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03-21 01:14:00

導語:對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

從2000年以來的三年間,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雖然保持在10%左右,但年平均增加只有233元,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長幅度為18%,年平均增加834元.當前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制約因素。尤其是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促進農民增收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雙重任務。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可以說難度越來越大,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任務十分艱巨。如何使農經部門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我個人認為:

一、農村工作的重點仍是減負增收

減輕農民負擔是我們黨在農村的一項重要政策,稅費改革工作全面推開以后,減負監管的任務只會加重不會減輕。通過農村稅費改革,我市農民負擔大幅減輕,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按照各縣核定上報的計稅產量、計稅土地面積、計稅價格、農業稅率及附加比例測算,全市改革后征收的農業稅及附加,即改革后農民負擔總額為5576.5萬元,比改革前的2002年的農民直接負擔16097.1萬元,減少了8539.8萬元,減幅達到64.58%。改革后農民人均負擔為23.28元,比改革前2002年人均負擔67.21元減少43.93元,減幅達65.36%。與改革前1997-2001年五年平均直接負擔水平相比,改革后全市農民負擔總額比1997-2001年五年平均負擔總額18075.32萬元減少了10036.04萬元,減幅達68.18%,人均負擔比1997-2001年五年平均人均負擔75.6元減少52.28元,減幅達69.15%。13個縣市區和開發區總體減負和人均減負幅度均在40%以上,其中,人均減負幅度最高為壺關,減負79.67%。各縣市區按國家和市里的精神,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又進一步降低了稅率,在城區、開發區、潞城和壺關四縣市區一次性取消農業稅后,全市農民負擔為2672.12萬元,較2003年農民實際承擔的負擔,減少了2274.64萬元,減幅達到了45.98%,人均負擔11.16元,較2003年農民人均負擔23.28元,減少了12.12元?;緦崿F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村村減負,戶戶受益的目標。為了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今后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保證農村稅費改革各項配套措施到位。如轉移支付及時到位。轉移支付是確保鄉村兩級組織正常運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需要的資金保障,各縣市區只有把轉移支付逐月逐項及時下發到各鄉村,才能保證農村教育和鄉村兩級的正常運行。

二是要加強農民負擔監督。農經部門應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抓緊完成涉農價格、涉農稅收、收費公示工作,加大農村“三亂”專項治理力度,從源頭和體制上解決好農村三亂問題。突出抓好“一項制度,八個禁止”和中央“七項減負措施”的落實,完善預算管理、專項審計、負擔公開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努力推進減負監管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防止從其他方面加重農民負擔,出現反彈。

二、管理部門轉變職能的關鍵是服務.

農經管理部門主要職能是通過調整農村生產關系,間接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是維護農民利益的主要部門之一,但目前農經管理體制存在不適應形勢需要,其執法監管職能難以履行。農經系統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三農”。今后農經部門要在繼續加強三大管理職能的同時積極開展三項指導工作。即加強土地承包管理,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加強農民負擔管理,穩定推進農民負擔稅費改革,保護農民的經濟利益;加強集體財務和資產管理,積極推行“村賬鄉管”和會計電算化管理新機制,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同時要積極探索農經工作的新領域、新空間,進一步加大三項指導工作力度:即指導搞好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產、加、銷的一體化經營,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指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幫助農民進入市場;指導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規范管理,為家庭經營提供優質服務。在管理中監督,在監督中提升管理水平。在把部分管理職能轉為社會化職能,在創優“三農”工作環境上求突破,著重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強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管理工作。我市的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總體已經完成,截至目前全市3458個行政村,已經有3423個行政村完成了土地延包工作,占全市總村數的98%。今后的重點是規范土地使用權流轉管理工作。各級農經管理部門要嚴格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流轉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機制,規范農村承包合同的簽訂、鑒證和合同糾紛的調解與仲裁,確保各項土地承包政策得到貫徹落實,確保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為了解決土地流轉的無序問題,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的有效路子,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成立“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服務中心”等中介組織。起步階段先以無償服務為主,逐步向企業化、市場化方向轉變。其服務形式主要是:收集信息、撮合配對、規范運作、完善手續。土地服務中心的成立,可以加快農村土地資源在土地經營者之間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加快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的進程,提高土地經營收益;由于流轉后的土地主要經營高、優、特農業品種,大大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不僅能解決一些田地拋荒的問題,而且可以解除外出打工者的后顧之憂,促進勞動力的轉移;引進一些工商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從事農業規模經營,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土地使用權流轉也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要搞好會計電算化,成立“農村會計服務中心”。隨著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在長治市全面推進,村級財務管理出現了許多新變化:收入來源渠道和數量減少,村級會計核算相對簡單,客觀上要求村級財務管理進行創新。農村會計服務中心將依托鄉鎮經管站成立,同時逐步取消各村會計、出納,每個村只設一名報賬員,按月向鄉鎮會計服務中心報賬。在保證村級集體資產所有權不變,核算主體不變,村民民主理財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鄉鎮會計服務中心將全面各村的會計賬目、財務收支、會計檔案和會計信息業務。今后,農業稅附加、農業特產稅附加和鄉鎮財政給予的補助,“一事一議”籌集的資金,集體資產發包收入,集體統一經營收入,投資收益,國家征用土地的補償費及安置補助費,扶貧、救災款,上級部門撥款等所有收入和村干部報酬、村辦公經費支出、集體生產公益支出將全部納入到范圍,經村民主理財小組簽字后,交由鄉鎮會計服務中心審核。經試點,襄垣縣建立農村會計服務中心后,運行效果十分明顯,大大減少了村級干部和經費,從源頭上堵住了亂收亂支的口子。我市長治縣的會計制試點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農民負擔大為減輕。

