,應該毫不猶豫地搭乘低碳經濟這列快車,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彎道超車”,加快“綠色崛起”。

池州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劣分析

(一)優勢分析

與我省其他地市相比,池州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一是生態環境良好,旅游文化資源得天獨厚。多年來,池州通過治山治水,森林覆蓋率已達60%,有林地777萬畝,占全省1/8,年吸收二氧化碳相當于65萬輛帕薩特轎車的年排放量,森林年蓄水13億噸,相當于建造100萬立方米的水庫1300多座;水資源充足,總量達63.7億立方米,占全省的11%。發展生物質能源,清潔能源產業潛力巨大。另外池州的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品位極高,是安徽皖南國際旅游區的核心區。境內分布各類景區景點300多個,其中國家級旅游品牌4個,A級以上景區33個,國際性佛教道場、國家首批5A級旅游區———九華山,國家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華東動植物基因庫”———牯牛降,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國鶴湖”———升金湖,以及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平天湖、秋浦仙境、蓬萊溶洞群等一批風景名勝。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旅游資源,是池州發展低碳經濟的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二是區位優勢突出,岸線資源優勢明顯。池州沿江近海,東鄰長三角,西與武漢經濟圈相連接,長江黃金水道、滬渝高速、銅九鐵路和沿江城際客運鐵路橫穿東西,京福高速、濟廣高速縱貫南北,九華山機場即將運營,集“公、鐵、水、空”于一體的區域性、綜合性現代交通樞紐初步形成。較好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運輸為池州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另外池州岸線資源優勢也十分明顯,長江流經境內160多公里,占皖江的2/5,擁有許多尚未開發的岸線資源,現有各類貨運碼頭泊位50多個,是長江萬噸輪最后通達地,發展低碳運輸和船舶制造前景廣闊。三是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資源品優量豐。目前池州已探明的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藏40余種,其中鉛、鋅、銻、鉬等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居全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品質優、儲量豐,加工潛力巨大,已被省政府確定為非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池州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礦產資源開采的規?;?、集約化和產品加工的精深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四是池州具備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基礎。近年來,池州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在優化經濟結構方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業、現代生態農業等低碳產業;積極將電子信息作為首位產業培育打造,引進了正威“中華芯都”集成電路產業園項目等。在節能減排方面,池州沼氣池入戶率達26%以上,位居全省首位;三二五發電有限公司25MW生物質發電項目鍋爐基礎工程即將完工;目前已有250余萬平方米的新建建筑設計了太陽能一體化系統;全市出租汽車已完成“油改氣”工作,公交車輛正逐步更換為新型節能環保公交車輛;建設城市自行車公交系統,倡導綠色出行等。在城市發展和規劃方面,精心打造生態低碳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把池州建設成為全國最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城市。

(二)劣勢分析

從實際情況看,池州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也面臨著以下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一是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低碳經濟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一些農民通過發展沼氣,接觸到低碳經濟,但對低碳經濟還比較陌生,阻礙了低碳理念的推廣;一些企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初步進入到低碳經濟領域,但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景認識不足;一些干部對綠色GDP不感興趣,對發展低碳經濟患得患失等。二是產業結構重型化,低耗能產業增長過慢。近年來,池州產業結構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和改善,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較為突出。2011年,三次產業比例為15.1:49.6:35.3。經濟增長過多地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依賴有色、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重型化行業,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比重偏低。因此,必須抓住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池州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三是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發展與減排矛盾日益突出。當前,池州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都會對能源產生巨大的需求。但池州常規能源貧乏,缺油、少氣。從能源消費結構看,池州以燃煤和重油為主的消費結構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將拉高CO2的排放強度,導致單位GDP能耗居高不下。因此怎樣協調發展與減排之間的矛盾,是必須面對的挑戰。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弱,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滯后。近幾年,池州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均排在全省倒數位置,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水平低,在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能技術研發和推廣利用上產業化水平低。技術水平落后已成為池州發展低碳經濟的最大“瓶頸”。五是沒有形成激勵機制,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盡管國家相關的主管部門曾制定并出臺了一些與低碳技術研發有關的優惠政策,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一些鼓勵政策名存實亡,部分政策因難以執行而未執行。再加上政府財政投入不多,金融系統支持不夠,低碳經濟的發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

