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與投資環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08:58:00
導語:產業集群與投資環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東南沿海部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與其產業集群的發展密切相關。發達的產業集群除了對企業、城市和地區競爭力有巨大貢獻之外,它對改善地方投資環境具有實用性效果。本文著重分析了東南沿海地區產業集群強化企業競爭力;從而對外部企業具有的強大吸引力和對內部企業具有的持久粘附力;加快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法規建設和規范的市場培育進而改善地方整體投資環境,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產業集群;投資環境;競爭力
引言:
中西部地區經濟落后與其產業集群發展緩慢有很大的關系。據報道,中西部地區由于產業集群發展程度低,招商引資難度很大,一些已經引進來的企業也由于地方缺乏足夠多的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集群,造成產品成本上升,在市場上競爭力顯著下降而撤出,移師東部。事實上,產業集群給企業提供的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一些地方雖然過去通過政策優惠,稅收減免等措施能引進一些企業,但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方面的優勢將越來越少。過去單純靠政府營造的投資環境越來越不可持續。在這方面,東部地區的發展為中西部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產業集群理論綜述:
產業集群,又稱企業集群,簡單地說,就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而劃分的專業化產業區域。有關它的定義,不同學者也給出不同的定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E.Porter2000)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緣上接近的相關企業和相關機構,由共同性和互補性聯系在一起。斯切特密茲(Schmitz1995)認為,產業集群是企業在地理和部門上集中,企業之間存在著范圍廣泛的勞動分工,并擁有參與本地市場為競爭所必須具備的、范圍廣泛的專業化創新的企業群組。派克(F.G.Pyke1992)等人則將產業集群定義為,在生產過程中相互關聯的企業聚集,通常在一個產業內,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區。克若曼斯科(Czamanski1979)提出,產業集群是指在所有經濟產業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務聯系上比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聯系緊密,并在空間上相互接近的產業。
其實,有關產業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馬歇爾關于外部經濟理論的研究,而后1909年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1934年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以及1991年克魯格曼的規模收益遞增理論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產業的形成、特征和內在機理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然而當代最有影響的要算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E.波特在20世紀中后期提出的新競爭理論。1998年波特在哈佛《商業周刊》上發表了“產業集群和新經濟學”一文,更是將產業集群的理論推向新的高峰。
產業集群與投資環境的關系:
毫無疑問,產業集群與投資環境之間具有互動關系,二者可以相互影響,相互推動。一方面,政府引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同一產業的相關企業(既包括縱向處于同一產業鏈上的關聯企業,即上、中和下游企業,也包括橫向與某一產業鏈相關的企業)加速在同一空間區域的聚集,形成產業集群。但是,這里必須明確的是,好的投資環境并不必然促成產業聚集,現實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這方面例子;另一方面,產業集群通過更專業化的分工,使得技術、信息、人才、政策及相關產業要素等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共享,知識傳播與創新的速度加快,集群內企業因此而獲得規模經濟,大大提高集群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為企業提供了實質性的、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投資環境。與前者不同的是產業集群一定會改善投資環境。對于二者的關系,我們還應該區分各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來進行考察: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各地方應該通過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給予入住企業相當的政策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來改善投資環境,讓更多的企業入住以便后來可能形成產業集群。因為企業入住并不必然形成產業集群,所以在隨后的階段,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需要利用政策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來有意識地培育產業集群的形成。我們這里研究的就是經濟發展的第一、二階段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時重點應該考慮的問題。
產業集群改善投資環境的機理分析
