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03:37:00

導語: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論文

摘要:湖北與東部地區及湖北內部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面對區域間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均呈擴大的態勢。作者對其成因從理論上進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

關鍵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部崛起。

隨著“五個統籌發展”戰略的提出和中部崛起戰略的不斷深化,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部與東部的差距急劇擴大,東部GDP與中部之比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1.4:1擴大到目前的2.7:1;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創造的GDP僅為長江三角洲的1/8,珠江三角洲的1/10。有專家預言,如不采用有效措施,未來中國區域經濟很可能出現“東部大冒尖,西部小冒尖,中部成塌陷”的格局。而作為中部地區的“領頭羊”-——湖北,也存在著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如武漢、襄樊和神龍架林區1986年的人均GDP武漢為3029元、襄樊為1223元、神龍架林區為406元;到了2002年,武漢為19434元、襄樊為7908元、神龍架林區為4468元;就湖北各區域板塊經濟來講,以武漢為核心的“8+1”武漢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國土面積、50.4%的人口,2002年提供了全省59.1%的國內生產總值、53.1%的地方財政收入、57.2%的固定資產投資、61.8%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我省人口、產業、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0],而鄂西為陜、湘、渝、鄂五省交匯的地方,包括十堰、神農架林區、宜昌、恩施自治州四市州區,所轄29個縣市區,人口1100多萬。國土面積72800平方公里。既乘不上快速發展的東部地區的“東風”,除恩施外也趕不上西部開發的末班車,就連中部武漢城市群也搭不上界。由于大山阻隔,水陸交通不能深入腹地,通訊發展緩慢,貧困人口多居住在生存環境極其困難的深山遠山,需要生態移民。據不完全統計,其現有絕對貧困人口近百萬,湖北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在此。退耕還林涉及人口就達323多萬,需生態移民近70萬人。由此可見,同樣呈現出湖北各州市地區之間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擴大的趨勢。

一、對湖北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成因的理論分析

造成這種不平衡發展結果可能是一種基于資源稟賦基礎上的自然演變的結果,也可能是某種階段性戰略需要的人為選擇的結果。但除了這些起始原因外,布萊恩·阿瑟提出的自增強機制這個因素同樣也對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維持和強化起著重要的影響。按照其觀點,在邊際報酬遞增的假設下,經濟系統中能夠產生一種局部正反饋的自增強機制:即一個經濟系統可能由于路徑依賴,而進入一種均衡狀態,這種均衡狀態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但這種均衡一旦形成,就會不斷地重復選擇下去,從而形成一種選擇定勢,把系統鎖定在這樣一種均衡狀態。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發展總是一個從不平衡向協調平衡轉移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從低效率均衡向高效率均衡演變的過程,但是在被鎖定的狀態下,系統本身就很難掙脫“選擇定勢”,而只能在原有的軌跡上繼續前進。

就像中國東西部、湖北省的各區域那樣,盡管各個區域都在發展,但它們之間的差距卻在變大。按照自增強理論的說法,在系統被鎖定的情況下,市場已經失去作用,至少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使得系統從這種被鎖定的狀態中退出來。這就意味著需要進行區域經濟的協調,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而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各個區域政府的自協調行為是遵循著“經濟人”假設的邏輯路徑的,即:動機是自利的,行為是理性的,自身利益是最大化的。因此,選擇合作,就意味著各個區域在自身的發展中主動尋求與其他區域的匹配、在與其他區域的匹配中求得自身的發展,發揮優勢,使得區域間經濟一體化的程度提高、依賴性增強,并且在整體布局上形成較明顯的層次搭配和階梯結構。然而,由于先決條件的不對稱,即使合作的利益大于不合作的利益,并不意味著增加的利益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是均等分配的。從發展路徑來看,這種戰略選擇不僅無法改變區域之間原有的結構和排序,而且會拉大他們之間的差距,形成一種典型的“馬太效應”現象,造成一種在更為廣泛意義上的資源非優化配置。

