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綠色發展時代精準扶貧及精準脫貧
時間:2022-08-23 04:02:46
導語:淺談綠色發展時代精準扶貧及精準脫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將綠色發展融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僅為精準扶貧這個事業帶來新契機,也為其帶來了深遠影響。隨著社會對綠色文明、生態建設的重視,注重綠色發展已經是一種客觀趨勢。要想做好綠色發展的精準扶貧,就要提高人民的綠色財富意識,端正扶貧干部的工作作風,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合理健全的綠色扶貧機制。
關鍵詞:綠色發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一直在穩步增長。近年來,我國的發展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努力保護自然資源,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模式,這些都是新時代下我國的新任務。要實現綠色發展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精準扶貧的全過程,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的綠色資源優勢,全面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朝國家需要的方向發展。
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意義
1.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不斷深化社會主義的本質,并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實行精準扶貧的目的不是讓貧困地區通過精準脫貧實現共同富裕,而是讓貧困地區通過可持續發展進而改善生活水平,如果不能改善貧困地區的貧困面貌,不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合理的精準扶貧,要結合綠色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增長。
2.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全面的小康社會的標準,不僅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小康,更是每個地區、每個居民人均收入達到所需標準。農村地區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一個非常大的短板,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是判斷我國是否真正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準。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對貧困地區實行特殊的發展戰略。指出,扶貧脫貧,重在精準,難在精準。在這種情況下,對貧困地區實行精準扶貧就顯得尤為重要。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不僅是物質水平上的富足,還有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綠色生態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二、綠色發展下的精準扶貧
要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探尋綠色發展道路。要避開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觀念,精準扶貧也要具備綠色發展的可能。生態已成為一種新時代下的產品,為貧困地區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我國保護生態的普遍規律可以使大眾受益,但是保護者卻沒有得到明顯收益。如何讓這些保護者獲得必要收入,如何將他們保護的生態產品轉化為實際收入,這是當前要實現綠色發展的精準扶貧必須面對的問題。其次,在推進綠色發展過程中,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已經轉變成了經濟優勢。例如,充足的陽光推動了光伏技術的發展,為干旱少雨的荒漠化地區供電,從而給貧困人口帶來新的收入;貧困地區天然的農副產品經過電商的推廣,逐步走向國際市場,獲得大眾喜愛。發展綠色的精準扶貧還需要諸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首先,要嚴格按照中央政府要求轉變地方政府發展理念問題,就要破除地方政府GDP至上的理念,追求發展質量而非數量。要實現今后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就更要強化生態建設的理念,加大環境資源保護的力度,嚴格制止所有以扶貧為借口而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此外,還要鼓勵貧困地區發展一些適合當地的經濟活動。比如,加大貧困地區的物資流通渠道,將無公害農產品推向外界更大的市場,普及電商的概念和知識,發展貧困地區的專業電商人才,進一步擴大銷售渠道。同時,要將政府的保護行動與當地居民的參與緊密結合起來。貧困地區的生態保護需要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和維護,政府也要結合當地優勢,創建新的環境保護機制,實現當地居民對環境保護的主動參與。兩者之間的協同合作,才能將綠色發展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揮到最大效益。
三、綠色發展對精準扶貧的影響
1.宏觀影響
首先,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精準扶貧使其更具有生命力,綠色發展的要求是用綠色發展的思路構架扶貧策略,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解決貧困問題,實現貧困地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而精準扶貧是非常具有目標性和精準性的,一方面,精準扶貧的思路更清晰明確;另一方面,貧困地區的發展方向更加精準。兩者的相互促進作用,為精準扶貧帶來了新契機。其次,綠色發展理念是科學的發展理論,其可以為精準扶貧提供科學規范的理論指導,大大提高了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中觀影響
在綠色發展理念下,貧困地區必須立足于生態環境,以生存環境為基礎,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發展目標,設計適合的綠色發展攻略,實現因地制宜的精準脫貧。同時,也可以將相鄰的貧困地區整合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整體,實現區域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兩重效果。綠色發展結合時代特色和需要,為精準扶貧注入了強大的力量和理論基礎,帶動了貧困地區一系列的生態產業的興起,實現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精準扶貧一定要符合綠色、環保、低碳的標準,要摒棄犧牲生態環境實現發家致富的錯誤理念。
3.微觀影響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滲透到貧困地區,居民的思想行為模式也會有所改變,由以前的忽視生態平衡建設到靠生態平衡實現經濟增長,由以前的索取自然資源的行為逐漸轉變為保護自然資源,人們更加注重生態平衡的建設,綠色生活的觀念深入人心。
作者:劉丹 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文靜.綠色發展框架下精準扶貧新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2016(3):138-142.
[2]王曉毅.綠色發展模式下的精準扶貧[J].中國財政,2016(11):29-31.
- 上一篇:大學生精準資助新思路探討
- 下一篇:精準扶貧支持農村整村搬遷優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