如上所述,產業集群主要通過提升集群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來改善投資環境,所以在實證分析中國東部地區如何通過產業集群改善投資環境之前,從理論層面來分析產業集群的特性,以及其如何提升集群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即分析其經濟學機理。產業集群能夠提升群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與產業集群的特性分不開的。產業集群具有互動性、共生性和柔韌性三大特性。所謂互動性是指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彼此間形成一種互動性的關聯。由這種互動的競爭壓力、潛在壓力有利于構成集群內企業持續的創新動力,并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產品創新,促進產業加快升級;所謂共生性指的是產業集群內眾多的企業在產業上具有關聯性,能共享諸多產業要素,包括專業人才、市場、技術和信息等,一些互補產業則可以產生共生效應,集群內的企業因此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的雙重效益;所謂柔韌性則是由于集群內聚集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和眾多的企業,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資源和生產要素處于隨時可以利用的狀態,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的存在也使集群內的經濟要素和資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達到效益的極大化。產業集群內自發形成的這種經濟資源與企業效益的良性運作,增強了集群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使產業集群具有一般經濟形態所不可比擬的柔韌性,造成了產業集群得以持續繁榮不衰的優勢。
正是因為產業同時集群具有上述三種特性,可以快速提升集群內企業的競爭力,而為企業進入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實際可靠,穩定持續的投資環境。這種內在機理也可以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些經典理論進行分析。(1)外部經濟理論: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1890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首先提出了外部經濟的概念。他認為相對于單個企業而言,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能利用地理接近性,通過規模經濟使學習經驗曲線中的生產成本處于或接近最低狀態,使無法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單個中小企業通過外部合作獲得規模經濟。(2)“規模報酬遞增”模型: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發展了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提出了“規模報酬遞增”模型。他把馬歇爾的“產業區”優勢的論述總結為三點:本地專業化勞動力的發展;大量增加的相關企業和生產服務活動對核心產業的支持;以及頻繁的信息交流對創新的貢獻。這些優勢構成了規模報酬遞增的基礎。(3)交易費用理論:科斯于1937年在“論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交易費用的理論。由于產業集群內眾多的企業區位成本低、交易頻繁,使交易的空間范圍和交易對象相對穩定,這些均有助于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減少企業的交易費用;同時,由于數目眾多的企業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場參與的角色,市場機制更能發揮作用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對稱性,加強了企業間的合作與信任,促使交易雙方達成并履行合同,節省了企業搜尋市場信息的時間和成本,大大降低了交易費用。(4)聚集經濟理論:德國的韋伯、美國的胡佛和英國的巴頓先后都提出了聚集經濟理論。韋伯強調在集聚經濟環境下,企業通過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專業化勞動力資源、銷售市場等獲得聚集經濟效益;胡佛認為產業集群是某產業將集聚經濟視為生產區位的一個變量,認為產業集群是某產業在特定地區的集聚體的規模所產生的經濟;巴頓的貢獻在于探討了產業集群與創新的關系。他認為,地理上的集中給予企業很大的刺激去進行改革和創新,同時聚集有利于企業、供貨商和客戶間的溝通和交流,并在信息的傳播中了解市場動態,最終導致創新的產生。(5)新競爭理論: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98年發表了“產業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一文,從競爭優勢的角度系統地提出了產業集群理論。波特認為,產業集群代表著一種能在效率、效益和柔韌性方面創造競爭優勢的空間組織形式,它所產生的持續競爭優勢源于特定區域的知識、聯系及激勵,是遠距離的競爭對手難以達到的。
產業集群除了通過提升集群內企業競爭力,增強內部企業粘附力和成長力、集群外企業吸引力改善投資環境之外,還通過降低企業進入門檻真正改善了投資環境。波特認為:“在內部的交會點上,產業簇群的發展通常特別激烈。在暴風眼中,來自不同領域的洞察力、技能和技術匯集在一起,激發出新的事業。多重交會的產業簇群出現后,回進一步降低進入障礙,因為潛在的加入者和擴散效應來自好幾個方向,多元化的學習也刺激創新?!保ā陡偁幷摗返?57頁)另外,產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觸發自我強化過程,成立新公司也是產業集群改善投資環境的具體體現。波特認為:“在一個健全的產業簇群中,企業樹木達到最初的關鍵多數時,會觸發自我強化的過程。在其中,專業化供應商開始萌芽,信息積累,本地機構發展出培訓、研發、基礎設施和適當的法規。而產業簇群的面貌愈來愈清楚,也在同步成長。企業家看到潛在的市場機會,而且進入障礙也在降低,因而成立新公司。(《競爭論》第257頁)最后,產業集群的發展加速了本地機構的培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備的法規建設,更重要的是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頻繁交易更容易培育出一個良性、規范、健全的市場體系。而這些對于企業的設立、組織經營、擴張等都至關重要,也集群外企業無法與之比擬的。這些是從整體上改善了地方投資環境。
中國東南沿海產業集群發展的實證分析