三是要建立農經信息服務體系。集中力量解決《長治農經網》平臺功能升級、農經信息網絡延伸和農經信息員隊伍建設三件事,啟動百鄉千村萬戶上網工程,實現縣里有農經信息平臺,鄉里有網上信息服務,農民會上網查閱信息。

三、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發展合作經濟組織.

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尚處在初始階段,全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80個,會員45225個,現有資產7140萬元,人均收入2755元。其中政府部門牽頭成立個數39個,村委會牽頭成立337個,龍頭企業牽頭成立27個,專業大戶牽頭成立77個??傮w上看,規模比較小、服務功能比較弱、經營管理水平比較低,還存在許多不符合市場經濟規模要求和農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亟需加強指導和規范。為此,長治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意見》(長辦發[2004]19號),文件明確指出各級農經管理部門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業務管理和指導部門。

為了提高管理水平,今年十月份,我局組織我市農經系統干部42人到山東壽光市考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壽光市把蔬菜生產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項目,提倡一鄉一品,實現規?;洜I,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擴大蔬菜種植面積,使全市的蔬菜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三個中心:一是全國蔬菜集散中心,二是全國蔬菜信息交流中心,三是全國蔬菜價格指導中心。通過各種專業協會的組織運作,把農戶、市場緊緊聯系在一起,引導客戶、車輛到村、到田間收購蔬菜,這樣既減輕了農民運菜到市場賣的勞動壓力,又為客戶提供了最新鮮的蔬菜。如何借鑒外地經驗,使我市的合作經濟組織發揮作用?

1.要積極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優勢綠色農產品為基礎,營銷大戶為主體,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建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力爭總數達到1000個,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闖市場能力,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闖市場的現代農商。規范和完善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經部門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指導和管理。使專業合作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形成“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富一方百姓,活一片經濟”的新局面。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2.積極培育農民經紀人。據調查,全市農民經紀人有13588人,年交易量860805噸,年交易額193477萬元。采取政策引導、行業指導、市場主導的辦法,把廣大農村中頭腦靈活、善于倒騰農產品的農民培養成經紀人,力爭每個村至少培養30個,全市達到10萬人。

3、加強領導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造寬松的環境?!叭r”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的難點問題。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的全面推進,再有三年全國將全部取消面向農民征收的農業稅,國家還不斷要加大對農業的直補和扶持,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一個新的課題,就是如何深層次研究和落實黨中央關于對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尤其是縣級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要像抓項目一樣抓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采取四大班子包鄉鎮,職能部門包協會的辦法,加快發展農民各類經濟組織。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后,鄉鎮政府以往的“催糧要款”,已將成為歷史,農村干群關系也趨向協調,鄉鎮政府要從本鄉鎮實際出發,選準項目,發展農民合作經濟,要像大包干初發展扶持專業戶、重點戶一樣發展各類協會,以往習慣的“包村連戶”制度,也要轉變為“包協會帶農戶”制度。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鄉鎮干部要迅速提高帶領農民進市場的本領和技能。我認為鄉鎮工作職能的分工大體可以分為三個“三分之一”:一是由三分之一的領導和日常工作人員主持家里工作,完成上級政府交辦的任務;二是由三分之一的領導和人員外出闖市場,保留工資,帶頭推銷當地農副產品,為農民排憂解難,解決多年來“管春種不管秋收”的老大難問題;三是由三分之一的領導和人員深入農村,參與幫助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把以往的包村轉變為包企業、項目,把有頭腦、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民調動起來,按照自愿互利的辦法,把不同行業的農民用不同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發展經濟專長,達到“成立一個協會,帶起一批農戶,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如今的民辦企業,大多數是在80年代農村的專業戶和生產戶基礎上發展壯大的,這些鄉村民辦企業為解決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面對我市農業大市的實際情況,要大幅度快速增加農民收入,還必須盡快發展各類協會,充分調動千家萬戶的積極性,讓農民進入市場,增加收入,這是新形勢下搞好農村工作的重大課題。各級財政、民政、工商、稅務等部門,要認真落實市委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的文件精神,站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為農民提供各類優質服務,為全市“創環境,調結構,全面建小康”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