池州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宣傳低碳經濟,盡快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一是加強市縣各級干部和企業決策者的低碳經濟知識培訓。要把發展低碳經濟內容列為池州干部培訓的必修課,開辦企業決策者低碳經濟專題培訓班,通過培訓,促進各級干部和企業決策者轉變思想,不斷提高低碳意識與理念。二是在社會上廣泛宣傳。要在電視臺、廣播電臺和報刊上開辟“低碳之窗”、“低碳與生活”等專欄,及時宣傳報道池州發展低碳經濟的工作,培養公民的低碳意識,把低碳經濟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形成整個社會的共識,走出一條政府、企業、公民共同參與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二)積極進行低碳試點,盡早編制池州低碳經濟發展規劃

一是盡快研究制定池州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近期、中期和長期規劃,明確發展低碳經濟目標、重點和保障措施。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統籌兼顧的方針,選擇有條件的地方進行低碳社區、低碳超市和低碳產業園區等試點,在城市交通、建筑節能、小區環保、垃圾利用、資源再生方面推動低碳技術應用,帶動低碳經濟的發展,為池州建設低碳城市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三)強化節能減排,逐步提高“低碳”和“無碳”能源比重

一是嚴格控制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要結合池州經濟發展的特點,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和落后生產能力,同時對一些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進,采用去碳技術,減少燃燒過程中碳的排放。在招商引資上,對新引進的項目設立更為嚴厲的綠色門檻和低碳門檻,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在工業園建設上,抓好節約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示范園區建設。二是逐步提高“低碳”和“無碳”能源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加快發展天然氣,積極引入核電,深入開發太陽能、小水電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通過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無碳能源的供應,使池州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引發的碳排放逐漸“脫鉤”。

(四)加快培育低碳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一是全力打造好首位產業。近年來,池州先后引進了正威半導體、勤上光電、頤和新能源、銅冠銅箔、磊鑫科技、四通顯示等電子信息企業,總投資達1000億元的正威中華芯都半導體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池州首位產業已經顯現。要全力打造好首位產業,進一步促進池州工業轉型升級。二是做大做強新能源(太陽能光伏、LED)、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生物制藥等低能耗高新技術產業。三是積極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文化是旅游之“芯”。要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礎上,整合現有的旅游資源,以九華山旅游為龍頭,積極推進旅游文化精品建設和特色旅游發展,形成世界級旅游觀光、休閑和度假基地,并依托文化旅游產業拉動相關產業與行業的發展。四是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大力推廣太陽能和沼氣技術,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發展綠色、生態和無公害農產品,探索解決農作物廢料的新途徑,減少農業的碳排放。五是大力發展林業。加強城市、農村綠化工作,大力植樹造林,重視培育林地,特別是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增強林地的碳匯能力。

(五)推廣和倡導低碳生活,全面推進低碳城市建設

一是積極倡導低碳生活。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引導市民戒除"一次性"用品和"方便消費"的高碳消費嗜好,提倡崇尚節儉、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等理念,養成節約、環保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實現可持續消費模式。二是大力發展低碳交通。要鼓勵以步行、自行車和公交為主的慢速交通,限制高排量私家車,倡導發展生物柴油汽車、天然氣汽車、電動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三是積極推廣低碳建筑。以建筑節能為基礎推廣綠色建筑建設,在政府投資項目、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內的新建建筑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在住房裝修上倡導居住空間的低碳裝飾,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家用電器等,有效降低每個家庭的碳排放量。四是在城市廣場、公共綠地、公共停車場、新建樓宇建筑景觀照明等方面推廣使用太陽能,向“綠色照明”方向發展。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構建低碳經濟發展長效機制

一是建立池州低碳經濟技術研究中心。一方面要依托現有最佳實用技術,淘汰落后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節能與能效提高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及能源利用率。二是建立池州低碳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低碳產業項目、環境保護項目、低碳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三是加強政策、金融扶持。采取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措施,限制高碳產業的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向低碳行業貸款,鼓勵和扶持低碳產業的發展和綠色產品的開發,促進低碳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四是完善制度建設。在現有的鼓勵自主創新和產業轉移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干部考核等制度和相關的激勵政策,推動池州低碳經濟快速發展。五是開展國際合作。鼓勵外資投資低碳行業,積極利用CDM機制,開展國際合作,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作者:黃文生單位:中共池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