選擇不合作,就意味著各個區域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完全是一種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競爭關系。在這種非合作博弈關系中,區域之間、同一區域內部不同的行政區域之間,呈現出一種多極競爭的諸侯經濟格局。其戰略選擇主要是基于能力而不是資源,二元結構下的產業梯度轉移可能被切斷,這有助于系統掙脫鎖定狀態、改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原有排序、縮小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但卻降低了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相關度和依存度,造成在戰略選擇上的雷同、在產業結構上的趨同、削弱了基于相對優勢的分工協作所帶來的整體利益。也正是如此,同樣造成了湖北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在不斷擴大,區域結構趨同現象嚴重,經濟增長主要靠少數大中城市和大型企業支撐。據估計,全省地區工業結構相似率高達95%以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少數大中城市和大型企業推動和支撐。2002年,武漢、黃石、十堰、宜昌、襄樊五市新增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72.3%,實現利稅占全省的80.6%;全省大中型企業只占工業企業的13.7%,但新增增加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省工業的57.0%和93.4%。[0]由此可見,各區域政府作為區域的利益代表,在區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下,更可能是選擇不合作戰略的,至少不會有意識地去尋求合作以實現整體的利益最大;超越于各個區域之上的上一級政府作為整體利益的代表,在整體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下,更多地考慮的是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合作和協調發展。因此,對于湖北來說,為了盡快縮小湖北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異和湖北內部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湖北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來誘導和激勵各個區域政府選擇合作以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二、建立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區域成為相對獨立的區域經濟利益主體,各區域的經濟發展都是以區域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因此區域經濟利益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由于湖北總體經濟利益與各區域經濟利益都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湖北總體經濟利益是各區域經濟利益的有機藕合而不是簡單加總,因此,即使完全獲取了區域經濟利益,也不一定能保證湖北總體經濟利益的實現。有時地方政府從區域經濟利益出發,也可能會出現損害其它區域利益甚至總體利益的情況,因此要建立一種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在不違背總體利益和不損害其它區域利益的前提下,積極追求區域經濟利益,促進各區域合作,發展區域經濟,從以下幾個個方面來做起:

1、建立受損地區利益的補償機制。由于各地政府是追求地區利益最大化和增進人民福利的主要代表,在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作用下,對產業既得利益受損的地區情況下,除要有中央相關補償政策外,還應該建立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的利益補償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對參與區域分工而蒙受損失的一方或因缺乏自我發展能力而處于緩慢增長狀態的落后區域,在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相應的支持。我省應繼續以武漢為龍頭,以沿江、沿路產業經濟帶為支撐,以江漢平原為腹地,抓住中部崛起的機遇,加快鄂西地區及其它老、少、邊、窮、庫區的發展,對其經濟給予扶持,對恩施州可比照西部大開發的有關政策酌情予以照顧。

2、建立鼓勵企業跨區域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首先,以發展大企業、大公司為核心,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鼓勵企業進行跨區域兼并、收購、強強聯合,積極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創造品牌優勢,增加重點集團知名度,同時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建立扶持中小企業同大企業合理分工協作關系,促進大中小企業在整個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其次,在我國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各區域政府要重點協調企業跨區域發展的財稅分配和統計制度。加大預算制度改革力度,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完善以分稅制為主的分級財稅體制,合理劃分省與各區域政府的事權,為企業跨區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最后,要統一各區域鼓勵企業跨區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積極適應國家金融體制改革要求,加快地方金融機構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企業信用擔保機制,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形成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銀行獨立審貸、政府宏觀調控的統一的區域投融資體制,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以更好地支持跨地區企業的發展。

3、建立損害區域整體利益的約束機制。在各區域政府實現區域聯動發展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的趨勢下,不僅國家要對抑制市場開放、政策無序優惠、放任污染擴散等惡劣行為制定嚴厲的制裁制度,而且各區域政府可建立同級政府或同一組織成員間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原則下的“責、權、利”對等關系的相關法規。應以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為依據,緊密結合我省實際,及時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突出抓好能夠促進全省宏觀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對外開放、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法規、規章的制定,堅決對擾亂市場、阻礙開放等損害整體區域經濟發展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依法保護和開發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實現資源永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創新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區域傳遞機制

