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減值對企業的干擾
時間:2022-09-09 10:51:00
導語:資產減值對企業的干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需要會計人員對會計政策進行選擇,并作出職業判斷,這就可能存在機會主義行為,選擇對公司有利的會計處理方法,資產減值就可能成為一種盈余管理的方法。現行準則規定,長期資產的減值準備,一經提取,以后年度不得轉回,有效防止了上市公司利用減值準備一次虧夠,再重新轉回的利潤操縱手段,但現行準則對于存貨、應收賬款和金融工具減值準備仍可繼續計提并轉回,上市公司還可能會利用存貨跌價準備,個別特殊壞賬準備的計提、轉回調節年度利潤,然而與以往相比,其影響力有所減少,但實施手段可能更加隱蔽。
現行資產減值準則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企業通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現狀。所以它的頒布將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現行會計準則有利于壓縮企業操作利潤空間
資產減值準則有很多變化,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企業通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產生抑制。原準則中,對減值準備的計提需要經過大量的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和專業判斷,而不同的企業以及不同的會計人員對同一項資產所作出的判斷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留出了很大的空間?,F行準則的制定注意到了這一點,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F行準則中對于“資產組”的新規定就是一個例子。原準則對固定資產減值的規定沒有提出這個概念,這就勢必導致對單項資產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的企業在操作時遇到困難,進而不同的企業采取不同的計提方式,難以達到統一。現行準則中對此進行了統一的規定,以“資產組”作為此類資產的計提基礎,大大縮小了企業在這一方面對利潤做文章的空間。有關資產減值不能轉回的規定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為,這是對原準則的一個較大調整。在現行準則制定以前,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準備的大額沖回來調整當期利潤是進行盈余管理的一個主要方式?,F行準則作出了一經確認,不得轉回的規定后,由于企業無法通過沖回減值準備快速提升利潤,在計提時就會更加慎重,因此這條規定將有效抑制企業在資產減值上的盈余管理行為。
二、現行會計準則在控制企業盈余管理方面的缺陷
現行資產減值準則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進和完善了原準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抑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作用,但其還存在一定缺陷,這些缺陷仍然會給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留下一定的空間。
1、資產減值確認條件有的過于籠統
資產發生減值的情況千差萬別,準則不可能列出判斷資產減值的所有跡象,所以對于準則所列出的若干跡象來要求企業根據這些跡象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作出職業判斷,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具備很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從這些跡象本身來看,有的過于籠統,比如判斷資產減值的第一個條件是市價的跌幅明顯高于預計的下跌,“明顯高于”的界限就需要依據企業外部經營環境、法律、市場、技術的變化來判斷,資料十分不易取得,對于無市價的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怎樣處理,現行準則沒有作出明確規定。
2、資產減值計量標準有的不夠明確
確認條件只是列舉出可能發生減值的若干跡象,最終判斷資產是否減值要判斷其賬面價值是否低于可收回金額(可變現價值),按賬面價值低于可收回金額(可變現凈值)部分計提減值準備。所以可收回金額(可變現凈值)是減值的計量標準,它的確定非常重要。但現行準則只給出了可收回金額的定義,資產的銷售價格和處置費用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如何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也沒有全面、系統地說明。這對某些可收回金額的計算難度大,不確定因素多的資產(如長期資產)在實務操作上帶來很大困難。
3、控制盈余管理行為存在漏洞
雖然現行準則規定了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一經確認,不能轉回”,但是企業仍然可以通過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調低當期利潤,減少期末存貨成本,這樣以后期間銷售成本就會偏低,從而使未來的利潤反彈。另外,在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發生更替或企業的盈利無法達到分紅計劃所規定的下限時,一些企業仍然可以在某一會計年度一次性提取巨額資產減值準備,使得企業一次性虧足。在以后的年份可以輕裝上陣,可以說現行準則對這種形式的盈余管理行為抑制作用不大。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現行準則還是無法全面考慮到企業盈余管理的方方面面。從長遠看,現行準則中資產減值的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業利潤操縱。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企業計提減值準備的主要項目,在舊準則規范下由于對是否發生了減值、減值的金額到底有多少等方面的判斷存在很大的操縱空間,從而為企業操縱提供了途徑。
綜上所述,會計準則實際上是國家從保護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出發,與企業之間達成的一種“協議”。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證券監管部門及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該“協議”的堅定維護者,反對一切違反“協議”的行為,而企業管理當局從自身利益出發,經常在遵守“協議”與破壞“協議”的損益中進行權衡。在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時常會作出破壞“協議”,操縱盈余的行為,因此會計準則和盈余管理形成博弈關系。資產減值制度在實際應用中同樣體現了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抗衡。這在我國資產減值會計準則的發展歷程中反映出來,現行會計準則的修訂正是這種矛盾斗爭的結果,是追求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的權衡。
- 上一篇:五年級班主任個人教學計劃
- 下一篇:國土局廉政學習實施意見