我國的產業集群現象首先出現在經濟開放度較高的地區,現在還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如浙江寧波、溫州地區(服裝行業)、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家用電器行業)、江蘇的環太湖地區(紡織行業)和福建閩東地區(電器、制鞋行業)等。所以以下通過對這些地區的實證考察來總結發展產業集群的規律,為中西部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東南沿海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狀況:
浙江省。從全國來看,浙江的產業集群程度是最高的。據初步統計,1999年,浙江省特色工業總產值約達4300億元,占全省全部工業的65%,部分鄉鎮甚至達到80%以上?!耙秽l一品”、“一縣一業”已成為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優勢產品產值超億元的塊狀經濟306個,平均每個區域8.7億元。涌現出了諸如溫州的鹿城服裝、鰲江鞋業、樂清電工電器,臺州的模具,紹興的紡織,海寧的中國皮都、經編等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工業園區。
浙江產業集群概況
產業集群名稱所在地理區域企業數(家)產出(億)統計年度備注
市縣(市)區鎮
五金機械金華永康6500108.51997(1)
低壓電器溫州樂清柳市1080641996(2)
皮革皮件嘉興海寧4000721999(3)
紡織印染紹興紹興柯橋11803071996(2)
領帶紹興嵊州116533.12000(4)
襪子紹興諸暨849883.72000(4)
鞋業溫州鹿城905602000(5)
服裝寧波12758.8億件1996(1)
資料來源:(1)《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研究》第150頁;(2)《小企業集群研究》第59頁;(3)《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研究》第170頁;(4)《浙江非國有經濟年鑒》(2001)第133頁;(5)《鹿城文史資料》第13輯第117頁。
上海:如今幾大產業集群已成上海經濟版圖最鮮亮的底色。在北面,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的寶鋼與上鋼聯合重組,使200來家從冶煉、軋鋼到各式管、線型材的產、銷,非鋼產品的生產企業和研發中心,聚集在以寶鋼為龍頭的鋼鐵產業鏈上,形成60多億元的年純利。在南面,多元投資的上?;^圍海造地,先期形成10平方公里區域面向全球招標,BP、BASF、BAYER三大國際化工巨頭同時落戶。一個北連金山石化、南接吳涇化工、生態和諧的世界級化工產業帶雛形已傲立于昔日荒蕪的灘頭。在東南,已形成國內微電子生產線最密集區。中央和上海兩級政府數十億元的投資帶動了數十倍于國資的海外資本、民間資本以及先進技術與一流人才的進入。在英特爾、IBM等國際巨頭編織的IT產業群落里,近2000家IT企業的上中下游產品占據了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往日浦東的繁華只限于黃浦江畔,而今不斷東擴。在西北,上海汽車城雄姿英發。國內唯一的轎車試驗場、汽車測試中心崛起于此,汽車學院和F1賽場興建于此,整車與零部件廠商云集于此。
廣東省產業集群集中的行業有玩具、食品、服裝、電子、家電以及陶瓷等。有代表性的如中山的燈飾;佛山的陶瓷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汽車工業一體化時代大潮的沖擊,受益于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汽車消費市場繁榮活躍,短短4年間,廣州市花都區——一個容易被人們聯想起“盛產鮮花和農副產品”的都市郊區,以市場經濟為動力,不斷地演繹業界傳奇,在珠三角經濟版圖上,迅速聚集了眾多的汽車及相關企業。
江蘇省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已經成形的產業集群有110個,集群企業數46571個,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5320億元。產業集群不僅有紡織、服裝、金屬制品、建材、電器、輕工等傳統產業,也有IT、環保、花木園藝等新興產業。產業集群幾乎在各個縣市都有分布,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形成了一批集群名牌。江蘇的產業集群中紡織占有重要地位。
福建省已形成了幾個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一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產業鏈、群凸顯,成為拉動電子信息產業乃至全省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力量。二是汽車產業群和工程機械產業鏈的活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全省機械工業發展的主力軍。三是石化行業運行質量處于全國先進水平,一個龍頭、兩條鏈、兩個基地(集群)的發展局面正在形成。四是冶金行業已形成從礦山采選到冶煉壓延加工、輔助材料、冶金機修及科研院所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鏈、群。五是逐步形成紡織、服裝、化纖、鞋業等產業鏈,以產業鏈的形成促進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的健康發展。
從以上集群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看,目前中國的產業集群現象主要出現在輕紡、電子信息、汽車和石化等產業。二、東南沿海地區產業集群的形成規律
按照波特的理論,產業集群的產生可能有多種情況:(1)早期企業的形成,一個很明顯的動機是像專業化技能、大學的研究專長、有效率的具體地點、特別的或適當的基礎設施等生產因素,不但充分而且容易取得。(2)產業集群也可能從不尋常、精明或嚴苛的本地需求中產生。(3)原有的供應商產業、相關產業或完整的相關產業簇群,也可能是新產業集群的種子。(4)新產業集群也可能因一兩家創新能力強的廠商,刺激其他簇群的發展而出現。(5)對產業簇群誕生而言,機遇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早期出現的企業,通常與當地有利的狀況無關,而是反映出創業的行動。
