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與地區經濟可持續增長分析
時間:2022-01-18 11:10:38
導語:旅游產業與地區經濟可持續增長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旅游經濟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通過研究三亞市的旅游業的發展數據,分析結果得出過于依賴旅游產業的粗放式發展不利于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而是要采取轉變旅游業發展思路,推動旅游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旅游產業人才培養和完善基礎設施等策略,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產業;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消費模式面臨“消費升級紅利”模式,即人們在滿足了衣、食、住、行等基礎的消費需求后,對于以旅游等為代表的消費有了更大的需求,這也就促使我國的旅游產業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旅游產業對GDP貢獻率超過11%,由此可見旅游產業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1]正是基于旅游產業的無限成長潛力,當前研究旅游產業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成為一個熱門方向,本文以三亞市的旅游數據為例,對此作了初步探討。
1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與地區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
1.1分析方法。本文選取2000—2005年、2006—2011年、2012—2017年海南三亞市旅游產業的平均年度旅游業總收入、占該年度GDP的比重數據以及三大產業各自占GDP的比重,來分析此期間三亞市旅游業發展的規律,以此探究旅游業發展與地方經濟之間的關系。見表1。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直觀地得出三亞市旅游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起伏,這種波動表明三亞市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與該市經濟的發展具有相關性。該市的旅游業發展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0—2005年),旅游產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旅游產業占GDP的比率不斷上升,而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當地的經濟總量也在不斷攀升;第二階段(2006—2011年),該市旅游產業存在一定的滑坡,與同期相比產業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縮水,受此影響當地GDP總量也出現了衰退現象;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該市旅游產業發展狀況良好,無論是旅游產業的收入還是GDP總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各項指標良好。從統計結果來看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為該市的支柱型產業,在GDP中占比最高,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同時適度的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對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旅游產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個最優的發展水平,從分析數據可以得出,當旅游產業占當地GDP比重超過60%時,反而會抑制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1.2結果分析。三亞市的旅游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0—2005年),旅游產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旅游產業占GDP的比率不斷上升,這與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以及旅游業熱潮剛剛興起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時間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主要是以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發展;第二階段(2006—2011年),該市旅游產業存在一定的滑坡,主要與當地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高端旅游人才匱乏、政府監管不力導致的非法掛靠等行業野蠻發展等問題有關,同時也與該市采取的旅游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策略有一定的關系,另外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對該市的旅游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該市旅游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各項指標良好,這與該市旅游產業轉型初步完成,該市旅游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以及加大了對行業亂象的治理有關。另外,與我國目前實施的鄉村振興、“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等的實施有關。從統計結果來看第三產業為該市的支柱型產業,在GDP中占比最高;同時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會帶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
2提升旅游業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轉變旅游業發展思路,推動旅游業產業轉型升級。應當在發展當地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充分地挖掘本地旅游資源的內涵,使旅游產業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向集約型方向發展。地方政府要結合中央的旅游業發展政策,根據地方實際情況,組織專業專家學者挖掘各地方在歷史人文方面的優勢資源,推動產業間的跨界融合發展。要改變過去過度依靠旅游資源堆積的發展方式,大力推動集約型發展模式,打造融合觀光、休閑、度假等元素的旅游產品,注重服務體驗度的提升,大力提高旅游服務水平,使其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打造地方旅游業好口碑;同時地方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法律規范,加強對旅行社組織的監管力度,出臺旅游監管制度,規范旅游企業的運營,打擊宰客等不文明旅游發展方式,采取獎懲措施促使企業守法經營,同時倡導文明出游等措施,提升游客滿意度,促使產業文明健康發展;實施重大戰略協同、資源集約開發、產業融合發展、旅游精品集成、旅游品牌營銷、旅游環境提升等六大工程,促進旅游業全面轉型升級。[2]2.2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使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結合,實現農業生產、鄉土文化與旅游產業開發一體化發展。第一產業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結合當前我國大力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要充分地挖掘鄉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旅游產業與農業進行跨界融合發展,可發展生態旅游:開發農家樂、田園綜合體、生態觀光旅游等旅游模式。一方面,可以豐富旅游產業的發展資源,提高旅游業的發展內涵,有利于打造當地有特色的精品旅游內容,促進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三農”問題,為當地鄉村的發展提供新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吸收閑散的就業人員,提高農村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的滿意度,促進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地方在發展當地的旅游產業的時候,要充分結合本地的人文地理資源,借鑒典型區域的優良做法,同時做好本地旅游業發展的戰略規劃發展有特色的觀光旅游農業、生態農家樂以及民俗文化游等,進一步開發各類鄉村旅游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3加強旅游從業人才培養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旅游人才的培育,參考一些先進地區的經驗,注重對從業人員的素質進行教育,加強對旅游業從業人員的文明素質、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訓教育和監督考核機制;采取與相關高校進行合作,采取訂單式的教育模式,委托高校為本地旅游行業培養急缺人才,不斷吸收專業素質過硬的優秀高校學生加入當地旅游服務行業,提高當地旅游產業服務、管理水平;繼續完善、開發當地旅游功能及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推進旅游相關要素的廣泛融合建設,以滿足游客的“食、住、行、游、購、娛”的全方位需求。
參考文獻:
[1]龐麗,王錚,劉清春.我國入境旅游和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6).
[2]楊勇.旅游業與我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旅游科學,2006(4)
作者:張琪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
- 上一篇: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 下一篇:低碳經濟檔案管理路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