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及我國人世帶給石化影響

時間:2022-02-17 05:21:00

導語:經濟全球化及我國人世帶給石化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全球化及我國人世帶給石化影響

經濟全球化問題是近幾年經濟理論界廣為議論的問題,爭論也大。首先是對全球化的定義問題。有人提出,全球化是否就是西方化或美國化?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著,特別是里西哥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向世界擴張的結果,或者說是以美國為首的“制度貓權主義”繼續支配或改造原有國際機制和體系,使國際制度更多地體現美國和西方特色(操縱基本的游戲規則)。另一種觀點是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著,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在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不以人們愈識為轉移的歷史趨向。經濟全球化本質就是要在全世界范圍內使各種資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分配和使用。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有偏頗之處。正確的應是二者的統一,即既要從當前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大潮出發,認識到當今世界的發展,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發展,要積極地參與這個潮流,把握這個潮流,利用這個潮流。同時也要看到當今世界全球化的“主導者”,依然是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它們不僅制訂了對它們有利的全球化基本游戲規則,而且把握著全球化的執行機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從而操縱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因此,我們的結論是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弊的一面。我們應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本國的具體國情來進行掌握,既要把握機遇,又要看到挑戰和危險,以便正確地趨利避弊。

隨著中美談判、中歐談判協議的簽訂,中國加人世貿組織為期已經不遠了。“狼”即將到來,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人世”的準備呢?筆者認為,在此之前,輿論界談論較多的是中國人世的一般常識和機遇的一面,對中國人世后不利的一面,挑戰的一面,甚至危險的一面,論及不多,甚至極少涉及。

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既然中國人世的目標已近在眼前,理論界就有責任更全面地向人民介紹入世真正的利弊,以便舉國上下,厲兵株馬,全面做好準備。

從目前形勢看,“人世”對我們究竟有哪些不利因素呢?我們認為,首先應當看到全球經濟不穩定性的危害。因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空前加強,無論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或消費領域都已迫使“人世”各國進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成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后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不同程度地引人失衡和危機境地。如印年代的美元危機,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so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叨年代初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匯率危機,每一次都令人震驚地表現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破壞力。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始于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波及到韓國和日本以及整個東南亞地區,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金融危機。隨后又傳染到俄羅斯和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金融動蕩。如何防治這種全球經濟不穩定性的必然態勢,是我們“人世”后首先要認真對付的。

其次,“入世”后,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基本的經濟現象。因此,參與國將面臨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匯率穩定兩者之間的選擇。這主要表現在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一國經濟主權的怪蝕。因為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采取的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種了本能的抵抗和規避。如利用轉移定價進行合法避稅,或通過其它渠道在國際間進行大規棋資金轉移,從而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造成消極影響。例如,l望抖年墨西哥比索危機,1977年的泰國匯率危機以及巴西匯率動蕩,無不清楚地表明了這種沖突和由此產生的連帶反應。在上述危機過程中,受波及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曾為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在匯率動蕩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對此,我國在“人世”前后,也理應有所警惕和防范。

第三,經濟全球化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相互競爭的緣故,東西之間、南北之間,乃至我們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人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高收人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為1.6%,即后者為前者的62倍。另有一個資料統計,全球最有錢的5個首富,他們擁有的財產相當于低收人的35個發展中國家財富的總和。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均。由于比較利益的關系,雖說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從中得到收益,但并不愈味著就是“利益均沾”。因為發達國家占有資本和技術及制定基本游戲規則的優勢。為了自身的利益,它們必然要不遺余力地推行資本霸權、技術霸權及制度貓權,利用其經濟強勢,控制第三世界。因此,我們必須看到,高科技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并不能帶來新的世界秩序。相反,各方面的矛盾、沖突將會更加激化(包括美國與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矛盾沖突也將加劇)。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入世”后的墓本立足點和切入點應放在什么地方?筆者認為,立足點和切人點依然應該放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方面。同志最近在人代會上多次指出:要實施走出去戰略,要注意把國內開發大西北,國際上進一步加強與亞、非、拉國家的工作結合起來。鄧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是發展問題”,并告誡我們,“這個伺題要從人類發展的高度來認識”。這就是說,我們在·人世之后,依然要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反對制度貓權,團結亞、非、拉以及歐美地區一切可以團結的國家和人民,為W】U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制訂有利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游戲規則,營造和平和安寧的世界經濟環境,創建各國能夠和平共處、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新秩序。陳錦華同志最近指出:“西雅圖會議,無果而終,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較量的結果?!?/p>

第四,必須認真地實事求是地做好“人世”研究。最近,有專家指出:做好“人世”的準備,首先要做好“人世”研究。不能簡單地停留在“狼來了”的層面上,也不能簡單地停留在Wn)宗旨、原則、規定的介紹上,而是要仔細地研究世貿組織的各項規則,理出頭緒來,從而研究如何遵守這些規則,利用這些規則。

前段時間,在部分群眾中有這樣一種情緒,認為人世談判那么艱難,不如什么條件都答應下來,等人世后不執行又怎么樣?這種情緒,少部分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也有。這是十分有害的。這部分同志不了解WID不同于GATT(關貿總協定),它是一個非常嚴肅和嚴謹的國際組織,而且設計了很多防范措施。比如,兩年一次的制度審核制度,如不符合要求,要限期改正,不能改正的,要受到集體的極為嚴厲的制裁。真的這樣,那時我們的損失就更為協重了。

日前,中國人世談判己經進人“程序性階段”。所謂程序性階段,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與世貿組織就中國如何遵守世貿規則進行談判。有專家稱,這是中國人世的“第二張門票”。它的價格遠比第一張門票(人世談判)要昂貴得多。現在,國內典論界談論較多的是中國人世后“企業”應如何遵守世貿規則。這也是一個嚴重的誤區。世貿組織與中國已達成的協議草案,其中19條規則全部是關于中國國內行政管理的,沒有一條涉及企業行為。

這就是說,世貿組織規則是要求在中國領土上,不分地城,不分部門都必須全面地得到貫徹實施。這就給我們的地方法規、行業要求帶來挑戰。因此,為了不給國家帶來麻煩,我們必須強調全國行政管理的高度統一,任何地方政府或行業部門都不能以自身利益為理由作出違背世貿規則的行政管理行為。

關于中國石化人世之后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許多專家已經有過很好的建議。筆者這里想著重談的是一個尚未引起大家廣為重視的課題,即企業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問題?!捌呶濉币詠?,石化行業的技術進步,基本走的是一條循環引進的道路:“成套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引進—配品備件引進”,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往復。因此,目前我們的工廠、實驗室出來的產品絕大部分是引進和仿制的產品。人世以后,WID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明確規定:“版權保護期至少50年;商標保護期至少7年;工業設計的保護期不得少于10年;專利自登記日起不得少于70年”等等。這一系列嚴格的規定,對目前我們行業以引進仿制為主的科技體系將產生重大影響,必須正視。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于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國與國,企業與企業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取決于它所擁有的知識、人才和信息。面對人世帶來的科技競爭的挑戰,期望石化行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早作準備、認真開拓和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加快構建跨世紀科技進步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