波特對產業集群產生的原因是基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實例得出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東南沿海產業集群的產生有其特點:(1)民間自發形成的產業: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浙江、廣東和福建分布著眾多民間自發形成的中小企業集群,具有較強的活力,尤其以浙江溫州為代表的鄉鎮企業集群最為突出。這類集群以私營企業、家庭工業為主,集制造、營銷和配套服務為一體。雖然這些企業單個規模都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它們的競爭力。如溫州的低壓電器、打火機和鞋業響譽世界,產品占據世界總產量的近三成。(2)外商直接投資驅動的外向型加工產業集群: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出現了眾多一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為特色的外向型加工產業集群。如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形成的電子產業中間產業集聚群,是一個以日美投資為主面向出口市場的產業集群。(3)信息化浪潮推進的高科技產業集群:美國硅谷的高科技產業集群持續數十年的繁榮和在信息技術領域不但引導潮流的神話,激起了世界各國建設高科技園區的熱潮,我國也不例外。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經過近10年的開發,構造了三大國家級基地,即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科技創業基地。(4)政府規劃扶持的各種工業園區:在中國的各大城市,出現一批有政府規劃和扶持的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如上海漕涇化學工業園區是1996年上海市政府規劃和啟動的。目前該工業園區已吸引了國際上著名的跨國公司前來投資,如BP公司、拜爾和巴斯夫公司等,總投資達70億美元的項目已經啟動。
中西部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建議
通過以上規范和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產業集群對改善地方投資環境,發展地方經濟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根據波特的研究,產業簇群發展始于國家層面,但已經延伸到省和地方,新西蘭約四分之三的地方經濟發展單位都是采用界定產業簇群和促使升級的辦法,作為它們活動的整合機制。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產業集群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現在都在加速發展,作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同珠三角、長三角等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我國西部地區省份產業集群發展極不理想,主要表現在產業集群數量少、質量低。這不僅高新技術產業如此,而且傳統產業也是如此,甚至有些省份至今還沒有自己像樣的產業群。為什么西部地區省份產業集群發展緩慢,筆者認為除西部地區有些省份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之外,還有如下幾個主要原因是:觀念落后、缺乏龍頭骨干企業、不太重視產業鏈整合與產業集群規劃、電子化供應鏈管理運用問題和政府行為問題等。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如下:
(一)政府引導、市場選擇、企業主導是發展產業集群的基本原則。一些地方政府處于發展地方經濟的良好動機、強烈愿望,政府替代市場選擇,強制企業搬遷等催生形式上的產業集群。政府應是集群的催化劑和潤滑劑或者橋梁,間接參與產業集群的創建過程,要讓企業成為集群的主導者,不要企圖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集群,新的產業與產業集群最好是從既有的集群中萌芽。政府不要刻意創造產業集群,要避免創造產業集群導致的高成本、高風險和不同的地區追求相同的產業集群重點導致的重復建設。
(二)產業集群產業的選擇要因地制宜,盡量避免盲目照搬。地方政府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計劃,不能只瞄準發達地區發展起來的集群類型,如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或外向型的出口加工業等,應該考慮包括農業、輕工業等傳統產業,還應該考慮萌芽中的或新興產業群。實際運作中,早期的產業集群發展工作應該兼容并蓄,從各種類型、有代表性的產業機群中篩選出適合本地方情況的方案。
(三)大力發展民間部門,發揮它們對產業集群生成、發展的重要作用。政府積極參與民間部門主導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比政府全盤掌控更有機會讓產業集群發展成功。地方政府應加快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適當引導集群的規模,增強集群總體的生產能力和市場占有,擴大集群的影響力。在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引進產業內極具競爭力的企業或一些公共機構、智囊團體,改善集群的結構。
(四)集群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遵循產業集群形成、演進、升級的規律。地方政府應把握集群發展各階段的特征、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要求,并有針對性地對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來促進產業集聚,通過對集聚產業的整合、調整從而延長產業鏈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厲無畏、王振,《中國產業發展前言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邁克爾·波特,《競爭論》,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邁克爾·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2期。
蘇東水,《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徐康寧:“開放經濟中的產業群集與競爭力”,《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1期。
楊建文等,《產業經濟學》,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
周振華,《信息化與產業融合》,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上一篇:煤監局踐行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 下一篇:小學生記者站個人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