所謂區域傳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區域間,經濟發展的某些因素相互影響、波及而使區域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區域傳遞使不發達區域外部性內部化,又使發達區域內部性外部化,促進了傳遞雙方的共同發展,其實質使比較優勢作用下的區域互補,在區域互補中形成了區域內部性與外部性的相互轉化。從區域互補的角度,區域傳遞可分為三種類型,即資源、產品、產業三種互補式區域傳遞。三種類型的區域傳遞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資源互補是區域傳遞的初級形式,產業互補是區域傳遞的高級形式,資源互補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產品互補,進而引發產業互補,但產業互補并不能完全取代資源互補和產品互補,相反有時還會帶動和促進區域間的資源互補和產品互補。因此,促進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從湖北區域經濟差異的客觀實際出發,既要遵循三種類型區域傳遞逐級發生的內在聯系規律,在廣泛開展資源互補式區域傳遞基礎上,推進產品互補和產業互補的區域傳遞,又不能拘泥于這種逐級發生的形式,而要以產業互補式的區域傳遞為突破口,形成區域傳遞中的高級形式對低級形式的帶動機制,加快發達區域的內部性外部化和不發達區域的外部性內部化進程,使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得以實現。政府應該圍繞基于區域外部性內部化和內部性外部化的區域傳遞機制的培育,可以推出以下政策、措施:

1、實現各地區產業發展規劃的協調和統一。在利用原有產業基礎和發揮比較優勢的前提下,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將各地區的產業發展規劃進行必要的協調,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繼續完善以武漢為中心,鄂東、鄂中南、鄂西北、鄂西南四大區域為四面的區域經濟格局。鄂東發揮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基礎較好的優勢,進一步加快沿江和京九鐵路沿線的開發建設,形成以現代工業為主體,農業集約化水平高,第三產業發達的經濟區域;鄂中南發揮區位條件好、具有較好經濟基礎的綜合優勢,建成以現代農業、精細化工、磷化工和鹽化工為主的優勢產業區;鄂西南地區發揮水電資源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依托和服務三峽庫區,建成全國最大的水電中心和全國重要的旅游區之一;鄂西北地區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加大開放開發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壯大汽車工業,大力開發特色林資源和發展旅游業,建設神農架生態經濟示范區。

2、要盡快實施都市群經濟發展戰略,大力推動核心城市及其區域一體化。與兄弟城市一道,探索建立武漢城市群議事協調機制,實現合作機制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加強各城市之間的發展目標、產業結構、功能定位的溝通與銜接,緊密結合各城市發展戰略,確定區域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制定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圍繞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確立區域產業聯動機制。繼續重點建設以武漢為內核,以黃石、鄂州、孝感和仙(桃)潛(江)天(門)為三個支點的鄂東“金三角”城市群的建設,同時,妥善處理好宜昌荊州城市群,襄樊十堰城市群之間的關系,使其和協統一,共同發展,促進整個湖北區域經濟的發展。

3、加強省域內各區域的經濟技術協作與合作。鼓勵發達區域與不發達區域開展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在平等自愿、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公平競爭的原則下,建立發達區域與不發達區域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使合作能夠長期穩定發展。通過發達區域到不發達區域投資、提供技術服務、培訓人才等形式,加快不發達區域的發展。政府要通過政策傾斜和投資誘導,來引導相互合作的順利進行。同進加強交通網絡建設,以鐵路、水道、骨干公路為紐帶和橋梁,促使鄂東“金三角”“內部性外部化”,鄂西“外部性內部化”,形成聯動效應,達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也要加強與省外周邊地區的合作與聯動,積極發展與全國各省、區、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高志剛,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研究,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9期

[2]李憲生,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城市經濟,2004年第1期

[3]余凌云,武漢城市圈建設引起省內外高度關注,湖北日報,2003-11-09

[4]陳叔紅,關于加快中部地區發展的思考,中國城市經濟,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